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建筑规模最大天文馆你去过吗?到底有多好玩?

中国新闻社 | 2021-07-06 09:35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作为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究竟有什么好玩的?跟随小新的步伐一起来看一下~

“三体”结构造型独特

据工作人员介绍,上海天文馆独特的建筑设计,源自对于轨道运动的形式化抽象,不仅展现了天文学概念,而且可以真实追踪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件可以表现时间流逝的大型天文仪器,特别是夏至前后,光影与地面标记的重合成为一种节气的标志。整个建筑成为连接人和宇宙的工具,为观众带来具有开创性的博物馆体验。

上海天文馆主建筑以优美的螺旋形态构成“天体运行轨道”,独具特色的圆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转穹顶这三个圆形元素构成“三体”结构,共同诠释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圆洞天窗位于主建筑的入口,当太阳光穿过圆洞,会在地面形成光斑,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移动,光斑也将在地面上缓缓移动,起到像日晷一样的作用。球幕影院的球体外直径30米,如果把滴水湖比作太阳,球幕影院就是等比例缩小的地球。倒转穹顶的碗型设计重造了一个观天的地平线,“屏蔽”城市的喧嚣和周遭的一切,使置身其中的人们得以静观天空,思考宇宙,设计师将其称为“与天对话的地方”。

主建筑外的景观区域还设计了3组螺旋形的绿化带,从主建筑向外自然延伸出去,象征着星系的旋臂,并与外围的“星空之境”公园自然衔接,和谐地形成了一个以星空为主题的城市绿地公园,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三大展区展示宇宙浩瀚

上海天文馆的主体建筑分为“家园”、“宇宙”和“征程”三大展区。“家园”展区向观众科普太阳系,“宇宙”展区介绍太阳系之外的可观测宇宙,“征程”展区回顾了人类研究天文、开展航天探索的历史。


“曾经以为是世界的中心,如今只是宇宙的一隅。曾经以为是唯一的太阳,不过是亿万恒星的一颗。”走进“家园”展区,展板上的这段话讲述了地球和太阳地位的变迁。无论地球和太阳在宇宙中是多么微不足道,太阳系永远是人类的家园。


一步入家园展区,我们就被一种神秘的星空氛围所震撼,整个展区整体笼罩在一片星空之下,走进展区就像走进了星光灿烂的太空世界。观众们在这里首先可以了解星空与神话传说的关联,了解世界各个民族关于星空的神话传说。进入光学天象厅,邂逅真正久违了的迷人星空,看看12星座和88星座是什么含义,看看夜空中的行星怎样运行……


整个展厅最为瞩目的还是要数一个巨大的地球模型。它徐徐自转、昼夜交替,让观众仿佛置身太空,俯瞰这颗蓝色星球。讲解员说,地球模型上的陆地和海洋都在运动,演绎着45亿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观众还可以走入地球模型内部,那里是光学天象厅,可以容纳100人。在光学天象厅里,你能看到城市夜晚罕见的璀璨星空,中国人命名的星宿、西方人命名的星座,都在这片模拟星空中一一呈现,教你辨认群星。


地球的旁边就是巨大的月球模型,其大小与“大地球”的比例关系正是真实的地球和月球的比例关系,其表面特征则是根据嫦娥探月等航天探索获得的真实数据进行构建的,细节几可乱真;更远一些,一个巨大的投影屏展现的是太空卫星拍摄的日面物质抛射的壮观场景,带给观众对太阳不一样的理解。

陨石,是“家园”展区的另一大亮点,上海天文馆不仅征集了品种稀有的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而且以精品目击陨石为重要收藏目标,其中包括随州陨石、鄄城陨石、长兴陨石、东乌珠穆沁旗石铁陨石、车里雅宾斯克陨石、阿林铁陨石等约70件著名陨石都将在馆内展出,使其成为国内陨石精品最为集中的展示场所。


大家可能都见过陨石,但你们见过陨石坑么?

2018年6月1日晚,云南的西双版纳降了一场陨石雨,数百块陨石散落各地。其中最大的一块在地面形成了这个陨石坑,直径13厘米、深25厘米。这也是上海科技馆在国内首次完整回收到陨石坑。


家园展区的最后一个重要展项是一幅巨大的“银河画卷”投影屏,展现了应用最新科研成果描绘出的银河系全景鸟瞰图,展现银河系中的有趣天体,并能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太阳在银河系中所在的位置。

离开“家园”展区,我们就走向了“宇宙”,对我们来说,这里是更加神秘酷炫的。上海天文馆把整个宇宙的138亿年浓缩成1年,观众可以在屏幕中了解到在这个大宇宙年历的几月几日,我们的宇宙都发生了哪些事件,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认知到,相对于宇宙,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是多么的晚,而智慧生命甚至在宇宙年历的最后几个小时才粉墨登场!


“引力”作为宇宙中重要的元素,在这里也得到了展示,走进引力区,墙上和地上的扭曲光线,可以让人直观感受到“时空弯曲”。“这里是按体重来的,人越重,光线扭曲得也就越厉害。”讲解员笑着介绍。这个区域呈现的是广义相对论基本原理——引力场是时空的弯曲,其曲率与物体质量相关。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黑洞”,观众还可以体验被黑洞吸走的感觉~


“征程”展区,记录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各个重要节点。

第一个引起小新注意的就是,今年成功发射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1仿真模型,想不想实地看看航天员们在太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一起走进“天和舱”看看!健身区、卫生区、睡眠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还有从月球上打包“月壤”并快递回地球的嫦娥五号、人类首辆在月球背面行驶的月球车、今年5月到达火星表面的“祝融号”火星车。


月球上行走的车轮和地球上的有什么不一样?你看图片能猜出来么?


答案来啦:网格状的车轮能够有效防止车轮陷进月壤中!


这里还展出了众多珍贵的文物藏品,总数超过120件/套。影响世界科学发展的著名科学家如牛顿、第谷、开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天文大师的原版著作都将在馆内展出。


其中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文版第一版(1729年)惊艳亮相,“这本书是我们在伦敦拍卖到的。”上海天文馆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介绍。这是一本划时代著作,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英文第一版于1729年出版,收藏价值很高。上海天文馆拍卖到这本古籍后,英国政府启动了国宝审查程序,要求各大博物馆研究是否有必要回购这件“疑似国宝”。审查了6个月后,这本古籍才被批准出境,来到了上海。


伽利略的第一台折射望远镜、牛顿的第一台反射望远镜的高仿复制品、精美的《和谐大宇宙》星图以及欧洲早期各种天球仪和望远镜……


“征程”展区的最后一件展品,是“暗淡蓝点”照片。

1990年2月14日,已在太空飞行13年的旅行者1号接到指令:为太阳系拍一幅历史系合影。这帧照片在茫茫宇宙的背景中,地球只是那个0.12像素的暗淡蓝色光点。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萨根感叹:我们所知道的人类的一切,都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点上,它“仅仅是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作者:李秋莹 郑莹莹
摄影:汤彦俊 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