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山海经》要知道的要点,让飞翔的想象力带你去遨游世界
《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也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了解《山海经》要知道的几个要点:
1、上古神话。
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应龙杀蚩尤等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在《山海经》中都有记载,书中提到的神话人物一共有186个。庞大的神话系统源于先民对于创世神的原始崇拜,主要记载在《海经》中。这些其实就是巫师们记录的故事,用于祭祀活动。
《山海经》里记录了神的模样,其外貌与如今常识中的神仙相异,它们多为人面兽身,带有动物的属性,例如“人首蛇身”的女娲、“九首蛇身”的相繇等。图腾是原始宗教的形态之一,《山海经》中有大宗的图腾崇拜线索,如日月崇拜、动物崇拜以及祭祀崇拜都可纳入《山海经》的宗教考古之中。
2、各种怪物
整部《山海经》总共记载了几百个异兽形象,这些异兽造型奇伟、形象丰满,其原型多是由“牛”“马”“鸡”等现实动物幻化而来。古代先民通过联想还将类似“人面”、“人首”、“人身”等诸多人的特征与动物特性重新组合,构造出全新的神话形象。
这里面最好懂的,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小人国,例如羽民国、长臂国、三身国、一目国等等。从今天民族学和神话学的角度看,这些应该就是中国大陆周边的民族,有的也许来自更远的地方。
第一类怪兽,比如《西山经》的鹦鹉,《北山经》的飞鼠,《南山经》的玄龟。还有巴蛇、犀牛、巨蟹……山里碰上这种稀奇古怪的动物,回去一聊一传播,实在是太正常不过。
第二类怪兽,是古代人们崇拜的神,比如四海之神。东海之神禺猇、南海之神不廷胡余、西海之神弇兹、北海之神禺彊。基本都是耳朵上挂着蛇,脚底下踩着蛇的打扮。既可以说是神的形象,也可以说打扮成这种样子的巫师。
第三类怪兽,有某种特殊的功能。《山经》里最多。一个是预言类的,比如六足四翼的肥遗,见则天下大旱。狙如,见则国内会打仗。这种应该就是巫师们的占卜术。
第四类异族奇类,《山海经》中对异族的想象体现为他们区别于现代人的样貌特征,“一臂”“一目”“一手”皆是对异族的描述,例如三首国中的族人为一身三首,而三身国的族人则是一首而三身,这些异族所对应的原型实质为人本身。在异族之外,还有“尸神”的存在,《山海经》中共出现了12种尸象,如“夏耕之尸”“奢比之尸”“女丑之尸”等。
3、宇宙观
《山海经》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的宇宙观观。《山经》很贴切,宇宙观观表现得不明显。《海经》则不同了,它似乎想创造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从它的海内、海外,各分四面八方就可以看出来。而且,它有四方神,四方风神,四海神,很像一幅帛画。
《山海经》里体现出远古至大禹时期的先民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观。《海外南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有仙洲曰云荒。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通其道。”先民认为宇宙广阔而瞬息万变,但万物有灵,虽死仍复生,无穷无尽。先民追求永生,幻想西天之神;现代科技探索太阳,返回《山海经》的山海宇宙。
4、现代意蕴
《山海经》流传至今,凭借其独有的符号与文化意义,启迪了无数后人的想象。我国以“夸父计划”来为太阳监测卫星活动命名,既是对《山海经》中夸父逐日神话的化用,更是同古人对太阳之好奇的一脉相承。我国以《山海经》中的“昆仑”来命名南极科考站,不仅凸显了极地的遥远而神秘,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没有停止的对自然的探索。
陶渊明曾在《读山海经》的序篇中写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也道出每个人在书中获得思想火花与玄妙顿悟的感受。那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精卫、刑天、盘古、夸父、共工、雷神、女娲、操蛇之神…奇怪的国家:大人国、小人国、丈夫国、女子国、不死国…妖魔鬼怪:九尾狐、龙身人面神、三足鸟、双头蛇…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