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嘉:一把篾刀传三代 竹编技艺守匠心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融媒体中心 | 2021-10-30 09:08

又到秋收季。篾匠徐德静师傅提着工具箱,在山乡转悠揽活;村民汤守仁拿来的二十多条篾簟静待修补以晾晒稻谷。这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打篾器场景出现在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茗岙乡岩山村。

一家三代篾匠

竹编手艺在被冠之以“少见”的名头之前,也曾频繁出现在当地的山乡中。茗岙乡岩山村编制篾簟的老师傅徐德静用一把简单的刮刀配合着薄薄竹篾在席间灵活穿梭交叉,空气中淡淡的竹香诉说着几十年岁月沉淀的绵长余味。在岩山村村民汤守仁家门口,堆放着二十多条篾簟——晒稻谷的竹席,正等待着徐德静一一进行修补。对他来说,这算是近年来的一单“大生意”。

徐师傅在补篾簟

“最近要收稻了,这些篾簟修起来好晒稻谷,比起晒在水泥地上,不会有石头子,干净一点。”篾簟主人汤守仁先开了口,据他介绍,这二十多张篾簟的使用时间都已经超过40年。“现在村里种地少了,没有人用,有的就丢掉了,我看到怪可惜的,正好我家种了十几亩的稻子,正等着收割,就捡回来修一修还能用。”

徐德静住在茗岙的徐宅村里,这么多年始终靠着这份竹编手艺吃饭。“这么多量大概要修一星期。”他说。汤守仁家的篾簟都还比较完整,只是边角处破损,一天下来可以修个六七张,后面还要再编几个簸箕装稻谷。只见他全程只用一把刮刀挑上挑下,一根根薄薄的竹篾便镶嵌其中。不过,徐德静说,竹编真正的技术不在编的过程,而在那根看着毫无玄机的竹篾上。

启篾

分丝

“我们家三代都是做竹编的,我的手艺是跟我爸学的,光是削竹篾就学了三年,以前都是手工做的。”每一根竹篾的宽窄、薄厚都要达到一定要求。“竹片常常会有刺头,为了摸起来不伤手,通常要刮削三次以上,然后再用水浸湿过晒干,才能看起来均匀有光泽。”

徐师傅在补篾簟

徐德静14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外出接活,那时出门的行头除了一篮子工具箱以外,还有一卷卷长条的竹篾。“以前材料都是我们自己准备,还是挺麻烦的,后面编竹片的工作就都差不多了。”不管是竹席、斗笠还是躺椅、簸箕,徐德静觉得都是差不多的套路,他也都会做,只是这些年已经很少有人上门要求做一些竹编的用具了。

工具

回到家乡的这几年,他一直保持着父亲那时的传统——在家乡周围的村庄走街串巷。徐德静在汤守仁家修篾簟的时候,不少路过的村民会停下来和他聊上几句,有的村民也招呼师傅给自己家的“伙计”拾掇拾掇。这些年茗岙的番薯枣在外打响了名声,前来购买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不少村民打算制作一些竹制的番薯笠用来晒番薯枣,汤守仁也是其中之一。虽说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晒过番薯枣,但他对自己的农村经验很有信心,“那过去家家户户都会做的,拿起来就知道。”徐德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