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贵阳黑神庙和乐群小学 ——《桑榆非晚献余晖》选篇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 2023-04-24 20:55

与其让世俗流行的空话、套话去耗费诸君的宝贵时光,不如留白让诸君斧正。无师友、领导、同仁及后学、拙荆之教诲、鞭策、帮扶、支助,绝无有野老理想人格之实现,为学方略之渐成,经师人师之进步。文章千古事,成败任君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谭佛佑

贵阳上合群路外黑神庙与乐群小学

黑神庙,“学名”忠烈宫,“黑神”乃民间俗称,贵阳市有新老两座。老祠在内城正街,即今之中华南路达德学校的所在地。始建于元代,奉祀唐代有名的忠臣南霁云将军。明清时,累有增修。明末清初,筑居贵阳城西“梦草地”、志行皓洁的著名诗人吴中蕃,就撰有《重修忠烈庙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贵州巡抚、满洲镶黄旗人觉罗思德,重修庙宇并撰《碑记》,叙其颠末。且历代名宦骚客,多有题咏。如明正德间,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谪徙龙场后,至省垣主讲文明书院时,与南霁云祠距仅咫尺,步出书院即可瞻拜。故《居夷诗》中就有《南霁云祠》一首:

死矣中丞莫漫疑,孤城援绝久知危。
贺兰未灭空遗恨,南八如生定有为。
风雨长廊嘶铁马,松杉阴雾卷灵旗。
英魂千载知何处?岁岁边人赛旅祠。

至于著名联语,更是佳作累牍,妙趣横生,赞誉不绝。现仅录一二,可窥见一斑。诸如戊戌变法时,任礼部尚书的乡贤李端棻题联云:

生范阳,死睢阳,英灵不择地而居,岂惟十三郡版图,深资保障;

父名将,子名宦,善政有归亲之义,回溯千余年俎豆,绝大渊源。

赵尔巽官贵阳府时,也题有一联云:

不阶王命,横挫敌锋,公名震天宝一朝,溯图画凌烟,事业远绍文学馆;

克尽臣忠,非因子祀,宦迹来牂牁万里,对斜阳满树,千乡同拜武乡祠。

至于南霁云非黔人而黔省却建祠立庙奉为福主之事,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讨论。不过,中华民族素有崇拜忠烈的传统习俗。故归根结底,历代凡被民众视为于国家有功,于民族有利或作出应有贡献的忠勇刚烈之士,多被奉为神圣,且祈求得之庇佑。是如关云长、岳鹏举……所以,黔省建忠烈宫奉祀南霁云将军父子,也就不足为怪了。晚清世态否变,新学骤起。筑中一大批有识之士在忠烈宫建起了闻名遐迩的达德学校。有关达德学校日后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办学的功绩,诸多方家同仁多有论述,早为社会所公认,故笔者也就惜墨不另赘述了。下文仅就贵阳新忠烈宫的佚事,草述于次,以飨读者。

清康、雍时,忠烈宫香火日盛,赛会拥挤,四方来祭者,多不能容。雍正九年(1731年),府县有关人士,议将南公行像移至新城西北隅普定街(今黔灵西路)后黄泥塘园地。此地建有铜佛寺,即在寺后扩建新忠烈宫,以隆报饷,并更名为外忠烈宫。寺庙历经乾、嘉、道、咸及至光绪中,殿宇已年久未能大修,多已朽敝。光绪二十年(1894年)耗资8000余金对其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改建增修,使之更为广阔恢弘,焕然一新。诸多乡贤大家亦题咏不辍。如李端棻题曰:

其人近黮,岸然须眉,僰女蛮童,犹想象旌旗甲仗;

有德于黔,捷如影响,纸钱铜马,永消除水火刀兵。

特别是以诗名远播“五管”的郡人颜嗣徽所撰之联,早为省内外之士人所激赏,一致推为祠联之冠。其联曰:

浊酒读唐书,睢阳齿,常山舌,将军更断指乞师,与天宝殉节诸臣,各分一席;

孤灯披旧志,丞相垒,供奉祠,令嗣复赐绯典郡,合黔南历朝名宦,共有千秋。

向知方先生在《贵山联语》中,其“旧志”作“邑乘”,其“共有”作“共播”。虽有细微出人,然此学人中常事,且不害文义,又不违平仄故,不足为怪。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筑城有三位先驱者:平刚、张忞、彭述文首开私人兴办革命新学之滥觞。三人共商决定,以城北郭真武庙为校址,建立新式学堂一所,名曰:私立寻常小学,可谓贵阳第一所革命小学。平刚主管教务兼教国;张忞主教历史、修身;自然科学如物理、算学、地理等课程,则由彭述文担任。次年,众多有志青年慕名争相入学,真武庙校址已难容纳。于是,遂将学校迁到新城外忠烈宫,继而更新名乐群小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慈禧70寿辰举国祝嘏之际,平刚竟然剪去发辫以示对抗,并撰联张贴以嘲讽。其联曰:

东望日本西观义,卅年来人皆进化;
北征俄罗南戒党,七十后我亦维新。

此事被当局查获并处以体罚。平刚愤然离校,远走日本,并在日加入同盟会,继续对国内传输革命的信息,对国内同仁以资鼓励。学校事务继由张忞和彭述文负责。并聘李端棻的族弟李子良为校长,学校一应事宜,方得正常运转,遂成为贵州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基地。

学校聚集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省内外的革命战斗中,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甚至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在北京暗杀袁世凯震惊中外的四位英雄:张先培、黄芝萌、傅仲三、李元著。1912年1月16日,张先培等革命党人在侦知袁世凯的行踪后,分3个小组作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上午11时许,当袁的马车及其护卫由东华门到外务部新衙门,途经三义茶馆门前。潜藏馆内的第一小组党人突然抛出一颗炸弹,袁的马车已过,未能炸中。第二小组的张先培与另一位四川资中人杨禹昌,紧急从旁酒店内又扔出一枚炸弹,结果仅中副车,击毙卫队管带袁金标与排长1人,亲兵1人。袁车的御者在烟雾弥漫中疾驰遁去,随即大队军警封锁现场,大肆搜捕革命党人。结果张先培、黄芝萌、杨禹昌等人即被抓捕,在较远处负责接应的傅仲三、李元著趁乱得脱。张、黄、杨在备受摧残后,于当日午后被杀害,英勇就义。不久,南北议和,黄兴、陈英士到京,将3位烈士的遗体与前炸良弼而牺牲的彭家珍烈士合冢,葬于万牲园中,时称四烈士墓。

烈士死难的消息传到贵阳后,其母校——外忠烈宫的乐群学校,邀请贵阳的众多团体,在校内举行轰动筑城、规模空前的追悼大会。挽联、悼词、诗文充盈其间,以悬于正堂贵州教育总会悼唁的长联最为耀眼。其联曰:

荆轲刃,张良椎,皆成陈迹。使惊天霹雳手段,推翻专制,海内骇然;虽误中副车,已大寒敌胆,令满廷觳觫逊位,万物昭苏,遥看铜像旌功,崇拜吾黔真义侠。

雍门琴,渐离筑,别有伤心。听薤露慷慨悲歌,凭吊古今,男儿死耳;纵牺牲生命,掷代价头颅,迨民国建设完成,九原告慰,知必英灵不昧,欢呼万岁大共和。

平刚等先贤所创办的乐群小学,从此显得更加风光辉煌,且一直办得生机勃勃。1930年,学校发展增建了中学部。次年,国民党贵州省党部,为给众多革命先烈的遗族多方予以优恤,遂决定在外忠烈宫乐群学校内,新增先烈遗族学校一所,委刘继炎任校长,政府每年拨款400余元作经费。至是乐群学校便成了一个校园,两个校名的学校。1935年,贵州政局动荡,省政府相继改组。乐群、遗族办学经费惨遭压缩削减,致使学校难于维持。经校董会研究决定,停办中学和“遗族”学校,小学继续撑持,直至1949年底贵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有现存的公、私立学校,均由人民政府接管。乐群小学按照当时政府的规定:中学一律废名以一、二、三……排号,小学则以所在街道命名。乐群小学也名正言顺地改名为合群路小学。直至1976年,云岩区教育行政部门,又将其改办为“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时至今日,仍继续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

谭佛佑,号安平野叟,1938年生,贵州平坝人,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教授,省内知名学者。现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教育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潜心研习教育理论、中国文化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贵州历史文化教育等课题,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若干篇。在数十种学术刊物发表《论黔中王门与明代贵州的书院》《贵州石门坎教会苗民教育述评》等学术论文近百篇。主编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先秦卷、《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