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贵州】贵州民族特色鲜亮 旅游魅力十足 (二)

文体旅事业部 | 2025-04-08 20:41

在贵州这片多彩丰饶的土地上,有诸多瑰宝般的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它们留住了乡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凭借独一无二的特质,展现出别样的迷人光彩。今天继续给您带来民族特色村寨的第二部分。

民族特色村寨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旧貌换新颜  文旅谱新篇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原兴仁县屯脚镇鲤鱼坝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92.62%,苗族人口占70.88%。2014年,被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这里民族文化浓郁,苗族板凳舞、飞歌、刺绣等特色文化传承至今。每年苗族“八月八”风情节,热闹非凡,周边县市苗族群众齐聚,祭祀、载歌载舞,场面宏大。

曾经,鲤鱼村因过度开发生态恶化、发展受阻。后来,鲤鱼村转变思路,践行“两山”理论,积极实施河道生态治理、污水处理,划分封山育林责任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如今,鲤鱼村依托良好生态与民族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占地22亩的鲤鱼乐园集多种游乐区域于一体,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村里还建成生态公园、玻璃观景台等多个文化项目与景点。同时,积极发展种桑养蚕产业,2023年桑蚕产鲜茧1.6万余斤,产值达240余万元。“现在,村里酒店民宿、农家乐生意兴隆,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900余万元。”鲤鱼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田锦华骄傲地说。

传统村落

黔南州荔波县瑶山乡瑶山村:铜鼓传遗韵 瑶山引客来

位于黔南州荔波县瑶山乡瑶山村的瑶山古寨宛如一颗遗世明珠,静卧于时光长河之中。步入瑶山古寨,需要走过疆域门、防御门、迎宾门三道门景观带。穿着白裤瑶服饰的男人们站在寨门口,列队鸣枪。几声枪鸣唤醒村寨,铜鼓奏乐声和醇香糯米酒欢迎宾客,一场古寨沉浸式体验之旅就此拉开。

瑶山村于2022年由拉片村和姑类村合并而来,其中拉片村一、二组于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白裤瑶族可追溯到“九黎”和“三苗”。为了生存与发展,白裤瑶族先民历经沧桑,辗转迁徙至此地。白裤瑶因男子身着齐膝白裤得名,他们保留着原始粗犷的民族遗风。白裤瑶女子的上衣由两块布料松散地绊联在一起,这种衣服叫“贯首衣”。古寨中,土墙茅草顶的房屋错落有致,铜鼓广场的巨型牛头铜鼓庄重而神秘,古禾仓群历经岁月洗礼……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气息。

近年来,瑶山古寨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同时,适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留住了美丽乡愁,也让许多瑶族同胞吃上了“旅游饭”。通过“党支部 合作社 职业经理人”组织模式,让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超2000元。发挥紧邻小七孔景区的区位优势,瑶山村在民族游、体验游上下足功夫,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梵净山秘境 土家第一村

“云居梵净山,舍下天外仙”。在梵净山脚下的太平河畔,有一处古朴幽然、宁静祥和的小村落,这里就是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云舍村。2012年,云舍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来到云舍村景区大门,“中国土家第一村”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路旁的河水潺潺流淌。沿河走进村里,可以欣赏到神龙潭、龙塘河、仙人洞、嘎麻洞、云岩大峡谷等自然景观。这里的土家族文化底蕴深厚,小河边上的古法造纸坊、古法造纸技艺、土家族古建筑“桶子屋”、土家摆手舞、土家战鼓舞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别样的文化魅力。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计划在贵州游玩9天,到云舍深度体验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和土家族民俗风情后,决定再住3天。

近年来,依托梵净山旅游资源优势,云舍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特色,做强乡村旅游产业,让当地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该村将优质资源和优势力量整合,利用闲置鱼塘和土地,与景区运营公司、酒店合作,打造水上娱乐设施和特色民宿,实现集体经济年收益15万元以上。“现在来云舍休闲旅游、研学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日接待游客量3000人次。”云舍村党支部书记杨凤刚介绍,2024年,云舍村景区接待游客42.12万人次。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