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遗世独立大明遗风 黔中道上屯堡留芳 -- 抚摸一段活着的历史
抚摸一段活着的历史
在屯堡深幽石巷间流连,会遇到行走在大街小巷里的屯堡妇女们,她们宽衣大袖,髻网凤冠,步履优雅。屯堡妇女服饰为身着或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系“丝头系腰”,后吊长长丝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额扎白布或者青布带。据说这就是明朝“马皇后”的装束,又称“凤阳装”;如今,在装束上增添了一块方头巾和彩带黑罩挽于脑后,圆髻上插有玉簪、银链等首饰。她们与你迎面而来,摩肩接踵而过,让你在岁月深处抚摸到了一段活着的历史。
屯堡地戏与花灯一样,是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又称“跳神”,多为《三国演义》《大反山东》《岳传》《封神》《薛仁贵征东》《四马投唐》等剧目,跳演时锣鼓铿锵,服饰优美神秘,唱腔圆润高亢,打斗娴熟优雅,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展现中国古代忠义历史和传说。演员们额上戴着简练夸张的木雕面具,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唱着原始的弋阳腔,借一锣一鼓的击奏,在一人启口,众人接腔的传唱下,以人物上下更换时空,借三、五步为万水千山,就竹鞭为金戈铁马,依木椅象征高山要塞,在抑、扬、开、合的撕、杀、挡、架、翻、窜的格斗中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展现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极具艺术魅力。而花灯,剧情多是一些传统经典剧目或根据明代冯梦龙《三言二拍》中的诸多故事自行改编,如《西厢记》《卷席筒》《梁山伯与祝英台》《蟒蛇记》《陈世美不认前妻》等。黔中屯堡花灯分“文花灯”和“武花灯”,又称“西路花灯”与“东路花灯”。花灯生、旦、净、未诸角唱腔圆润婉转,鼓乐伴奏管弦谐振,剧情情节曲折、凄美多情,表演艺术内涵丰蕴,是一种可与越剧、秦腔戏曲相媲美的古老戏种,一如时光凝固的“活化石”,再现屯堡先民难以企及的智慧。
黔中屯堡间气钟灵,地灵人杰。明清两代,从赵侃到梅月,从陈法到周之冕,从娄九德到宋劭谷,名人遗影众多;及至近现代,无论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抗日战争抵御外敌、解放战争争取民族独立,黔中屯堡这块土地上,走出了多少不胜枚举的仁人志士,勇赋采微,奋勇向前,奉献了毕生心血和精力甚至付出宝贵生命,为屯堡人文增添了异彩。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往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黔中屯堡独立地发展着,顽强地守望着,既有地域文化特点,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当明代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而数百年前的风物却在这里被时间定格,展现出山高水长的文化景致,让人们无不感到别梦依稀。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马官镇下坝村地戏表演队在烟雾中表演高台地戏 乔启明 摄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