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侗族服装、服饰以独特的民族特点着称于世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 2023-09-04 20:56

侗族服装、服饰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侗族人民自织侗布,自染侗布,自制侗衣。从服装、服饰上强烈地反映着本民族的心理素质,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

纷繁各异的侗族服装因各地文化和经济的发达、交通便利程度的不同,留下了这个民族服装、服饰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痕迹。北部侗族地区由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且多与汉民族或其他民族杂居,受其影响。因此,在服装、服饰上大多与汉民族相同。南部侗族地区则较多保留着古朴凝重的服装式样,在妇女的服装上表现尤为突出。如高传、信地一带,女子挽发髻、插银簪,带银质耳环或耳缀,上身穿开襟敞胸衣,罩胸围,脖子上以两条细红带挂过肩头系在背后的一个银质制品上。这种银质制品有的地方是一个多边形球状的“银铊”,有的地方是用如筷子粗的银丝两头朝相反方向呈圆形盘曲的“银盘圈”。腹部束以围腰,围腰带飘于身后。下身穿百褶裙,裹腿上下系长带,上下带头于外侧交叉并飘出。到了冬天,则穿右衽连襟式平布棉衣。

在榕江、黎平交界处的四十八寨,女子喜穿半色衣,褶裙很长。在黎平九洞一带的口江、银曹,还有从江高增、展里等地,女子盘发结于前额,发的尾端飘于脑后,插红木梳,耳吊银环或玛瑙环。

都柳江沿岸和榕江“三宝”“天府洞”与镇远县报京的女子挽髻或盘发,上身着右衽长襟衫,衣长至膝;下身着长裤,并于裤腿下方镶有一圈“栏杆”,报京女子头缠青帕。在天柱、锦屏一带,女子头盘掺红绳的长辫,系围腰;盛装时,戴银扣,拴围腰银练,戴手镯等饰品。

南部地区女子盛装时,身着全新紫色亮布开襟衣或右衽父母装,下着精致的百褶裙,足登船形钩嘴花鞋,头插银花鹤羽,项戴银圈三至五根不等,银练挂于颈项垂至胸前,耳吊金环或银缀,腰系银篓飘须红缎带。系满嵌银片的腰裙,六洞地区还着挑花白羽罩裙匾带(即鸡毛裙)。

侗族妇女发式以南部较为讲究,分正发髻和偏发髻两种。正髻发髻最高部位在前额之上,挽入发髻内的头发尾部以红木梳插之与髻相依。偏髻的发式是将发髻挽于左侧耳上。榕江七十二寨女子因受苗族影响,发髻两侧呈梭状。北部侗族地区妇女发髻已经不具什么特色了。

侗族男装,一般来说较女子服装简便、轻巧。在黎平九洞口江、银曹及从江高增展里等地的男子过去也有留长发者,并缠紫色亮布长帕,头帕的式样分天真浪漫的“角式”和端庄稳重的“团圆式”,有的地方包花格长帕。头帕一般有八尺至一丈长,俗称“包头帕”,它的两端用红丝线绣有一排锯齿形图案。“团圆式”包头式样是将头帕折成三指大小,轻轻依头部层层缠绕,每绕一层高出两公分,形成一个盘状,靠头部的内端朝下露出刺绣部分,外端一半扎入盘外层之间空隙处,余一半散开呈鱼尾状。包“团圆式”包头者,多是中年人或比较稳重的青年人,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青年后生则多用“角式”式样,具有一种天真浪漫的气息。“角式”不大讲究帕布的排列平整,缠绕时,交叉裹于头上,其特点是在靠头部里边的一端向上高高斜立,好似一只立起的扇形独角。这一带男子上身穿高领对襟衣,一般有七至九布扣,三至四个衣袋。下身着长裤,出门穿草鞋状绣花鞋。盛装时,头罩青布无遮阳帽,外系银箍,箍上挂满吊着一簇簇鱼形银缀的银篓,左右两侧各插一支红蕊绿叶的银花和一丛丛白鹤羽。上身着对襟开领白内衣,外套银钮红夹挂,上缀银珠银片,腰系红缎带,腰带两端悬丝线飘须,下身白裤,着布鞋,显得十分古朴。

侗族的生活服饰几乎无一不是和刺绣、挑花、编织等连在一起的。侗族的刺绣方法多种多样,有连环锁绣、铺绒绣、结子绣、错针绣、盘涤绣等等。铺绒绣较为普遍,为广大农村妇女所常用的刺绣方法。它以紫色底起花,也有用蓝、黑、青底起花的,折花图案剪纸为底样,然后采取平绣的方法绣成,此种方法大多用作南部地区妇女卡胸的领角花、鞋花、背花、花等。

在榕江县的乐里一带,至今还盛行着一种古老的结子绣和盘丝绣。这种刺绣常以龙、凤为主题来作衣服服饰,俗称龙凤衣。龙凤衣常见的纹样有“二龙戏珠”“二龙戏石榴”“牡丹双凤”等,象征爱情、幸福、美满生活。龙凤以盘条绣加结子绣而成,用丝线扭曲盘成乳钉形作龙身、龙背脊,用结子方法制成花纹花瓣、花叶等。另外,还用粗线作筋,用白丝线缠绕成长线围边作轮廓线,作龙胡子、蝶须、花梗子等。这一切方法已突破了古老平盘矩纹的框框,使刺绣的图案增强了立体感。

侗族的织锦是侗族妇女编织技艺的杰作。织棉,古称“绒锦”“诸葛锦”,俗称“侗锦”。“侗锦”有“彩锦”和“素锦”之分。彩锦为“绵”,素锦为“绮”。彩锦常用红、绿、紫、黄、蓝等,彩色缤纷,十分艳丽。花纹为几何纹,还有中间夹以小花、蜂蝶、鸟兽的,故又名夹花锦。反面则杂乱无章,纹样大清。这种夹花锦纹,一般用作衣缘、衣带或鸡毛裙的散条。“素锦”一般是在白底子上用青线编织而成的。较大的侗锦一般用作被面、围裙、口袋、背带等,俗称“满纹锦”,用棱形、矩形纹夹散花织绣而成。

具有古老传统的侗族挑花,也是侗族妇女们经常采用的。她们常以白布作底,用蓝线或青线挑花。挑花与刺绣不同,一要数纱,二要架十字,三要反面用针,图案装饰性很强。传统的挑花有很多种技法,有一道工成花的,有两面成花的,有三道以上工序成花的。在都柳江、榕江一带的侗族,多采用二道工序成花。挑花,一般用作背带、帐帷、枕帕、头帕、手巾、胸牌、袖口、花带等,其纹样多为棱形框架、四方形框架。并在框架上设各种几何图形、花形、蝶形等图案,中心图形四周配以三角形图案或散点图形等,讲究视觉秩序的要求,构图处理一般四面均齐,上下对称,多样统一。宾主、大小、粗细、疏密、对比恰当、节奏分明,看起来显得清新明快,有古雅别致的艺术效果。

除了上述的几种装饰的织绣技艺之外,个别地区还有侗族妇女运用贴花作为衣服上的一种装饰。其方法是用黑色布剪成镂空的如意纹、粘贴好毛边、再贴在所需装饰的部位上,用白线扭成股围四周边缘,以黑线订锁。这种贴花衣服又别具一翻特色,这在榕江乐里、镇远报京、三穗等地的侗族妇女中常见。

综上所述,侗族服装、服饰以独特的民族特点着称于世。侗族的先民们从艰苦的劳动中,不断创造发展、改造自身,从而培养了自己独特的美感、审美能力以及艺术表现技能。

作者介绍:

龙开朗,生于1937年,贵州天柱人,侗族,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国美协、中国版协、中国书协会员、贵州民族书画院一级书画师、贵州省文史馆馆员。主要作品有版画《乡情》《照相馆的姑娘》以及国画、书法等。作品曾在俄罗斯、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及港、澳地区展出。先后在丹麦、上海、深圳、珠海、浙江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深圳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及海外多家博物馆等收藏,并被编入《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中国水印版画》《中国藏书票》等画集。出版论著《论侗族服饰艺术》《龙开朗书法篆刻艺术选集》《龙开朗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