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篮球赛市场化纪实:贵州这个村如何收益70万?

2023-02-02 16:38

一个村办篮球赛,去年夏天,收益70万,赚了30万。

奖金总额超20万;参赛球员包括CBA、NBL退役和现役运动员;线上线下观看人数日均达到5000人;部分场次需付费观看,这样的乡村篮球赛发生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的大屯村。

“夏季联赛”尝到甜头,今年1月27日,大屯村的“冬季篮球联赛”又开始了。一个村子怎么办出专业篮球赛,又如何能赚上钱?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到了正在探索乡村篮球赛市场化的大屯村。

专业化乡村篮球赛,怎么办?

还没下车,我们就听到村委会旁的篮球馆里传来大喇叭的呼喊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场馆里正在举办一场小朋友的诗词接龙比赛。“我们一周要办好几次活动,地戏排练、运动会……篮球馆往往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假期回乡从事志愿服务的高中生黄麟告诉我们,村里的篮球馆是她觉得非常骄傲的地方。

(大屯村的篮球主题壁画)

与其他村里的篮球场地相比,大屯村的篮球馆有些特别:座位宽敞、顶棚铺开,球场还配备了专业的24秒计时器和计分显示屏。“这已经是我们第6次修建球场了。”大屯村篮球组委会主席朱勤松回忆,起初村民们用木头做篮架,铁丝做球框,连个像样的场地都没有,随着村里的篮球运动氛围越来越浓,球场也经历了一次次扩建。去年在东西部协作帮扶下,大屯村获得了70万元的体育产业项目资金,篮球场不仅有了顶棚、灯光和降温系统,地面还铺上了8厘米厚的硅PU,篮球架也有了防撞垫。

(2022年夏天大屯村篮球赛现场)

当地人告诉我们,大屯村的篮球比赛可是贵州野球届的天花板,来这里参加过比赛的球员包括CBA、NBL、CUBA等联赛的退役和现役运动员,还有不少当地小有名气的篮球明星。“比赛一般是晚上开始,场馆里人最多的时候,3000多个座位根本坐不下,球场外都站满了人。有些住得远的球迷一大早就来球场外等着,相当热闹。”

朱勤松说,为了吸引更加专业的球队,今年大屯村提高了奖金总额,达到了30万元,第一名可获12.8万元。“今年报名球队有近40支,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目前我们在试用一个系统,不仅可以计分,每个球员这场比赛得分多少,犯规多少次,总进攻多少次,都进行统计,向专业的比赛靠拢。”

晚上7:30,比赛开始。初赛阶段,冬夜的温度逼近零度,球场的入座率达到一半。毕节博鑫之家队和安顺的伍行队激战正酣。

“这个球员马上就要去打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毕节博鑫之家队助理教练张道龙指着场上的“13号”说,“我们有一个篮球训练营,有的球员已经拿到了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

驱车半小时来到现场的观众朱勤琴全程用手机直播着比赛。“如果不是在大屯,不是这种商业比赛,我估计不会这么精彩。去年我来的时候过道都是站满的。”

安顺市西秀区的杜鹏是“铁杆球迷”,他和三个好兄弟几乎每场都不落下:“除了在线下看,也用微信小程序观看,线上的话要付费,现在是3块,到决赛就5块。球队的对抗强度很好。”

走市场化,乡村篮球赛怎么做?

“过去奖金都是村民们一笔一笔自筹出来的,后来关注的人多了,篮球赛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赛事成本就高达数十万元,大家逐渐感到了压力。”朱勤松说。2019年,大屯村开始琢磨如何让篮球市场化,包括朱勤松在内的四个村民成了第一批摸着石头过河的人。

“我们4个人凑了30万作为成本,当时心里也没底,抱着亏了就亏了的想法就去做了。”邀请明星球员参赛、线下门票付费、规划小吃摊位、谈广告合作……朱勤松四人的篮球市场化尝试,开局就取得了好成绩。“当时开赛第五天,我们的30万成本就已经全部收回。”朱勤松说。

随着大屯村的篮球赛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四人也将经营权交给了村里。2021年,大屯村成立起篮球运营公司,不仅负责门票收费事宜,还聘请了专业安保、裁判等团队,组建赛事组委会,对篮球赛事进行市场化运营。

同时,大屯村还与黔东南州凯里市一家篮球赛事直播平台建立合作,开展线上付费观看业务。“去年夏天,大屯村仅决赛一场比赛线上点击量就达到了170万人次,整个赛季线上付费观看收益达17万元。”

朱勤松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办一场比赛,安保、售票员每人每天100块,保洁员每人每天150块,外聘裁判每天1000块,加上电费等开支算下来每天成本在八九千,一届比赛20天下来就是18万,加上去年23万的奖金总额,成本大概在41万。去年夏天,我们最终的收益共70多万,线下门票占70%,线上直播付费占25%,广告费摊位费大概占10%,算下来赚了30多万元。”

“市场化运营后,村民们不仅不用再凑钱办赛,还有了收益。”

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裕鹏告诉我们:“村民选择100元至2000元入股,分红比例按照村集体30%、村民60%和对大屯村发展有贡献的新村民10%来分配。”

这个球赛,从1953年开始

为什么大屯村的篮球赛会火?谈到这个话题,朱勤松思考了片刻,他告诉我们,这与当地篮球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1953年,大屯村就有了举办篮球赛的传统,最早是一年一届,后来跟随奥运会赛制改成四年一届,近两年大屯村的篮球比赛开始一年办两届,大屯村篮球赛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赛事。

朱勤松一家三代,都曾是大屯村篮球队的主力队员。爷爷朱光胜今年已经88岁高龄,但每晚的篮球赛他都一定准时到场,一坐就是两小时。

(朱勤松一家三代)

谈起50年前与同伴们去比赛的场景,朱勤松的父亲朱玉锦记忆犹新。“从村里到县城的距离有40来公里,去比赛的路要走两三个小时,那时候的奖品就是电视机、录音机这些。”

让朱勤松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队员们外出比赛,村民们都很支持。“有一次我们去平坝羊昌打比赛,当时村里人差不多全去了,成百上千的,球场上全是我们大屯人。”

时间飞逝,朱勤松一家三代不再作为球员出现在球场上,但篮球仍是他们每天茶余饭后的话题。

“我们市场化运营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村子的未来。”朱勤松告诉我们,未来村子里还将建起民宿、游泳馆和篮球馆,为参赛球员和观众提供更好体验。同时,村里还将与粤黔协作林书豪•李群篮球联盟共建体育文化示范村,将大屯村作为篮球培训基地,为平坝区培训中小学篮球教练的同时,将当地孩子送到广东的篮球学校学习。

(大屯村航拍)

两场球赛后,已是晚上10:00,村干部和篮球组委员成员们每天都要复盘一下当天的赛事,球员怎么管理,观众服务怎么保障,都是议题。

“现在天气冷,来看球赛的观众数量没有夏天多,现场秩序维护和后勤管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朱勤松告诉记者,“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大屯村的篮球赛能够更加专业化和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