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养老,贵阳为何跻身全国前列?与这些优势密不可分
日前,第四届中国康养大会发布2025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百强,贵阳市位列第4 ,仅次于广州市、海口市、三亚市。
无独有偶,今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2025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贵阳市在76座候选城市中位列第三。并且在该指数自2020年发布以来,贵阳市连续6年榜上有名,且每年排名都位居前茅:2020年居第三位,2021年至2023年均稳列第二位,2024年居第四位,今年列第三位。

贵阳为何总能跻身全国前列?这或与贵阳牢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动医养融合、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密不可分。
康养城市指标体系共设五大一级指标,分别为生态环境、医疗资源、产业融合、民生幸福、康养政策。在这五大一级指标中,贵阳生态环境排名第一,产业融合、民生幸福、康养政策等也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贵阳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大力推进“一城一战一整改”和生态城市、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六个生态”建设,一幅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画卷绘就为群众生活的幸福场景。

天蓝、水碧、气清、林茂等构成的良好生态,是贵阳的最大优势和发展底气。贵阳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23℃左右,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达1万多个,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避暑之都”。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9%左右,2022年更是历史性达到100%,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等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实现“7个100%”。全市拥有40多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7300多处旅游资源,省金汤级温泉度假地6个,1025个公园分布全域。“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在贵阳,诗意栖居已成为日常。
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贵阳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凉爽宜人的气候、秀美瑰丽的自然风光、丰富厚重的人文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为候鸟式养老和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贵阳积极推动康养产业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康养+”融合业态加速成形,运动康养(康养+山地运动)、温泉康养(康养+温泉疗养)、非遗康养(康养+非遗)等新模式不断涌现。
将自然景观与温泉疗养、森林步道、健康监测等设施相结合,打造集休闲度假与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康养+旅游”体验地。目前,贵阳已构建起“城市-近郊-远郊”三级森林康养产业布局,形成“两区、三带、五组团、多点”的发展格局。依托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推出苗药浴、针灸理疗等“康养+中医药”特色服务,让传统医药智慧为康养助力。加快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康养+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全市新增多个连锁康养机构,配备专业护理人员和智能监测设备,提供日间照料、康复训练、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康养生活。

与此同时,贵阳出台《贵阳市城镇居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规定》,以立法方式明确新建居住区必须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成为全国首个对此进行立法的城市;制定《贵阳贵安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施方案》等,为发展康养服务和康养产业提供支撑。
“十四五”以来,贵阳大力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专项行动,先后建成2个医疗集团、8个县域医共体及6个县域医疗次中心,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地,新增10家三级医院、8000余张床位。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多家三甲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康复科等特色科室,将民族医药与现代医疗相结合,让慢性病疗愈效果显著提升。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实现远程会诊、在线问诊等便捷服务,让健康保障触手可及。

贵阳聚焦城市“一圈两场三改”,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并且针对“候鸟老人”等群体,推出租房优惠、社区融入活动等举措,让旅居康养更舒心。
贵阳积极构建“机构+中心+站点”三级服务网络,围绕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助行、助娱等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截至目前,贵阳贵安建成运营养老机构106个,设有街道养老服务中心44个、社区养老服务站353个,数量规模是2020年的2.7倍;养老服务床位总数1.14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71%。

从生态到生活、从医疗到服务、从硬件到软件,贵阳正在构建起覆盖医疗、养老、生活的全链条保障体系,让候鸟式养老和康养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致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康养胜地,贵阳正在向着这张城市新名片努力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