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师生生命防线 遵义市校园安全大讲堂奏响最强音
2025年7月3日,遵义市校园安全“遵义市校园安全大讲堂”第一讲在新蒲区幸福小学开讲。大讲堂以“校园安全无小事,全员履职护平安”为主题,邀请到遵义市教育体育局政策法规安全科科长娄健、遵义市第四中学副校长郭振东、幸福小学教师梁晓英现场交流。现场还请到百余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如同一支守护校园安全的精锐之师,他们带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责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这场关乎万千学子平安的重要研讨。三位主讲嘉宾从行政管理、学校主责、班级主管三个维度,构建起覆盖全市教体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
高屋建瓴:从国家战略看校园安全的时代重量
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3月29日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讲话时指出“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是我们应当必须遵守的教育准则”。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成长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娄健科长在开场便指出,当前遵义教育系统正面临“学生群体大、学校数量多、涉及面广”的复杂局面,尽管各级部门已构建起“风险防控-隐患治理-宣传教育-日常监管”的四维工作体系,但校园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尤其是暑期将近,学生外出旅行和游泳戏水的频率增多,各种风险叠加。
破立并举:剖析安全治理的痛点与路径
娄健科长以“问题导向+案例教学”的创新形式,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学校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六个方面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建议。
在责任落实方面,强调必须严格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一把手、周调度”要求,只有学校“一把手”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在工作重心把握上,明确校门、寝室、食堂等重要场所,溺水、极端事件等多发领域,学生伤亡、师德师风等舆情焦点,以及开学、节假日等关键时间节点为工作重点;在隐患排查治理上,提醒教育工作者要突破认知局限,全面关注物、人、环境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安全隐患;在宣传培训层面,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严格落实“1530”安全教育模式,同时定期开展管理人员培训,提升业务素养;在人文关怀方面,特别强调要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关心关爱,以温暖和关怀预防悲剧发生。
针对暑期安全管理,市教体局提出“五个一”工作要求,即召开一次安全部署会、举办一次专题教育、组织一次大家访、开展一次隐患大排查、每周推送一次安全提示,为学校暑期安全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实践创新:从学校管理到班级微治理的立体探索
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的典范,遵义市第四中学副校长郭振东分享了该校“三化管理”经验:将安全标准“清单化”,制定涵盖校门、寝室、食堂等12个重点区域的巡查清单;把应急演练“场景化”,每月开展防暴、消防等实战化演练;让心理干预“常态化”,建立“班主任-心理教师-家长”三级预警机制。“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成为安全网格员,去年通过教师谈心发现并化解17起心理危机事件”,郭振东的分享引发阵阵掌声。
幸福小学教师梁晓英则从班级治理微观视角,展现“安全微管理”的巧思。她创建的“安全小卫士”轮岗制度、“三分钟课前安全微课堂”、“家校安全联络群”等做法,将安全管理细化到课间活动、放学路队等日常场景。“上周通过班级隐患排查,我们及时发现并更换了走廊松动的地砖”,这种“小题大做”的管理思维,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生动注脚。
使命传承:奏响平安校园建设的时代强音
当主持人问及“校园安全的终极意义”时,三位嘉宾的回答形成共鸣:这是对千万家庭的生命承诺,恪守安全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工程,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全世界。这种共识凝聚成大讲堂的行动宣言,以此次研讨为起点,将“班级安全管理——学校安全管理——教育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级体系转化为具体实践,把红城遵义的每所校园都打造成为安全港湾。
据悉,遵义安全教育大讲堂将每月举办一期,围绕防溺水、心理健康、交通安全等专题持续发声,推动遵义教育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型,为全国校园安全治理提供“遵义方案”。正如现场一位校长的感慨:“今天我们在这里筑牢的,不仅是师生安全防线,更是遵义教育的未来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