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研究推广转化 让屯堡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丨写在“屯堡文化大会”召开之际
贵州历史底蕴深厚。屯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其孕育、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又有着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屯堡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过去幽静的屯堡小巷,如今迎来了众多游客

自古以来,贵州特殊的区位决定其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自战国庄硚(公元前3世纪)经黔入滇起,到秦王朝修“五尺道”经黔取滇摄交趾(越南北部)、汉朝修“夜郎道”平南越、打通南方丝绸之路、元朝大兴“驿站”、明王朝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大军“征南”平定云南梁王叛乱后在贵州“滇黔锁钥”之地就地屯军,随后陆续征发军士和民众“调北填南”,形成通道两侧的屯堡聚落,其目的是中央政府统摄边疆、巩固疆域,确保实现大一统目标,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意志与政治色彩。再到20世纪民族存亡之际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黔公路、滇缅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大三线”建设,到21世纪的沪昆国家高速公路、铁路(沿线的中缅输油管线)、昆曼国际公路、中老国际铁路,第二条泛亚国际铁路通达云南瑞丽、将延伸至缅甸皎漂港、与印度洋连接,使当今的中国能够破解“马六甲之困”(注:皎漂港是中缅输油管线的起点,中缅输油管线正是沿着这条千年通道,与滇黔公路并行,达重庆和广西贵港。马六甲海峡是当今中国能源输入的“海上生命线”,一旦出现意外,将随时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
今天,这条永恒的通道仍然发挥着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作用。
身着传统服饰的屯堡老嬢嬢坐在门前,注视着来往的游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和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一是连续性,二是创新性,三是统一性,四是包容性,五是和平性。
统一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政治地理理想的建构与追求。在辽阔的疆域上建立起“一体多元”的辉煌文明,推崇“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格局,这其中就深深蕴含着中华文明追求团结统一的国家观。
一直以来,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尤其是对地域文化的包容认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体现为兼收并蓄与求同存异、各美其美与和合共生的文化品格,形成了中华文明作为本体的“一体多元”文化格局。
明初以降,国势日强,明朝中央政府扫除前朝残余,开疆阔宇,实施“北守南进”的国家战略,在南方经略西南,建省贵州。贵州成为西接蜀滇、东连荆粤、稳控边藩的战略要地。明朝政府“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在贵州广置卫所,大量江淮及中原人口迁居贵州,落地生根,“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移民带来的中原、江南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沉淀形成的屯堡文化生生不息,活态化地存续至今。
明代卫所制度销蚀瓦解后,原来的卫所军户也逐渐融入当地人群。清初,屯堡汉族族群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日趋缓和,使“汉夷杂处”和平共处局面进一步扩大,在居住空间上逐步演变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形态,促进了边疆的稳定。
寻味·屯堡地戏
像贵州黔中地区屯堡,至今依然大体保持明代卫所架构的原貌,在我国其他地方已十分罕见。由于中原文化与边地民族文化的落差,尤其是国家观念在乡民社会的巧妙融入,以国家形态带来的文化主体性在当地反而得到了强化,屯堡人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得到增强,对中原民族的同源性认同也有所强化,于是屯堡社区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价值认同。明代以后驻兵屯田政策在云、贵、川(渝)、湘等地形成极具军事特色且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该文化形态与当地文化有明显区别但并非没有关联,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体多元、极具包容性的特征。
屯堡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在于屯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礼俗、价值观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而且是活态化的存续到近现代。
屯堡人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忠君爱国、同仇敌忾)、道德情操(家国情怀)、风俗习惯(包括演兵习武)等均源自江淮中原及兵营,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模式和价值观念,其本是江淮、江南一带极具军事特色的传统文化与延徙驻屯地不同文化相互作用形成而来,而江南、江淮这种特殊传统文化又源自早先中原地域军事集团等组织向东南迁徙过程带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
精湛的演出赢得阵阵掌声,当演员摘下面具,露出了一张张淳朴的面孔

屯堡文化包括移民文化、军旅文化、农耕文化、儒家文化等主要特征,成为汉文化在迁徙环境下生存、传承、流变、建构的典型范例。
屯堡人群数百年来与当地世居人群迥然有异的文化传统昭垂绵延,明清江南文化的流风余绪至今尚未绝响。屯堡文化所蕴含的正统观念、家国情怀、伦理道德、民间信仰、经济伦理、市场规范等等,无一不是中华传统“大文化”涵濡孕育的产物,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精神。
“遥望江南三千里,家国情怀六百年”。对于屯堡人而言,600年没有变的是,他们绵延数百年为国戍边崇高的自豪感、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悠远的乡愁。
屯堡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一代代屯堡人既有迅速适应所处环境的先天性禀赋,与周边少数民族融洽相处,尊重彼此文化上的差异,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同时也顽强地保存了自身鲜明的特点。对内强化国家认同形成强大凝聚力的同时,对外也吸引了周边不同文化族群的效仿学习,尤其是为当地带来了相对先进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包括“自组织”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和价值观念,呈现了丰富的文化事项。在这一文化传播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融的过程中,作为主流、先进、强势的屯堡文化客观上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地传播,促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屯堡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形态,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让屯堡聚落的各种主体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
另外,屯堡文化作为极具军事特色的传统文化独特形态,维护国家统一的使命感、为国屯垦戍边的责任感、“忠”“义”“勇”精神(屯堡地戏只演武戏不演文戏,“辗转腾挪唱忠义”)、“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全民皆兵”意识、“寓兵于民”、军民融合、平战结合、“以田养兵”“以兵卫田”(明太祖朱元璋曾不无自豪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储备后备力量、守卫战略要道、发展区域经济、夯实边防根基等等,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如今的天龙屯堡,既保留着历史的印记,也充斥着不少现代气息

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屯堡文化的研究、保护和推广工作,全面实施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
作为一项对本土文化的自我意识与自觉行动,必须全面挖掘屯堡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影响以及时代价值,坚持在挖掘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应用,在应用中推广,高质量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研究推广者的文化自觉,既体现在包括对屯堡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尽可能真实和准确的认知与评价,还要有宏阔的大历史视野,时时回望中华民族发展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史,包括对未来趋向的预测和筹划,更重要的是对其现实状况的观察、分析和反思。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一种将历史、现实和未来融会贯通而形成的总体性认知和实际行动。
今天研究推广屯堡文化的价值在于,建立对过往屯堡历史的理解与尊重,更在于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转化应用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弘扬屯堡文化的当代价值,让屯堡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作者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教授、博导,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