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德江:“幸福宝库”林下来 山沟沟焕发生机

铜仁微报、微德江 | 2022-04-21 13:47

暮春的熙熙微风,吹拂过广袤的乌江沿岸,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最美的风景——林下经济遍地开花,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干劲十足。

灌木林下养蜂 生活像蜜糖一样甜

在泉口镇大元村,满山的蜜蜂绕着花间“嗡嗡”起舞,“我们这地方海拔高,灌木密,是养蜂的好地方……”树林深处,养蜂人邹波正捣拭着蜂箱,箱缝间的蜂蜜飘散出阵阵香味,沁人心脾。

“今年2月以来,我共销售蜜蜂20箱,收入近2万余元;销售蜂蜜60余斤,收入1万元左右。”邹波一边开箱检查、割蜜、过滤、包装,一边娓娓道来。

大元村,并不“圆”,除了祖辈传下的几亩良田沃土,就剩下了满山密林。助农要增收,林下就必生“金”。

“养蜂不需要专门场地,在田间密林都可养殖,养蜂投资少,见效快,可连年收益。”大元村党支部书记张玉红说,全村有五六十户人家都养蜂,大约有400余桶,每桶可产蜂蜜8斤,每斤市场价100元,可助农增收32万元。

随风而行、逐花而居,从春到秋,堰塘乡先锋村的养蜂人又踏上了“追花”步伐。2021年,他们的 1160余箱蜂箱首次迎来丰收。

从1人养蜂到11户开始养蜂,从开始的118箱到不断分箱到现在的1160余箱……先锋村植被覆盖率高,野生蜜源植物种类丰富,为林下养蜂提供了充足条件。

而今,先锋村中蜂产业逐渐走上了规模化、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该村“张家山土蜂糖”品牌逐渐走出德江,畅销全国各地。

山高、林深、花繁,“中国蜜都”铜仁的独特优势,让蜜蜂产业成了德江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首选养殖业,在高山、泉口、楠杆、沙溪等乡镇蓬勃兴起,并取得长足发展。

产销一体化,蜂农卖蜜不用愁。德江县茂强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过滤机、灌装机、真空馐机等一流化设备的蜂蜜加工厂,2021年产蜂蜜100余吨,蜂王浆20余吨,综合产值1000万元。其“紫金蕾”品牌获得贵州农业产业50强品牌,产品销售到铜仁,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

高山林中种药 生态像康养一样好

暮春时节,从德江县城沿着通往黔北(德江)机场的柏油公路,汽车一路爬山,驶过堰塘乡政府驻地,再缓坡蜿蜒而上,公路两旁一片翠绿。

群山环抱中,绿通天麻发展有限公司新建的公司厂房坐落于露青村石柱丫组的最高处,是乡亲们眼里一道特别的“风景”。

“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欢迎进入养生净地!”公司负责人文玉朝看见有客人走过来,一脸笑意热情满怀。

前几年,堰塘乡引进绿通天麻发展有限公司,以150元每亩的价格租赁了村民850亩田土,因地制宜植树造林,以作蜜环菌、萌发菌菌种原材料的培植,以每亩60元的价格租赁成型山林地3065亩,林下种植天麻3万余平方米,覆盖4个村3000余名群众,辐射带动全乡2.3万人。

“多亏了绿通天麻公司的带动,务工有报酬,山林田地有租金,杂木废料有收入。”堰塘乡露青村脱贫群众文柏玉谈起公司带来的实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德江天麻产业越发壮大,成长为“黔货出山”的主角之一。

“天麻种子要放在菌棒中间,盖上青杠树叶,再盖上土,明年就可以挖天麻了。”在泉口镇先坝村天麻种植基地,负责人何信正在为前来务工的村民讲解天麻种植技巧。在何信的指导下,村民们挖土坑、铺菌种……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守护好绿水青山,就会有金山银山!”这是德江对林下种植天麻坚守的信念。近年来,德江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德江天麻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机遇,不断扩大德江天麻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产鲜天麻2000吨。

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延伸。依托天麻产业,积极研发生产天麻酸枣仁咀嚼片、天麻面条、天麻饮料、天麻配制酒等衍生产品11个,其中,天麻酸枣仁咀嚼片获国家保健品批文。目前,这是铜仁市唯一的国家保健品批文。

此外,德江县注册了“山沟沟”“龙麻”“贵露”等十余个品牌商标,其中,“龙洞湾”获中国著名商标和贵州省名牌产品,“山沟沟”获贵州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贵宝传奇”获首届贵州省食品最具公众影响力五张名片之十大品牌。

现今,全县林下发展天麻已经在高山、堰塘、长丰、稳坪、共和、泉口、合兴等13个乡镇得到顺利推广,仅2021年就种植了64万平方米,带动1.2万群众增收致富,2022年种植规模将扩大到100万平方米以上。

山沟沟有新天地!德江林下经济种植药材,除了天麻这张名片,还有铁皮石斛、罗汉果、前胡等。

林下生“金”,为群众引出了一条致富道路,贫瘠林山变成了致富金山。

经果林里套菊 幸福像花儿一样美

四月的乌江碧波荡漾,偶尔飘飘洒下的山雨,沁入鼻尖,格外清凉。

伫立乌江河畔的桶井乡玉竹山上,蜜桃枝繁叶茂,柑橘花蕾绽放,杨梅新叶吐蕊,500多亩经果林生机盎然。

果林下,几点身影穿梭,村民们正在整厢培育菊花苗,欢声笑语划过树梢……

留步望江亭,杯中的金丝皇菊在开水的冲泡下逐渐散开为一朵金黄的菊花,喝上一口味道甘甜,齿间留香。

“这是在林下套种的金丝皇菊。”园区创业者杜红霞说,一盒菊花茶可以卖到120元,村里一年光是菊花茶就有200万元的收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风景。2021年以来,德江将玉竹申报为市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并获批,桶井乡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玉竹、场坝、芭蕉等村经果林下以点连线,连线成片,大规模套种菊花。目前,1500亩金丝皇菊幼苗培育已经完成。

“村里用扶贫资金修了一个菊花加工厂,工厂建成促进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了群众就业,群众就业助推了乡村振兴。”玉竹村第一书记覃尚珍说,在经果林下套种菊花,村民不仅有了经果林水果收入,同时也得到了菊花收益,群众增收呈几何级数增长。

林下套种菊花,让德江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找准了路子,干出了样子,群众腰包有了票子。2016年,玉竹村人均收入从五年前的2500元提升到8838.5元,实现了如期脱贫。2019年,该村样本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210元。

“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景园一体化”,桶井乡玉竹山正是按这一部署建设成为德江县乡村旅游示范点,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新篇章。

松木林内育菌 日子像蘑菇一样香

雨后的德江大地,满山苍翠。

在煎茶镇高竹村林下红托竹荪基地里,全县林下经济现场会正隆重召开。林间,村民正在为林下种植红托竹荪做准备。

说到林下种植红托竹荪,正在带着工人们拉线、打沟、松土的管理员陶文良感触颇深。

陶文良是煎茶镇潮溪村村民。原先在这片林地上,他守着工资巡山看护,转眼就当了25年的林管员,现在却能成为这片林地的产业管理工人。

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是林下的故事。自2020年8月开始,煎茶镇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通过在国有林场林下试种红托竹30亩获得了喜人成绩,周边群众也享受到了林下经济的红利,陶文良成为其中一员。

“林地保护原来要把林地真正利用起来,发挥林地真正惠民效益才是最好的保护。”陶文良说,以前是靠山吃山砍树卖,现在靠山吃的却是“生态饭”,除了2000元每月的林管员收入外,他还能通过林下种竹荪务工多增收2000多元。

林下种竹荪只是德江种植林下食用菌的一个缩影。除竹荪种植外,德江县在稳坪、共和、钱家等乡镇开展野生松树菌食用菌培育,建立科学示范采收和培训基地,切实提高全县野生松树菌产业的发展。堰塘乡露青村还积极探索建设天麻与竹荪、冬荪轮作试验示范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积极推广天麻与竹荪和冬荪轮作新技术。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德江林下经济风生水起,大力助推乡村振兴,社会效益、生态发展和经济效益并驾齐驱、相得益彰,正在源源不断释放出“红利”,带活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