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动静丨探索新时代酒旅融合发展路径 ——夜郎文化和文旅融合研讨会观点摘要
6月20日下午,由贵州省史学会主办,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贵州民族大学夜郎文化研究院协办,仁怀市社科联承办,夜郎古酒业有限公司特别赞助的“多彩贵州 神秘夜郎——夜郎文化和文旅融合研讨会”在贵州省博物馆召开。
来自全国的多位专家、学者以夜郎文化为基础,深入挖掘夜郎文化基因,研究探索文旅融合、酒旅融合的多样路径,以文塑旅,为夜郎文化焕活新的可能性。
彭法:深入挖掘夜郎文化内涵 增进贵州人民的历史文化自信
贵州省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彭法提到,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诸多夜郎时期的实物被发现,进一步丰富和印证了夜郎的历史。
深入挖掘探讨夜郎文化的历史内涵、文化特色、时代价值,赓续贵州历史文脉,促进夜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益于助力贵州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增进贵州人民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李福东:夜郎文化是一座极其丰富的精神宝库
仁怀市文联主席、社科联主席李福东认为,夜郎文化是一座极其丰富的精神宝库。
夜郎文化的探索和研讨,一是希望在保护传承中唤醒夜郎文化,展现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二是希望在古为今用中挖掘夜郎文化,展现其跨越时空的穿透力;三是希望在继往开来中提升夜郎文化,展现其自信自强的创造力;四是希望在酒旅融合中传播夜郎文化,展现其文化通心的亲活力。
张合荣:大量考古发现为揭秘夜郎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夜郎文化专家张合荣展示了关于夜郎考古的重要发现,他认为这些考古材料是观察、阐释夜郎文明的基本资料,为揭秘夜郎文明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源。
熊宗仁:夜郎文化的7个转化
贵州省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夜郎文化研究学者熊宗仁在主旨发言中说:“夜郎文化的追本濒源既是文化研究的范畴,更是文化资源变资本、文化转化为经济和精神的动力”。
就如何让夜郎文化顺应当今时代的需要,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中的元素,熊宗仁提出了“7个转化”。
●从资源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化;
●从多民族的文化资源向独具优势的特色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转化;
●从原生态的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向文化的生态文明化转化;
●从文化赶超发展、跨越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化;
●从重视文化物质化和非物质化转化向重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转化;
●从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多元一体向一体多元的强化;
●从广泛传播引以为傲的"多彩"文化中的一元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质文化中的一元转化。
黄麒华:让“文化夜郎”变“经济夜郎”
湖南省侗学会副秘书长黄麒华分享了湖南对夜郎品牌的实际应用。此外,黄麒华还提出夜郎文化发展的四大思考。
●打消思想顾虑,变“夜郎自大”为“夜郎志大”
●打开千年坛盖,变“窖藏夜郎”为“浓香夜郎”
●打好国际品牌,变“文化夜郎”为“经济夜郎”
●打破区域限制,变“争议夜郎”为“共享夜郎”
黄光荣:古夜郎与酒
桐梓县政协原副主席、夜郎文化专家黄光荣从“李白诗歌中的诗酒文化”中,诠释了古夜郎与酒的深厚渊源,再现了桐梓地区一脉相承的夜郎文化。
黄光荣表示,李白对夜郎的推广是有功的,李白即是诗仙,亦是酒仙。因为酒,李白的生活常常充满五颜六色的光彩。李白长流桐梓夜郎是枸酱酒支撑他的心灵,豁达之下,不知不觉度过三年。
禹明先:“美酒河”的酒都和酱香文化之源
贵州酒文化博物馆研究员禹明表示,近年来在赤水河中游的土城、仁怀两地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制酿酒器,特别是土城天堂口汉代鳛部都市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制酿酒器,其器型之大、数量和品名之丰富,远超人们的想象。
其中有许多带盖的大陶瓮,是将整坛酒密封后埋入地下的。利用这些酒器文物,结合史书记载等来探讨可知,汉代的鳛部是“美酒河”的酒都和酱香文化之源。因此搞清楚夜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借以宣传自己的产品特色和创造名牌,是目前避免产品同质化和企业实施 “品牌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向。
陈果:赤水河的熠熠光辉 在茅台德庄书屋细细找寻
茅台镇商会名誉会长、仁怀乡贤、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果分享了他创办“赤水河流域地情图书馆”的文旅融合发展经历。2016年,怀庄酒业依托根脉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茅台德庄厚重的文化资源,建立图书馆,并随即成立怀庄读书会,号召职工“每周读书两小时”,倡导怀庄每个办公室,专卖店,对外办事处必须要有书柜。通过这些实践和探索,怀庄逐步形成了德文化、孝文化、书香文化三个体系,有效有力地推动了怀庄品牌的建设。
他还表示,夜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夜郎古酒业的强势发展,尤其是抢抓酒旅融合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夜郎谷景区建设,以新业态为新时代的仁怀产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余方强:夜郎是“贵州当仁不让的品牌”
中国酱香酒酿酒大师、夜郎古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方强在研讨会上从品牌塑造和文旅融合实践的角度带来了挖掘夜郎文化、创新夜郎文旅的新路径。
余方强表示,“文化转化为产业,产业塑造为品牌,是实现夜郎文化深远持久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植于夜郎文化的厚土,夜郎古不断挖掘和弘扬夜郎文化,让文旅、酒旅交相辉映。他表示,从1999年贵州召开的夜郎学术研讨会至今到,夜郎古酒始终都是“贵州当仁不让的品牌”。
宋培伦:关于组建贵州财经大学夜郎文化研究院的思考
夜郎谷创建人宋培伦分享了他关于如何用文化艺术的见解。他说,我只是打造了我心中的夜郎谷,但以文化为基础打造的景区对促进夜郎文化的经济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培伦提出关于组建贵州财经大学夜郎文化研究院的提议方案,促进“夜郎 ”这一贵州文化瑰宝的挖掘和传承,同时推动文化与教育、艺术与商业创新之间的融合。
杨胜明:酒旅融合,贵州白酒走向世界的桥梁
原贵州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胜明以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产区、澳大利亚巴罗萨谷葡萄酒产区、美国纳帕谷葡萄酒产区等酒旅案例分析了贵州白酒的发展方向,她表示,酒旅融合是贵州白酒走向世界的桥梁。
杨胜明进一步提出,贵州白酒以茅台为代表,是贵州独有的世界级优势资源,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品质,是贵州响亮的名片。但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份额相对较小,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除了“走出去”,还可以打造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通过旅游活动将贵州白酒推介给更多国际游客,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借助旅游平台和渠道将游客请进来,增加出口量。
宁曼丽:蜡染是少数民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宁航蜡染创始人、苗族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宁曼丽分享了她与非遗的故事。在14年的经历中,宁曼丽带动200余名苗家女工,传承非遗,累计开发蜡染系列文创产品1000多种,并带着这些蜡染艺术品走出大山,走向北京、巴黎和纽约,赋予苗族蜡染新活力。
古朴、粗犷、奔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蜡染最独特的风格。如夜郎文化一般,它不仅是少数民族的生活艺术,更是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石新荣(右一)
石新荣:贵州白酒高质量发展与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察
酒业动静总编辑、贵州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新荣作了《贵州白酒高质量发展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专题报告,她认为,贵州首位产业一业带多业,与非遗元素融合,通过白酒的文创上也是一种发展路径。
石新荣建议建立夜郎文化的专门工作组织或机构,加强各方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共同推动夜郎文化的发展。焕新夜郎文化,不仅仅是为企业本身的文化品牌挖掘服务,也是为讲好贵州白酒文化故事背书。
周山荣:我心目的夜郎
酱香酒研究专家周山荣表示,提起夜郎,人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贵州,夜郎,已经成为了贵州的品牌标签。但在文化的发展中,还缺一点“自信”。
周山荣分享了一次在桐梓的游历的经历,他遇到一家名为“夜郎锅贴”的小店。这让他感觉很奇妙,在与店老板交流后他发现,“夜郎锅贴”就是普通的“桐梓锅贴 ”,夜郎只是来自于普通老百姓标签与命名,通过这个标签来揽客,这给了周山荣很大启发。周山荣认为,在夜郎文化的焕新发展中,可以少一点考量与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