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招商”本领该怎么练?丨动静智库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为地方招商工作“划红线”,预示过往依靠要素成本、政策洼地打造的区域招商优势已丧失吸引力。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加快转变招商思路,从打造政策洼地逐步向建设投资环境高地的招商引流模式转变。
1月9日,贵州省产业大招商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徐麟作批示,指出: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完善机制、创新方式,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贵州。
省长李炳军在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贵州产业招商的有利条件
贵州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已发现矿种137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0%,富集充沛的煤、磷、铝、锰等49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电力资源丰富,水电装机容量为2002万千瓦,位列全国第三。太阳能装机容量为1452万千瓦,位列全国第八。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2300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
贵州有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省级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战略,编制项目规划,明确“3533”奋斗目标,提出“到2027年,形成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能源等3个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酱香白酒、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3个3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同时,结合“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明确各市(州)主导产业,鼓励和指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
贵州有优越的区位交通。贵州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贵州高速公路总里程达9042公里,公路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2025年,贵州将建成盘兴、瓮马铁路南段,实现“市市通高铁”。届时,全省高铁通车里程将突破1900公里,与全国主要城市形成了2—8小时高铁交通圈;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主通道正在加快形成。贵州已成为中国大西南交通中心和出海大通道,现代立体快捷交通网络正全面提升贵州在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
贵州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贵州已建成1+9国家级对外开放创新平台,持续打造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贸易往来的国别市场超过180个,市场拓展越来越宽,贵阳海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位于全国前列。
贵州算力保障不断强化。贵州是中国“东数西算”工程八大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正加快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智能算力占比达到90%以上,成为全国国产化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贵州有优质的营商环境。贵州省紧扣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推动全省政务、法治、市场、开放、发展五大环境提升,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三减一降”持续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企业承诺兑现和“企业之家”建设,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五个一”落地服务机制,即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个推进方案,确保签约引进一个、落地见效一个。
思想为本,深刻认识招商引资的重大意义
招商引资是贵州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招商引资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贵州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
招商引资是各地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2025年新年第一会明确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是全省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释放出新形势下大抓招商的强烈信号,各地各部门应把招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从上至下应转变发展观念,提高招商重要性的思想觉悟。
招商引资是引入资源发挥本土优势的重要手段。招商工作利于加快引入资金、技术、管理、人才、数据等要素,更高质量、更有效地激发贵州资源等潜在优势向产业产品市场优势转化,有利于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改善城乡面貌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招商引资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招商引资利于加快实现市场主体倍增,全面提升市场活力、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动力,特别是对高新技术引进、科技人才吸纳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故招商引资既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提升地方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项目为王,重点聚焦招商引资的主要方向
以超前意识强化项目谋划。贵州应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市场资源等比较优势,聚焦“四新”“四化”、富矿精开、新质生产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建链、补链、延链”需求,把项目谋划储备摆在突出位置,依托专业部门,做好项目谋划和编制工作,组建专业团队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超前谋划,筑牢项目建设“储备池”,完善“一图三清单”,进而找准目标企业、实施精准对接。如贵阳贵安应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瞄准“一硬一软”两大产业,实现高质量招商。
以精准招引带动“源头活水”。围绕当前招商工作精准化、专业化、立体化发展趋势,应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规划跟着发展走、产业跟着规划走、项目跟着产业走,持续优化完善招商产业、招商项目、目标企业、招商政策“四个清单”形成清晰的招商路线图,向招商对象做好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和招商方向的宣传推介,吸引更多优质项目企业落地。
以多措并举推动项目投资。一方面强化多渠道招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的招商路径,创新举办“数博会”“酒博会”等重大活动,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国企助推招商、应用场景招商、以商招商,深入开展央企、国企、民企、外企招商,推动资源精深加工、康养旅居、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纺织服装等领域招商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突出大数据招商。线上依托“贵商易”平台,为企业精准便捷提供找政策、找政府、找市场、找服务、找人才、找资金、找厂房等“七找”服务。另外,充分运用好现有政策优势,如用好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等优惠政策。
以园区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开发区应围绕主导产业链开展招商,做好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应坚持“一园一特色一集群”的发展理念和“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注重盘活存量招商,盘点工业、农业、旅游业等领域存量资产,围绕闲置厂房、土地、楼宇等策划编制招商项目,开展二次招商。
以战略导向推动项目建设。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坚持国家所需、贵州所能、人民所盼、未来所向,深入对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圈、国家产业复制等国家战略,争取国家在政策试点、项目布局、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贵州更多有力支持。
以效率至上提升投资效益。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强化市场意识和“算账”意识,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杜绝不计成本、不惜代价、贴钱招商,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力求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
服务为要,全面打造贵人服务的营商品牌
坚持招商和安商并重。项目、企业之所以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离不开当地的要素保障、服务支持,建立投资跟踪服务机制,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深化“贵人服务”营商环境建设,打造一流投资创业环境。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支持,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培育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打造更加精准的政务服务。
坚持主动服务和全程服务并重。强化主动靠前服务意识,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形成已落地多年的企业和计划新落地项目“有专人问、有专人管、有专人代办、有专人解困”的工作机制。主动介入为招商项目提供从立项用地到竣工验收全流程、“一站式”审批服务,着力打通服务项目(企业)“最后一公里”,以实绩实效践行“项目在哪里,审批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企业在哪里,政务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服务宗旨。
坚持激发活力和降低成本并重。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化解融资难融资贵、整治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三大行动,围绕企业行政审批事项持续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降成本,深化涉企事项“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应用场景和深度,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进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激励和监督并重。根据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严格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依法依规、分类妥善处理存量问题,加强新招引项目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避免“内卷式”竞争和“血拼”政策。强化招商项目监督。同时,筑牢“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理念,组建服务民营经济专门机构,加强对民营企业家法律、政策宣传培训,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问题收集、反映、处置渠道,完善民营企业诉求建议处置机制。持续提升“企业之家”服务效能,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让广大民营企业在贵州大胆投资、放心投资。
作者——
曾宇航,贵州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伟咏,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