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蜡染,在岁月里坚持初心...

游旅选 - 由你选 小程序 | 2021-07-30 11:49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三大印花工艺之一,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实际上叫“蜡防染色”,贵州姑娘们用蜡把花纹点绘在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后放入染缸中浸染,有蜡保护的地方便染不上色。蜡在清水中煮化后,便出现美丽的图案。

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写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

蜡染,根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已有染缬,六朝时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

《贵州通志》则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贵州蜡染,也叫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

关于贵州蜡染的传奇故事:

两千多年前,山林间有一部族。他们一直过着男耕女织、你歌我舞的桃源生活。每日劳作时,亦有蜂忙蝶舞。人们的衣裙上,故常常沾有蜂蜡。

有一天,寨子里有个清丽娟秀的年轻姑娘做梦,梦到一位百花仙子带她来到了一座美丽的百花园,这里鸟语花香、蝶舞蜂忙。

姑娘看的入了迷,在百花园睡着了,姑娘醒来后发现衣裙上沾染上了蜂蜡。姑娘很爱干净,重新将衣裙染色,没想到蜂蜡去后,蓝色的衣裙竟有了白色的花纹。

姑娘高兴的唱起了山歌,人们纷纷来到她家。

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

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

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当我们的苗族姑娘穿着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唱起歌来跳起舞,颇具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2006年,蜡染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经有首小诗,写的是贵州蜡染:“蓝白两色,和阴阳匹配。像吊脚楼上的云朵,飘满屋檐,田野。转动风车一样的纺车,牵出迁徙,高山之上,枫树莎莎作响。”

蓝天和白云,本是寻常事物,赶逢天晴,一抬头便可以感受。可真正用心起来,却会发现,贵州这个地方隐藏着大自然的灵气。

这些灵气慢慢汇聚,集于一布上,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技术下的产品,殊不知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天时

苗族蜡染文化的传承,也得益于自然环境。贵州气候湿润,草木丰茂,盛产蜂蜡和制作蓝靛染料的蓝草,为蜡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贵州蓝已经成为饱含地域文化的标志性色彩。

————地利

贵州古称:“山国”地,处西南深处,自古与中原地区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因为地理上的偏僻,制约了贵州本土经济的发展。却让贵州由此因祸得福,一枝独秀极大程度的保持了传统手工艺文化形态。

 

————人和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贵州蜡染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蜡染花纹装饰、被面、床单、包袋,祭祖、婚丧、节日等重大场合都以蜡染为饰。贵州蜡染,是一种重要的苗族文化苗族崇尚蜡染,对苗族妇女而言,蜡染更与生活息息相关。苗族女子将精致小巧的蜡染品作为定情信物,她们以拥有多而精美的蜡染品为富为德,苗族女子出嫁时,就穿的是蜡染盛装。它不仅是艺术品,也表达了贵州女性对生命审美意义的独特情感冲动。

贵州特色好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