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 郑培坤:点燃心中那颗关于理想与责任的星火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5-04-29 16:28

4月28日,“贵州省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案例发布活动”在贵阳举行,活动发布了20个贵州省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案例。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涵盖农业创新、非遗传承、电商助农等多个领域,展现了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在发布活动上,贵州省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案例,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郑培坤做了精彩发言,回顾他返乡创业的经历。下面我们来回顾他的讲话原文:

大家好!我是郑培坤,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今天站在这里,我的心情格外激动。作为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80后”农民,一名返乡创业的“猪倌”“牛倌”,能和各位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交流,我既感到亲切,又充满期待。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也希望能点燃你们心中那颗关于理想与责任的星火。

一、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我出生在塔山村,从小看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深知农村的艰辛。那时,村里唯一的“体面职业”是兽医,我的堂叔背着药箱给牲畜治病的身影,让我萌生了学兽医的念头。后来,我考上华中农业大学,攻读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在湖北从事生猪养殖,收入可观,成了乡亲们眼中“跳出农门”的榜样。

然而,2012年春节的一次回乡,彻底改变了我的选择。那天,村里冷清得让人心酸——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只剩老人和孩子守着空荡荡的村庄。乡亲们问我:“培坤,你在外头干得好,能不能带带我们?”那一刻,我仿佛被什么击中了。是啊,读书难道只是为了离开家乡吗?不!知识应该用来改变家乡的贫困!我毅然决定返乡创业,用所学技术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路。

贵州省大学生返乡典型案例   郑培坤

二、创业路上,乡亲们的信任是最强的后盾

创业从来不易,起步就遇到连串的问题:家人的不理解,资金的短缺,乡亲们的不信任等等,但我坚信,只有实干才能赢得信任。首先做通家人思想工作,挨家挨户做通老百姓工作,抵押房产贷款,引进种猪,亲力亲为参与饲养管理,猪也养得特别漂亮。2014年8月,第一批生猪出栏,不仅还清贷款,还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原来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加入养殖队伍。

2016年,我牵头成立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采用“能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9个村发展生猪和肉牛产业。我们为农户提供成本价仔猪、免费技术指导,并按保底价收购,让乡亲们“零风险”参与。如今,塔山村年出栏生猪2.5万头、肉牛1000余头,年均产值76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4269元增长到1.8万元,户均存款超10万元。曾经的“空壳村”蜕变为集体经济超200万元的富裕村。

三、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新农人”的智慧

同学们,今天的农村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模样。在塔山村,我们建起了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开设养殖、家政、叉车等课程,累计培训500余人次;我们引入智慧养殖系统,用数据监控牛群健康;还通过“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生态循环模式,让秸秆变饲料、粪污变肥料,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鼓了乡亲们的腰包。

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资金和政策,更是一批有知识、懂技术、敢创新的年轻人。你们学到的每一门课程,掌握的每一项技能,都可能成为改变乡村的“金钥匙”。

四、青春的选择:在乡土中扎根,在奋斗中闪光

有人问我:“放弃城市生活后悔吗?”我想说,当我看到曾经的荒山变成现代化养殖基地,当留守老人拿到分红时露出笑容,当年轻人不再背井离乡而是留在村里创业……这些瞬间让我无比踏实。

同学们,乡村振兴是一场需要代代接力的长征。它不仅是修路盖房,更是用知识打破陈规,用创新激活土地,用情怀温暖人心。今天的中国农村,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这里有广袤的田野等待耕耘,有朴实的乡亲渴望改变,更有无限的舞台让你们施展才华。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不是为了远离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不再远离希望!”无论你们未来选择哪条道路,愿你们永远记得,脚下的土地需要青春的汗水,时代的发展呼唤青年的担当。期待更多人与我同行,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