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奋力谱写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引言:作为全国最早从省委、省政府层面推动大数据发展战略的省份,贵州率先在大数据“突围战”中抢先机,建设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让大数据成为了世界认识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自“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建设以来,贵州积极融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紧扣建设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抢抓智算、行业大模型、数据训练“三个制高点”,通过强化政策引领、龙头带动、通道提速、市场培育、安全保障,大力发展智能算力,推动数据中心由存储中心加快向“存算一体、智算优先”转变,加快形成立足贵州、辐射西南、服务全国的数据资源、应用资源和智力资源集聚高地,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算基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算力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面向全国算力保障基地
原来获取的天气预测的时空分辨率是5公里,现在是1公里。从地域上看,原来预报预测一个市,一个县的天气,现在可精准预报到每个镇,乃至每个村。能精准“算”出天气,这全得益于算力的高效赋能。
在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气象高性能算力中心内,服务器24小时不停运转,为我省天气预报精准度、实时更新频率提供强大算力支撑。该超算中心于2023年9月27日正式投入使用,建设760Tflpos算力及3PB存储高性能算力资源,有效支撑了贵州区域数值模式预报系统和智能网格业务系统的运行,项目初步实现了贵州气象领域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与国产异构超级计算技术的整体适配。
算力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加快不同应用场景蝶变升级的重要支点。
发展早,起步早。作为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也是全国最早投入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的地区之一。早在2013年,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项目、中国联通(贵安)云计算基地和中国移动(贵州)数据中心项目就在贵安新区破土动工。
目前,全省在建及投运重点数据中心47个,其中,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25个,17个集中在贵安新区。《流浪地球2》《熊出没·伴我“熊芯”》《长津湖》《贝肯熊:火星任务》《飞驰人生2》等120余部影视作品渲染算力支撑均在贵州完成。贵州成为全国国产化智算资源最丰富、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数智赋能 融出新动能 融出新生态
从智慧城市到数字城市、从“云”上种辣椒,到远程养牛、从传统工业企业,到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融合......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抉择。
近年来,贵州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机遇,深入实施“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按照“一业一指引、一业一标杆、一业一平台”融合思路,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不断在完善新基建、化解企业“智改”难题、挖掘更深层次更多场景融合应用方面闯关,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走深走实,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提供更大支撑。
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不断在贵州涌现。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达到46.5,较2020年和2022年分别增长了13.1%、4.5%。全省融合进程已从融合初级阶段提升至融合中级阶段,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赋能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成效持续凸显。
在工业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贵州轮胎公司利用华为天筹AI求解器,解决生产计划和排程问题,轮胎单工厂生产效率提升1.5%左右,贵州电网基于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电力大模型“大瓦特”,实现电网输电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约20%。
农业融合水平持续提升,实施“数智黔乡”工程,构建“1+3+N”赋能体系,已建成并上线具有数据汇聚和共性能力中心的产业数联网平台,目前已汇聚养殖、加工、销售等10类42项数据,为产业企业提供统一用户体系、数据服务、支付结算及金融等赋能能力,如目前已在推动的黄牛、蛋鸡等试点产业,通过建设产业赋能平台已支撑106家企业完成数字化,帮助相关企业节省数字化成本826万元。
服务业融合水平增长显著,建成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数字科技体验馆—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打造“贵商易”、“贵政通”、“贵人码”等一批“贵”字号数字应用。数据显示,2023年贵州省服务业融合水平达46.4,较2022年增长了5.2个百分点。
积极探索数据要素价值新路径
在2024“数据要素×”大赛贵州分赛汇报路演活动上,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公司打造的“天元”数链公共服务平台,可帮助数据方快速将数据整理为资源,加工开发成产品,流通交易为资产,实现“数据要素”资源化、产品化、资产化的全链条形态和价值转化。同时从数据汇聚到数据交易全链条,均有安全监管,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可信可追溯。
“天元”数链公共服务平台,不仅在数据流通上作用显著,在数据要素应用上也显现价值。然而,这只是贵州探索数据要素价值的一个小缩影。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时代最关键、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流通和利用是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
早在2015年,贵州便开始探索数据要素价值新路径,全国第一家数据流通交易场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成立,并在2021年进行优化升级,全面激发数据要素潜力,释放数据要素红利,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安全高效的数据流通交易模式。
“数据动起来”,“数据用起来”。从全国首套数据交易规则体系,到推出全国首款数据产品交易价格计算器,从围绕气到开启“贵数甄选”数据产品供需对接直播活动降低需求方购买成本……作为全国首家数据流通交易场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一直积极探索创新数据交易模式。目前,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发放数据要素登记凭证728个,累计聚集数据商、数据中介1134家,交易额55.46亿元、较去年底新增31.81亿元。
丰富的数据资源,是推动数据要素应用的根本前提。目前,贵州汇集重点数据中心已达47个,贵阳贵安新区成为全国10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丰盈的数据资源为数据要素市场繁荣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下一步,贵州将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数据基础制度、数据基础设施、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数据流通交易、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创新探索。努力构建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的数据要素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