故事之声 · 关注 | 他1次拔掉10颗牙齿,为国赴险横穿南极,挖回珍贵“宝藏”!

CCTV纪录 | 2023-08-01 10:05

如果妻子不幸遭遇车祸,亟需你的照顾,而你正要去完成国家的重托,你会如何抉择?

你会为了做成这件事而拔掉十颗健康的牙齿吗?

现在,更难的问题来了:

如果你真的有能力、有实力可以做成这件事,但为了集体的利益,你愿意放弃这唾手可得的机会,做一位幕后英雄吗?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以上,不过是我们的探险家必须要面对的诸多问题之一。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以中国探险家在生死绝境中写下的一封封家书为切口,讲述了人类探险史上几段波澜壮阔的探险传奇。

这背后,是中国几代探险人家国情怀中的人生抉择,跌宕起伏的生活与命运,还有至亲间难以释怀的遗憾与和解。

01
为横穿南极,这位科学家拔掉了10颗牙齿

1988年,一支由美国、法国、苏联、英国、日本组成,曾完成横穿格陵兰岛的探险队成为了全球焦点。他们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希望中方能派出一位代表加入,组成“六国六人”的阵容,于1989年挑战人类历史上首次不依靠机械设备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1989年2月,入选探险队的秦大河奔赴美国明尼苏达训练基地,参加探险队的集训。为了保证穿越时能够食用被冻得坚硬的食物,秦大河还将10颗牙齿拔掉,换成假牙。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出发在即,妻子却遭遇车祸,秦大河陷入纠结。在秦大河最犹豫痛苦的时候,妻子周钦珂给了他最大的鼓励。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你从出发点,枪一响,你一开拔以后没有回头的,要么死到半路,要么就是走到底,胜利出来,当然要胜利出来。不仅是为了科学,为了全家。” 秦大河说。

1989年7月28日一大早,6名队员与他们的3架雪橇、40条雪橇犬正式出发。按照计划,在这次穿越全程,秦大河必须每隔55公里进行雪样采集。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02
“要命”还是要“雪样”?

雪样采集时,秦大河需要换上采集专用的洁净服,用铁锹在雪地里挖出一个宽约1.2米,长约2.5米的雪坑。再用专业的工具,每隔2厘米采集一点雪,装入雪样瓶中封存。每次采集,都会花费他好几个小时的功夫,透支他一天中仅剩的能量。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连续袭来的暴风雪就成了他们的拦路虎。由于无法精准辨认方向,探险队错过了他们在穿越前沿线布置好的补给点……

暴风雪仍在继续。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队员们一致认为,继续维持现状无异于自寻死路。

队伍此时决定最大程度地精简辎重,尽快行进到下一个补给点,并走出暴风雪肆虐的区域。

前路未可知,为保留足够的生存物资,队伍中的另一位科学家——苏联队员维克多只好放弃了臭氧检测的仪器,暂时中断科学研究。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秦大河此时也被要求丢下他的雪样瓶和采集工具。南极雪样的采集机会千载难逢,放弃太过可惜。

“我扔了好多东西,把不用的衣服也扔了,只留了必要的几个内衣内裤。把采样瓶、采样的仪器,装到枕头里面,往睡袋里面一弄,然后一捆上了车就走了。”秦大河说。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行李的重量达到了标准,顺利通过了团队的检查,科研用的材料也没落下。减轻负担的队伍又提起了速度,向着下一处补给点前进。险况未除,但秦大河依然按照计划采雪,队友们都用“疯狂”来形容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像秦大河这样的中国探险家,还有很多。

刘连满,也是其中的一位。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历经5年时间艰苦卓绝的筹备和数度波折,终于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成为首次登上珠峰的中国人。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而刘连满,则是登顶英雄背后的特殊英雄。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这是刘连满在1960年5月24日登顶前夜写下的一封“遗书”。


王富洲同志:

我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你们下来的时候,我的氧气瓶里面还有点氧,你们每个人喝点,可能还有点用。

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在催促三名队友抓紧时间继续赶路之后,刘连满一个人,在海拔8700米的雪山上,写下了这封“遗书”,他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而自己则做好了长眠于雪山的准备。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刘连满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英雄。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纪录片《绝境生死书》
带你走进他们的故事!

内容来源:CCTV纪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