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兴义知府张锳对黔西南文化事业的重大贡献

2023-06-29 09:50

安龙是贵州西南部的一座县城,有着600年的历史。它由明洪武年间的一个千户所城,逐渐演变为厅城、府城,甚至还一度成为南明永历王朝的都城。因此,安龙不仅有南笼府城、兴义府城的正式称谓,也有桂王城、龙城的别称。

县城依山而建,在老城的最高处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学。校园内有一栋三开间房屋,石墙青瓦,雕花门窗,高大轩敞,甚是气派。正中间置有供桌,供桌上备有香炉、烛台,正中的神主牌上书写着张锳的名讳。这是一座祠堂,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由安龙百姓共同捐资修建的,是地方人士为纪念道光年间的一位贤良知府而建,称“张公遗爱祠”,民间则直呼“张公祠”。

张锳,字右甫,又字春潭,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挑一等知县分来贵州,历任清平、安化、贵筑、威宁、古州等地州县官,以“清明廉洁、勤于政事、兴学育人、政绩卓著”升任黎平府知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署兴义府知府。

张锳少孤贫苦,深知民间疾苦,到任后即巡视府属各地,访察吏治民情。见到百姓生活贫困、胥吏贪渎、商旅不兴、文化落后,于是着手整饬吏治,修治驿道,奖励农商,振兴文教,尤其以兴学育人为首务。

有一则知府添灯油的故事妇孺皆知,在安龙流传至今。

张锳到任不久,府城安龙每夜交更以后,便有两个差役准时从府衙里出来,走在前面的提着灯笼,后面的挑着一对油篓,沿着城内的大街小巷悠悠走去。只要见到哪家灯光不熄,并且有读书声传出来,他们就会在这家门口歇下担子,随即高唱一声:“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喽!”待主人开门后,挑担的汉子就取竹筒在油篓里舀出清亮的桐油,倒进读书人的灯盏里,再道一声“府台大人祝相公早取功名!”之后,又向有读书声的地方走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前后竟持续了10余年。龙城的百姓都晓得,这是知府大人自掏银两,对读书人施加恩惠。龙城的学子们备受鼓舞,从而激励起奋发向上的决心。

因此,有专家认为张锳添灯油的故事,正是“加油”一词的由来。

按照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兴义府所辖各州县的文童每年都要到府治所在地的安龙进行府试,考取秀才资格。考试在专门修建的试院举行,张锳莅任后,见试院建在城外,离城三里,地僻荒凉,附近居民寡少,又无旅店。而州县来的考生都寓居城内,若是晴天,晨昏奔走已很辛苦;遇到阴雨天,道路湿滑,行走更是艰难。旧试院地势狭窄,年久失修,且座号不满500百,考生增多,难予容纳。

因此,张锳决定择地另建。但若要建新试院,所需经费从哪里筹措呢?省和府的公库里是没有这笔开支的,只有走民间集资的路子。张锳与府属各州县官们协商,又征询府城士绅们的意见,得到各方支持,于是发动官绅士民捐款。张锳自己首先捐出俸银1000两,各州县官绅士民纷纷响应,共集银3万余两。

有了经费,如何使用,张锳的做法与其他官员不同。他规定所有银钱出入,工程管理等均不由官府经手,而是聘请几位平时深受地方人士敬重、信赖的士绅共同管理。所有银钱俱交商铺收存,由首士桑滋签字支销。设出入账簿二份,一份存府署,一份存公局,以备稽查,避免侵贪滥销。各项工程均由地方士绅们雇请工匠、购买材料,由府学教授郭超凡负责监修。张锳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干练勤能的办事风格使地方人士钦佩折服,参予其事者不计报酬,甘愿奉献,使新试院能高质量、快速度完工。

兴义府试院大堂(黄复兴 摄)

试院主体工程当年动工,当年完竣,新建成房舍209间,并为赴试考生置备了几案和住宿设施。试院规模宏阔,工艺精湛,其中亭、台、楼、阁、轩、廊、厅、堂等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经典形式无不具备,考棚号舍可纳千余考生。所有建筑布局巧妙,匠心独运,见者无不赞叹,因而当时号称“甲于天下”。后来,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火,但至今仍是贵州省唯一一处保存下来的科考场所。

试院竣工后,仍有捐款陆续交来。张锳将部分款项用于增修府城的珠泉书院,剩余银两嘱州县官用于修缮本地书院,置买学田。于是,府属之地的百姓都知道这是一位兴学育才的贤知府。

试院和书院紧挨着,占据了老城很大片地方,府学公所等管理机构也在其中,其势态很像现在一些地方的教育园区。张锳常于公事之余就到书院去与诸生谈学论艺,并亲自评定士子课卷。他还经常到书院讲学,并时常考核学生。遇家境贫寒的就给予资助,对学业优秀的则给予奖励。“公视士民如子弟,士民亦视公如父师,不以为府公也。”(《张锳碑记》)他发现书院藏书不丰,便将自己带来的书籍千余册捐出,又派人到外地购回大量书籍,使学子们能博览群书,开阔眼界。为使学子们学业迅速提升,又出重金延聘名师任书院主讲。数年之间,地方学风大变,浓厚的学习风气激励着广大读书人,书院中文童猛增,府城夜晚读书声盈耳;每逢府试大考,考生盈途,考棚座无虚席。兴义府学风之盛,民间称“旷古未有”。龙城一时成为文化朝宗之所,珠泉书院也因此名声大噪,邻近的安顺府及云南、广西州县也有前来附读求学者。这一时期,府城安龙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经学、史学、训诂、诗歌创作成绩斐然。十余年间,科甲隆盛,兴义府考取举人20余名,贡生8名,进士2名。更其重要的是,由此奠定了府属各州县文化教育良好基础。

试院中的魁星阁(黄复兴 摄)

试院和书院,这片浸润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地方,凝聚了张锳和地方先贤们兴学育人的心血,也留下了洪亮吉、吴中著、舒位、赵翼等著名学者的足迹。这里还响彻过两个翩翩少年的朗朗读书声,这两人后来又都成为封疆大吏、执政中枢,逝世后分别被清廷封谥为“文恭”“文襄”。一位是张锳的女婿,曾任四川、两广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的鹿传霖;另一位就是张锳的幼子,曾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晚清四大名臣的张之洞。

兴义府试院中有两处建筑,一名“他山楼”,一名“植挂轩”。这是张锳为纪念安龙本地一对祖孙文化名人而修建命名的,它忠实记录了安龙文化史上的一段传奇。

李他山,名琼英,字花影,乾隆年间生于安龙城内。他的祖父名李贤经,字十虚,是安龙第一位钦点翰林,出任过山西道御史。李他山学有渊源,尤其诗书画均有很高的造诣,长期任职于省城贵山书院山长。他与张锳相识于京师,后在贵阳时相往来,结下深厚友谊。

张锳购地修建试院时,发现征地中有一幢房屋年久失修,破败倾圮,经了解得知是李他山的祖屋,已无人居住,而李他山也已在贵山书院过世。张锳见此故宅如见故人,十分伤感。于是依原样修复,题楼名“他山”,以此纪念故友。

张锳又在李氏故居旁建起一排书斋,亲手种下6棵桂花树,取名“植桂轩”。他对宾客们说:“这里是李十虚太史和他山先生祖孙的故居,他祖孙二人是兴义府士子们的榜样。我今植下桂树,祝愿早日开花,预卜郡士科名之盛有如此桂,更希望郡士们步李太史之后,登翰苑,入词林。”张锳还经常在植桂轩中与本地学者及一些优秀学子谈学论艺。咸丰二年(1852年),距离植桂之时已整整10年。新秋,六株桂树忽然一齐开花,且开得十分繁茂,接着秋闱揭晓,捷报频传:景其浚中进士,徐世德、胡尔昌、张之洞、张锳堂弟甘苹中举人,缪振经中副榜,科名之盛前所未有。并且景其浚钦点翰林,张之洞年方16中举人头名,称“解元”,且揭晓人数竟与桂树数相符。一时轰动全省,传为佳话。

张锳在兴义府任职期间还完成了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编纂《兴义府志》。

兴义府志(黄复兴 摄)

张锳深知地方志存史、资治、教化育人的功用。其到任后,查阅府属地方志书,仅得薄薄的一册《南笼府志》。这是乾隆年间知府黄世文一人所著之书,内容极简,诗文就占了一半。于是,张锳决心编纂一部高质量的府志。他命所属各州县搜采史料,各州县官,学正、训导、教谕及府学教授共同参与,均有任务。又选府内的举人、贡生、生员30余人翻阅图书档案,深入民间搜采史料。重金聘请著名修志专家湖南人邹汉勋、江南著名学者朱逢甲来郡帮助纂辑、润色、修订。张锳几个在郡读书,帮办事务的子侄之洞、之清、之渊、之澄等人均参与校对。历经十余年辛劳,终于完成这一浩繁工程。

《兴义府志》成书72卷,100余万字,兴义府属(即今黔西南州)的历史资料得以保存,弥足珍贵。至今,该志仍然是人们了解这方土地人文历史、自然地理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兴义府志》以其体例精当、内容详赡,文辞雅驯而受到学术界广泛赞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该志列入清代“经名儒精心结撰或参予商榷”的优良名志。

张锳为这部志书付出了大量心血,成书后,他感叹道,“甚矣其难也,锳之心力瘁于此书矣。”(《兴义府志序》)

咸丰四年(1854年),张锳调署贵东道,离开兴义府。府城百姓依依不舍,沿途相送。时值贵州多地战乱,张锳风餐露宿,身心疲惫。一年多后,竟病殁于任上,享年64岁。

噩耗传来,受过恩惠的读书人如丧父母,沉痛哀悼。光绪三十年(1904年),受他当年教诲过的一批学生宋杰、刘朝鼎等人,倡议士民捐资修建张锳遗爱祠,春秋祭祀,以此寄托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一经倡议,地方人士纷纷捐款捐物,工匠投工投劳,很快就建成祠堂。一栋三间,享堂居中,祠前竖有石碑一道,碑极高大,镌刻碑文,记载了张锳身世籍贯、在兴义府任上的政绩,以及当时的贵州政治形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作者介绍:

陈翰辉,生于1946年,贵州安龙县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员,原《安龙县志》副主编。长期从事地方志编纂,地域文化研究及文学创作,创作及编辑出版著作多种。

点击图片查询“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大赛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