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守护传统美食技艺的“彝姑娘”
“快递没走今天就给你发出来,中秋之前肯定能收到。”中秋佳节将至,毕节市高新区这家食品厂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制作、烘烤、包装手工月饼,以供应节前市场需求。负责人周琴一边忙着查看各环节的生产情况,一边接听着来自各地顾客的电话。
周琴介绍说:“十多天来,每天加班,忙不过来也要做,大家喜欢吃我们的月饼,就算加班加点也要做出来给大家尝。”
今年57岁的周琴,出生在七星关区龙场营镇的一个彝族家庭。在她的记忆里,奶奶在大屯土司庄园里担任厨师,精通各种彝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跟在奶奶身边的周琴从小的耳濡目染,15岁左右便完全掌握了传统月饼、黄粑等制作流程和技巧,并乐在其中。长大后总喜欢制作美食与大伙分享,大家都喜欢称呼她“彝姑娘”。在朋友的建议下,周琴开始同传统技艺制作美食销售,这一做就是40多年,当初的小作坊也变成3000多平方的食品厂。
在工厂车间里,周琴认真地指导着包馅环节的员工:“虽然形状可以,但是有些地方稍微漏了,到烘烤的环节,里面的玫瑰会淌出来,影响美观。”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全厂稳定就业的工人30余名,用工高峰时达到50余人,不少妇女在这里学到一技之长。同时,在不影响手工食品质量的情况下,周琴在机器搅拌、烘烤等环节加入了机械设备的辅助,如今,每年的月饼销售量都在10吨以上。
“需要手工制作的环节,人工坚决不能少,新来的员工都要手把手教会才行。”近五年来,周琴让近200人学会手工月饼的制作方法。40多年来,“彝姑娘”从称呼变成了品牌。人们也更习惯手工食品融入生活的味道,在中秋到来之际,手工月饼让乡愁更浓,让团聚更圆。
每年,周琴的食品厂消耗糯米、高粱、黄豆、刺梨、苦荞、酥麻等农特产近百吨。周琴,也始终坚持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正是这份对传统食品技艺的坚守与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到传统美食的魅力和健康价值。
通讯员:罗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