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唯一的朱砂神庙说开去

2024-03-12 14:39

朱砂,在中国古代习惯上被称之为“丹”。一般认为,东汉之后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兴起的炼丹术,使中国人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其实这有些片面。如果从殷商时期算起,中国开采朱砂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更是进入鼎盛时期。如果我们除去古人迷信的困扰,以现代眼光审视朱砂这一矿产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是提炼汞的主要物种,同时也是激光技术的重要材料,广泛应用于珠宝加工和医药材料。

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我国成功试爆的第一颗原子弹的主要原料铀,它的发现便与世界唯一朱砂神庙——贵州省开阳县双流镇的“宝王宫(庙)”有关。

开阳宝王宫

开阳宝王宫又名宝王庙,千百年来它守护着白马洞一带珍贵的矿产资源。这座宫(庙)始建于明末朱砂开采的鼎盛时期。后遭战火破坏,经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和道光咸丰年间(18481857年)两度重建后得以保留。据有关文献记载,宋元明时期今开阳县双流镇白马一带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朱砂开采冶炼基地。德国人、法国里昂商会、瑞典人都对白马汞矿进行过实地考察。民国时期,我国地质专家丁文江和罗绳武等也先后对白马汞矿作过实地考察。

20世纪50年代发现当地有原子弹主原料轴矿存在,1960年探明的白马洞矿区(代号504矿区)是汞、铀、钼共生,属于伴生多种稀有分散元素的重要大型矿区。1957年西南地质局开展了对白马的地矿勘探,同年11月贵州省公安厅开办贵州省开阳县汞矿厂,1964年开阳汞矿厂更名国营761矿并改采稀有金属铀矿,同时兼采朱砂,最终为我国自主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第一批45.82吨的重要铀原料。

从文物的角度来看,开阳宝王宫(庙)虽不如贵州省内一些寺庙建筑有名,但其所映射的历史,却远较某些专以宗教传播为功能的古建筑重要得多。这座位于当地双流镇白马村的古庙虽然始建于明末,后经清代乾隆、道光及民国初年三次重建,迄今仍以其合理的布局、别致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堪称开阳古建筑之冠,并于2006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为难得的是,这座被冠以“宝王”之名,专司保护丹砂职责的宫(庙),不仅见证了开阳地区朱砂开采从兴旺到衰落的历程,作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并完整保存下来的朱砂神庙,更承载着贵州数千年朱砂开采的厚重历史。

多年来,贵州的学者们一直在为自己足下这片山峦重叠、充满神秘的土地正名。他们在论著中反复指出:覆盖贵州土地面积61.9%的喀斯特地貌将贵州这片土地变得支离破碎的同时,又为贵州造成了唯我独有的绝世美境;在单纯农业经济时代,贵州因可耕地面积少,而导致极度贫困,但就在连绵不断的大山下,却埋藏着让世人钦羡不已的宝藏。这些宝藏将为贵州未来的发展带来无限可期的美好。只要查阅一下朱砂开采的历史,对此便会由然赞同。

开阳历史上首见于文献的朱砂记载是唐代。据《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七》载:“建中三年(782年),大酋长检校蛮州长史、资阳郡公宋鼎与诸谢朝贺……请许三年一朝。诏从之”。宋鼎朝贡的特产中便有从白马洞所产拳头般大的朱砂500两,足见当时朱砂的开采已具有一定规模。之后从朱砂开采到冶炼水银,到清朝乾嘉年间当地的炼汞炉已多达3千余座,日产水银达800斤,足见朱砂开采之旺盛。然而,在中国的朱砂开采史上,开阳虽然有世界仅存的宝王宫(庙),却并非最早、也不是贵州规模最大的汞产地。

汞是贵州重要的优质矿产之一,不但省境内分布广泛,所探明与保有储量都名列全国之首。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历史文献对贵州采汞与进贡汞的记载要比其他内容多。因为《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都有“牂牁郡谈指出丹”的记述,于是有著作认为:贵州汞的发现和使用历史悠久,从汉朝算起,最少也有2000年的历史。但这个记载却是有问题的。

牧野之战是众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在这场周武王伐商纣的决胜战前,周武王与一些部族会合组成联军,并在牧地誓师。《尚书·周书》中的《牧誓》有:“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记录。这誓言中提到的濮人,即我国古代南方四大族群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地区,他们也即是今贵州仡佬族奉为先祖的古濮人。据统计,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约67.7万,散居于贵州、云南、重庆、广西等地,贵州省则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中,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族人口20.5万,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44%。而据相关文献记载:殷商时期,仡佬族的祖先“濮人”即在贵州高原上开荒辟草,在西南边陲采砂炼丹。由此可见,贵州的采砂炼丹应在西汉之前,至少可以提前一千多年。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记载:“(务川)境内汞的采冶,历史悠久,始于商周时期。周武王伐纣,濮人与庸,蜀、羌、髳等部族参加了牧野誓盟,并以丹砂向周王朝进贡,濮人献的丹砂为今务川所产”。如果该记载属实,那么,贵州的采朱砂活动不仅始见于务川,时间上也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

相关文献显示,隋大业十年(614年)田中郡太守田宗显已在今务川县境内开设朱砂、水银两厂。隋唐五代当地居民多有开采朱砂,并将之炼成水银作为贡品送到京都。宋朝时亦有务川进贡朱砂、水银的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当局已在板场坑设有水银场局,专司课税。这比开阳县关于朱砂、水银的记录要早近百年。至建国初期,国营商店在务川县境内大量收购朱砂、水银,农民在板场、岩峰脚、木油厂、太坝、三坑建的5个厂,计有工人300余人,月产汞1000公斤左右。

贵州朱砂的开采与汞的冶炼远不止开阳、务川等处。据《贵州省志·地质矿产志》载,贵州汞矿的近代勘查源于外国商人。德国人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1868——1872年在华考察期间曾对铜仁、务川、开阳等地的汞矿进行调查和描述。法国里昂商会1895年组织的“中国经济考察团”亦对贵州万山、务川、开阳(白马洞)、丹寨、三都等地汞矿进行调查。之后,瑞典人丁格兰(T.R.Tegengren)于1915年广泛对贵州产汞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写成勘查资料。我国对汞矿的最早勘查论著则是翁文灏先生1919年的《中国矿产志略》与《中国矿产篇·金属矿》。

民国37年(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贵州汞业发展到鼎盛,万山、大硐喇、开阳、丹寨、三合、兴仁、务川等地开办民营矿厂60多家,贵州汞的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90%以上。建国后国家对贵州汞矿的系统勘查显示,我国汞矿集中产于三大汞矿带中最主要的武陵矿带,即川鄂湘黔成矿带。而贵州全省有40多个县、市均有汞矿,相对集中于万山、铜仁、务川、丹寨、三都、松桃、黄平、开阳、兴仁等10余个县市,所探明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70%,保有储量超过全国的一半。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地质勘察的广泛进行,尤其随着大量储量的探明,汞的采冶规模不断扩大。1952年贵州汞矿、铜仁汞矿、丹寨汞矿厂成为当时的骨干企业。之后黄平汞矿厂成立,全省汞产量迅速提升,加上部分地县乡镇进行的采炼,贵州省汞矿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全国的50%1950——1990年间,全省共生产水银34355吨。这期间,万山特区岩屋坪采出的一颗特大型辰砂晶体为世界所罕见,引起极大震动。该晶体长65.4毫米、宽35毫米、高37毫米、重237克,被誉为“辰砂王”。

如果我们将贵州省誉为“汞之王国”的话,那么,位于黔东的万山则堪称这个“王国”的皇冠。因为这里所生产的朱砂不仅中外驰名,汞金属储量与产量更是居全国之首,亚洲之冠,名列世界前茅。万山古时称为大万山,因山得名。由夏商至唐宋,这里并无建制,先后归属过黔中郡、武陵郡、东牂牁郡、辰州、锦州、沅州。元朝创立土司制度,设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成为当地有行政建制之始。

关于万山采汞的历史,曾有一段网络上广为流行的美丽故事:“相传西周时(公元前1100~前771年),从巴方来了一个梵氏女子教土民在崖壁上用她带来的青铜之类的工具,沿着丹脉敲凿取丹,久敲久凿而成洞穴。梵氏将凿得的丹砂献给武王,武王服之,不仅治好了心悸不宁的毛病,而且神清气爽,颜面红润,智慧超人,体力倍增,便敕封产丹之山为‘大万寿山’”。我们当然没必要追究故事编纂者的资料出处,但1993年出版的《万山特区志》中明确有“相传秦、汉时即有人在万山采矿”的表述,只不过这段记述也无相关史料佐证。倒是辰、锦两州的朱砂唐代已很有名,因多从辰水(今锦江)运出,故被称之为“辰砂”。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锦州官员以光明丹砂上贡一事文献有确切记载。宋人朱辅在其所著《溪蛮丛笑》中更明确称:“辰、锦砂最良……砂出万山之崖为最,伶佬以火攻取”。书中提到的“伶佬”与今天的侗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侗族作为单一民族出现时的较早称谓。今万山已成为铜仁市主城区之一,其人口构成仍以侗族、汉族为主。《溪蛮丛笑》中的这一记载,印证了万山地区出产优质朱砂的历史。

按照《明史》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时“惟贵州大万山有水银朱砂场局”,说明这时政府已介入并管理朱砂的开采。更值得关注的是,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南、思州两土司为争砂坑地,相互攻杀不休,明成祖屡禁之不能止,遂以“思州、思南苦田氏久矣,不可令遗孽复踵为乱”为由,断然废除两田氏土司,改思州宣慰司为思州府、思南宣慰司为思南府,设贵州布政使司于贵州宣慰司城(今贵阳)。两田氏所争夺的砂坑地,即盛产朱砂的万山,而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就因万山汞矿的归属,竟演义出了贵州建省这一关乎整个西南乃至国家全局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这不能说不是朱砂这一矿产物,延伸到政治领域的一段值得珍视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贵州,英法水银公司在万山地区采取强租、抢夺等手段侵占汞资源,并以机器生产取代旧有的开采方式,万山的汞工业出现畸形发展。有关文献记载,这家外国公司巧取豪夺,采用低价购矿峒,侧面打洞抡矿等不法手段,先后占有万山的大峒、小峒、黑岩坨、大泥峭、张家湾、苕窖峒、大坨等多处矿峒。公司除以自己发行的“银票”强制取代铜元发放工资,对工人进行剥削之外,还将华籍工人的工资压减为外籍工人的七分之一,童工所受的虐待更为不堪。以至矿工们发出:“洋鬼子,真凶狠,皮鞭一挥就打人;狗通事,奴才性,‘也司也司’声连声;刁管班,没良心,伙同洋鬼抽我身;矿工苦,矿工恨,有朝一日宰儿们”的怒吼。

民国前期,万山汞矿主要由5家私营厂分散开发,1936年后由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垄断开发,1946后由玉屏益民有限公司开发。194911月万山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万山,根据周恩平总理的批示保护汞矿,积极组织和恢复生产,万山汞矿的勘探与开发逐渐走上正轨。先后经历了公私合营万山汞矿公司、贵州汞矿厂、湘黔汞矿公司、贵州省汞矿、贵州汞矿等几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万山汞矿在我国汞矿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曾荣获“清洁文明矿山”“六好企业”“振兴矿业的先进矿山”“党风建设先进单位”“省级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万山也被称为“中国汞都”。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汞矿资源逐渐枯竭,万山汞矿生产日益萎缩,采矿人员分批逐渐撤离矿区。2001年,因资源枯竭贵州万山汞矿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政策性关闭后的万山汞矿并未因此而沉寂,反而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凯歌。在国家自然资源部和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万山采取了地质灾害防治、尾矿库和矿渣场整治等措施,先后治理1000余亩受污染农田,提质升级8000多亩耕地。同时,依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发展绿色工业和开发汞矿遗址,使汞矿得以成功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万山汞矿的转型正是沿着这一理念展开的。

 五六十年代在万山的苏联专家

80年代的务川汞矿车间

万山汞矿当年开采后留下的印迹

万山汞矿遗址是国内现存开采时间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汞矿重要遗址,是研究中国汞矿业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在因资源枯竭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后,万山因失去支柱产业而陷入发展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万山正是坚决贯彻这一指示精神,克服所面临的各种严重问题。其中包括长期的汞矿资源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严重破坏、大量采矿塌陷区的影响、大量的废水废渣经雨水冲刷进入下游河道、各种次生的泥石流地质灾害、不断遭到毁坏的河堤、被损毁和污染的大量农田等。

在解决上述问题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和贵州省批准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贵州省万山特区转型规划(20102020年)》;第二年10月,万山被国务院列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心城市。在一系列规划的指导下,万山的领导者充分贯彻国家和省里的要求,统筹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环境综合整治、景观再造等工程,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健康有序进行,为区域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最终的结果是:万山矿山公园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万山镇获得了“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镇”“省级示范小城镇”等殊荣,成功举办了中国•万山首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高峰论坛、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现场观摩会、全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场会等国家级、省级会议。2018年,万山从全国2000多个区县脱颖而出,被中宣部选定为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中的“百县”之一。

一篇名为《铜仁万山如何“二次创业”?》的文章对万山的转型作出了这样几点总结。文章首先指出:(万山)曾是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上世纪60年代,万山汞为我国偿还债务发挥了巨大作用,被周恩来总理称为“爱国汞”。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二次创业这一世界性难题,“万山深挖文化内涵,把比较优势发挥到底,用工旅融合、文旅一体交出了绿色转型新答卷。”在总结万山经验时,文章在“原地转型,变废为宝”的标题下,列举出“紧紧抓住原汞矿遗址文化的唯一性,万山对原汞矿区遗址、遗产、遗居进行全面清理和整合打包,引进企业打造了‘那个年代’步行街、矿洞遗址等工业文化体验项目,节假日日均人流量上万人,带动当地群众上千人就业”的事实;又在“老朱砂 新名片”的标题下,列举万山区立足朱砂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朱砂工艺品全产业链,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产业园,打造城市新名片的事例,描述了万山区整合全区58家朱砂工艺品企业,实现产值3.2亿元,园区取得发明专利48个,带动就业6000多人的事实。还在“工业产业由‘黑’转‘绿’”的标题下,报道了万山通过实施“千企改造”,以园区为平台,推动以汞、锰为主导的“黑色”产业向以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绿色产业转变的新动态。凡此种种,所显示的绝不是万山资源的枯竭,恰恰正是它无限旺盛的生命力。

在万山汞矿的现代转型已获举世公认的今天,我们已经无须再为万山人的未来担忧,更要看到的是自秦汉采掘朱砂始,万山的汞矿开采冶炼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的采掘面积多达3.2万平方米。矿洞内留存着的大量遗迹遗物,以及独特的采矿、选矿及冶炼等系列传统生产工艺的文化价值。这一汞矿遗址不仅是研究中国汞矿业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它所包含的文物价值包括汞矿采矿、选矿和冶炼中形成的一整套先进工艺技术,都有其独特的技术代表性,同时也是中国少有的工业遗产建筑群。毫无疑义地说,今天的万山汞矿遗址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知识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转型后的万山汞矿景区

20065月,万山汞矿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又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笔者常常在想:如同万山这样拥有世界影响力的工业遗产,它的价值显然不止在我们一个国家,对整个被日新月异工业化进程搅动的世界,都应该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历史记忆。当今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客观世界,每天都在剧变,但无论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地区而言,无论你的经济与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判断你是否先进的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文化。

20126月,铜仁市正式启动万山汞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力争到2025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万山区高度重视申遗工作,充分落实属地保护责任,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和配合申遗工作。”,对此笔者发自内心地热烈鼓与呼,并将此文作为对申遗工作的一份微薄支持。同时更联想到,万山虽然没有如开阳白马那样的“宝王宫(庙)”,但万山鳖山般若招提寺却也是建于唐代天宝年间的寺庙。该寺虽未将自己与丹砂联系在一起,寺旁留下的一首僧人诗,却给人许多遐想:诗的前半厥曰:“脱离丹家到黔东,天作巢穴地作笼;立志决非聚荆棘,存心定是栖梧桐。”这岂非是诗作者当年心之向往?

 

作者简况:

   位:贵州省档案馆(省地方志办)

   名:郑  

   务:三级调研员、贵州省档案学会常务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