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深处》出圈密码:在荧幕里打包一个“青春版贵州”!

2025-11-24 14:08

近日,电视剧《乌蒙深处》登陆央视黄金档,不仅剧情动人,更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贵州盛宴”强势出圈。从服饰到音乐,从取景到美食,这部剧把大美贵州“装”进了镜头,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民族与土地共生的故事。

服饰篇:一针一线皆故事,穿在身上的文化史诗

《乌蒙深处》在人物造型上深耕细作,严格依据地域与支系进行设计:

黔东南风格:以剧中衮月亮家族为代表,服饰源自台江、雷山、凯里等地,其苗绣以立体刺绣为核心工艺,纹样繁复精密,蕴含图腾崇拜与祖先记忆,银饰造型夸张,整体风格绚丽精美。

毕节苗族风格:男主角麻青蒿一家及村中多数角色所穿着,源自黔西、纳雍、织金等地。色彩古朴沉稳,以靛蓝、深红为主,女性头饰为独特的歪梳造型,纹样抽象而充满古意,与当地山水浑然一体。

毕节彝族风格:以角色龙凤碧为代表,服饰色彩对比强烈,大量运用红、黄、黑三色,银饰与刺绣工艺相结合,展现出彝族人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与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

剧组通过系统性的服饰梳理,将贵州多个世居民族的非遗技艺(如苗绣、银饰锻造) 与审美体系直观地呈现于荧幕,成为流动的文化遗产展示窗口。

音乐篇:古歌新唱,山水之间的天籁回响

该剧原声音乐是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听觉盛宴:

《水西谣》 由著名音乐人奥杰阿格与苗族歌唱家阿幼朵联袂献唱,旋律根植于彝族传统音乐,歌词深情描绘对故土的热爱。

《春之歌》 直接取材于苗族古歌,由儿童合唱,保留了古老的唱腔与韵律,空灵纯净,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

《蝴蝶妈妈》 由榕江县小学生演唱,主题源于苗族创世神话,童声演绎更显文化传承的希望与力量。

《苗岭飞歌》 经由现代编曲手法改编,既保留了原生态的高亢嘹亮,又融入了流行的节奏感,实现了传统山歌的“破圈”传播。

剧集音乐不仅是背景烘托,更是将贵州苗族古歌、彝族小调等珍贵音乐遗产进行系统性梳理与现代转译的成功实践。

美食篇:烟火贵州,舌尖上的地道风物

剧中频繁出现的美食场景,真实还原了贵州人民的日常饮食文化:

火锅系列:酸汤鱼火锅、豆豉火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贵州“嗜酸”的饮食哲学,其酸汤由米汤自然发酵而成,开胃爽口。

腌腊风味:腊肉、腊猪脚是贵州山区保存智慧的体现,经过烟熏的肉类风味浓郁,是当地人家中必备。

特色主食:五色饭采用植物汁液染制,色彩斑斓,寓意美好;怪噜饭配料丰富,口感多元,是街头巷尾的平民美食。

家常小炒:如地皮菜炒鸡蛋,取材于山野,展现了贵州物产的丰饶与饮食的天然原味。

这些美食不仅是剧情道具,更是向全国观众精准传递了 “贵州味道” 的独特体系与深厚底蕴。

取景篇:实景拍摄,框录贵州精华地貌

《乌蒙深处》摄制组足迹遍布贵州全境,实现了真正的“全实景拍摄”:

毕节片区:黔西化屋村的悬崖风光、百里杜鹃的壮丽花海、阿西里西草原的辽阔起伏,构成了剧中乡村生活的主背景。

仁怀片区:茅酒之源、长岗镇高粱基地不仅作为剧情场景,更深度展现了贵州独特的酱酒文化底蕴。

六盘水、安顺等地:月照养生谷的幽静峡谷、坝陵河的雄伟大桥,为剧集增添了多样的地理景观层次。

通过精心选取的取景地,剧集将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高山草原、田园乡村、现代地标等多元景观无缝串联,成就了一部无可替代的贵州风光影像志。

《乌蒙深处》不只是一部剧,更是一次对贵州自然与人文的深情告白。它用服饰绣出文化,用音乐唱出山河,用美食炖出烟火,用取景框住诗意——集结成一个“青春版”的、活色生香的大美贵州。

追剧,也是在云游贵州。

你,被种草了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