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声 •悦读 | 补白与留白

阅读时代 | 2023-03-28 11:37

作者:陈洪波

曾有一位画家在自己的画作上题款:“非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涂鸦怒梅数枝,以为某某贤契补白。”所谓“补白”就是填补空白,放在这个画家的具体语境来分析,他所说的“补白”其实是在款识上对自己作品的自谦之辞,意思是说自己的作品只能供人填补墙壁上的空白。

我对“补白”的理解领悟得有些迟,也因此对未能“补白”的遗憾至今记忆尤深。我还记得1973年冬天,那年我15岁,农闲时的乡亲们善意起哄要我写春联。我会写毛笔字,但不是书法家。我的字写得不好,可当年村里没有人比我的字写得更好。写毛笔字的那一天,阳光普照、惠风和畅。众人在露天场地摆放一张八仙桌,德高望重的长老金旺爷亲自磨墨铺纸,几十个大人小孩围观捧场。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上午写了16副对联,每家送一副,写完一副就赢得一阵喝彩。乡亲乡情,感人至深,我真想唱一句家乡的黄梅戏《女附马》:“手提羊毫喜洋洋。”这也成为我印象里最温馨、最难忘的写毛笔字经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后来,我写毛笔字就不那么怯场了,而那些美好的事和真挚的情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之中。只是回想起来,在当时我连“补白”之类的谦辞都不会用。如果我能趁热打铁,持之以恒,勤学苦练,也许会在书法上有所成就。遗憾的是,人生没有如果,也没有“补白”。

我的字写得不好,但向我求字的不少,我通常都委婉拒绝,打算“敝帚自珍”。回想起来,近二三十年间,收藏我字者不超过10人,主要是我的家人和亲戚,因为“家丑不可外扬”,但“内扬”似乎能被人容忍。即便是“内扬”,我也觉得写之有愧,却之无情。与其却之无情,不如写之有愧。总之,宁丢面子,勿伤感情。亲人索字,有求必应。只不过,写来写去就那么几个字,诸如“业精于勤”“天道酬勤”“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家和万事兴”等。

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明代唐顺之的《跋自书康节诗送王龙溪后》云:“诗,心声也;字,心画也。”可见,写字送人从本质上讲是表达心情、心意、心愿。亲人说是讨我的“墨宝”,我说是供亲人家中墙壁“补白”。我写字既“不为稻粱谋,不作名利求”,也不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个中寄托,唯有情义。无巧不成书,我在校对拙著《涟漪渐消》清样时,发现“情义无价”版块有点空白,心想既然主题吻合,不妨以此文“补白”。不料,编辑说那点空白是有意“留白”,不补为好。


何谓“留白”?“留白”就是留下空白。一般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从艺术角度而言,留白就是以“空白”为载体,进而营造出美的意境。例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叶扁舟,一位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仅施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现在,图书版式装帧设计也时兴运用适当大小的留白,页面上的元素之间有足够的空隙,因而平添了遐想的美感。

“补白”是填补空白,“留白”是留下空白,虚实相生相伴,变幻无穷无尽,两者都是博大精深的艺术手法。是补是留,各有其理,当以自圆其说为佳。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秦时期韩非的《韩非子·难一》记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补白”与“留白”之争,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似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书画说开去,文章也是如此。“补白”这个词条也可指书籍、报纸、刊物上用来填补空白的短小文章。例如,写作本文的初衷即拟作补白。我并非美学内行,但也附庸风雅,妄议“补白”与“留白”,深感人生不易,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