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寨村

村史百科 | 2024-10-20 08:58

王家寨村

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兴仁镇王家寨村

王家寨村位于丹寨县兴仁镇政府驻地东部9公里,距县城25公里。平均海拔761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1月平均温16.3℃,7月平均温25.73℃,年均温17.03℃。无霜期265天,年降水量1413毫米。总面积5.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8.95亩,其中田898.95亩,地520亩。

全村2个自然寨,2个村民小组分布较集中,围绕岩英河王家寨村段河道两岸田坝分布,村寨主要布置在河道两侧山体半山腰及山坡脚地带。村域内各自然寨周边植被较好,古树大树较多,尤其以王家寨村和湾寨较为集中且较多。

从兴仁镇来王家寨村,需经过距王家寨村西北侧5公里处的“老鹰岩”和“夹谷峡谷”两处风景旅游点,这两处风旅游点虽未属于王家寨村村域内,但自身景观秀丽。在欣赏峡谷景观后,再去到王家寨村传统村落,容易使游客形成“豁然开朗,世外桃源”的意境。王家寨村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典雅独特,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有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族银饰、挑花、刺绣、蜡染。主要节日有苗年节、藏鼓节、三月三、六月六、吃新节、芦笙节、吃灰节、摄影节、吃牯藏等,在众多节日中,均开展斗牛、斗鸡、跳芦笙、苗歌对唱等活动。因其独特的民族风情,2006年10月,王家寨村被列为第三届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苗族采风创作基地。

王家寨村是当前兴仁镇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示范村寨,2013年6月份陈敏尔省长到兴仁镇王家寨村调研时,对王家寨村的建设给予了好评。尤其是该创立“五户联保”的社会管理体系,得到县乡的认可并在全县推广使用。王家寨村经过举全县之力进行打造,通村、通组公路基本实现全硬化,路面平整、干净,各家各户改水改厕整治,村寨内规划整齐,民风积极向上。村内有村活动室、村卫生室、村民健身篮球场、风雨桥、苗族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

现村域内有教学楼一栋,设置于王家寨村内,设有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3个班级,在校学生170人,教职工6名。

古村印象

背山面水、依山就势、顺应自然

王家寨以王姓著称,自称“噶闹样略”,意为苗族大寨,据苗族宗谱和苗族古籍《贾》的传述,一千多年前,“噶闹”就迁入黔东南地区,与远古时代居住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的“九黎”“三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王家寨的“噶闹”早在清代光绪初年以前就从雷山县境迁入此地。

王家寨历史悠久,据现在的寨老推算,到他的孙辈,已经三十三辈人,由此类推,王家寨也有七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王姓“噶闹”定居王家寨现已发展成为一个苗族大寨,定居的准确年代有待考证。现在的王家寨人都知道他们的祖先从遥远的地方迁徙而来,先人们为寻找定居之所,跋山涉水,沿河查看,发现这个地方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河道弯弯,认为来到鱼米之乡,于是便定居下来。

环境格局

自然环境

从兴仁镇来王家寨村,需经过距王家寨村西北侧5公里处的“老鹰岩”和“夹谷峡谷”两处风景旅游点,这两处风旅游点虽未属于王家寨村村域内,但自身景观秀丽。在欣赏峡谷景观后,再去到王家寨村传统村落,容易使游客形成“豁然开朗,世外桃源”的意境。

风景名胜

古树名木种类:黄连木、红豆杉、枫香树、榉木、桢楠木、黄樟木、象毛油沙树、皂英树,这些古树名木除了能营造村寨优美环境外,还被村民赋予特殊的人文情怀,是村民的一种精神寄托,被尊称为“保寨树”。是村民休憩休闲的好去处。

寨内共4处古井,在自来水未入户之前是村民们生活取水、洗涤的公共地方,也是村民们的生活中心。

文物古迹

古驿道和古城墙都坐落在老虎冲,古城墙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长30米左右、宽1.2米左右、高3米左右,古驿道是古时连接外界的主要贸易通道,用石板铺而成。

村落风貌

王家寨村村落格局特征主要体现在构成其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传统格局的边界要素和层次丰富的内部空间上。

流淌而过的岩英河、四周环绕延绵的山脉、辽阔的田坝或是蜿蜒曲折的田间小道以及风雨廊等诸多要素相互穿插间隔构成王家寨村村落的边界。各边界要素承担自己的功能之外,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构成良好的景观模式。

在内部空间上,民居建筑以芦笙场为中心,按一定的秩序聚集形成一个团状聚落,穿寨而过的通车道路和枝状发散的步道将村寨分隔成不同形态结构却又相互联系的各个小组团,民居组团内部穿插的古井、凉亭、小广场等营造的内部空间构成聚落的主要节点,整体空间点、线、面层次分明,传统格局形态凸显。

王家寨村的整体风貌主要由人工要素、自然要素、人文环境要素构成,尽管因年代久远,但多年来依靠群众自觉的保护意识,王家寨村大部分建筑、环境要素、村落格局等保存良好,仍然延续原有的传统村落风貌。

村落选址

王家寨村传统村落选址遵循中国传统良好风水格局“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理念,选址在岩英河河岸,位置适中“高勿近旱而水充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村寨前是一片梯田,便于耕作,符合村落选址的需求。建筑依山就势,顺应自然,呈阶梯状布置,保护环境,节省投资。先辈们在家园选址和建造中始终贯彻:因天材、就地利、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村落格局

王家寨村的苗族同胞与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有着极深的渊源,自称为蚩尤后裔,早在清代光绪初年以前就从雷山县境迁入此地。王家寨村传统村落为苗族聚居村落,建筑大多为2-3层,传统木建筑占整个村落90%以上,建筑户型格局、庭院布局、外立面风貌、建筑构件等均为苗族民族特色和风格,也存有民族文化交融后的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风格。

王家寨村坐落于岩英河河畔,川流而过的河流让王家寨村“因水而活”给村寨增添了一丝灵气,不仅可以给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用水条件,同时还可以作为消防水源;村寨东侧和北侧有着茂密的树林,作为村寨的靠山不仅可以给村寨提供一层安全屏障,还可以减缓东北风来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气候的作用。

村落位于背山面水的河谷地带,唯一与外界联系的道路是南北向的通村道路。

村寨在选址过程中还注意了自然景观与村寨的自然融合,寨前清溪碧流萦绕,寨后山林郁郁葱葱,古树参天,与自然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王家寨村沿着岩英河畔而居,岩英河自村脚寨中间穿流而过,河两岸田园宽阔,水源丰富,田土肥沃,物产丰富。田园周边群山矗立,古木参天。王家寨村是一个风景优美,建筑古朴、民风纯朴的苗族村落。

建村智慧

王家寨先人发现这个地方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河道弯弯,认为来到鱼米之乡,于是便定居下来。

民俗文化

苗绣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在王家寨村刺绣是苗族妇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农闲时节、茶余饭后,她们常常会聚在一起做苗绣;服饰也离不开苗绣,针针线线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王家寨村的刺绣产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现成立有丹寨县苗家女古法手工刺绣有限公司,使该技艺得到一定的保留和传承。

节庆活动

苗年,苗语含义为祭男姓始祖姜央的妻子“仰妮”祭“尤”公,故称“讷仰”。“讷”苗语“吃”或“过”之意。故意译为“祭仰节”。“苗年”是汉语的俗称。

苗年分头年、大年和尾年三个节日,分别在农历十月、十一月上中旬卯辰日过。苗族以十月为岁首,过头年。它与巴拉河中下游苗族过节时间相同,都是在秋收结束,红苕收进家室,麦子油菜下种完毕以后,农历十月上旬“卯辰”日即过节,但卯辰日在上旬初五、初六时,过去须打听凯里九寨是否过,若凯里九寨过了,即在凯里老街或牛场坝一带敲锣通知,巴拉河中游一带的苗族即在第一个卯辰或在第二个卯日过年。因此,苗年也是中国上古时期先民农耕稻作,制定历法的产物。

苗年节是苗族一年中最重大的日子,苗家人打糍粑和宰猪杀鸡,年轻人在过苗年期间,还要连续进行几天“游方”活动。各寨青年男女穿着一新,聚集“游方”坡,唱歌、玩耍,往往通宵达旦。

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

祭祀崇礼

吃新节。吃新节是苗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年一次。吃新节一般定在农历六月上、中旬的“卯”日(兔场天)。所以苗族把吃新节叫做“吃卯”(Nongxmol)。这时,插秧的繁忙季节已经过去,稻禾开始打包,包谷也熟了。这时过节,可以调剂一下苗族人民繁忙的劳动生活。

“卯日”(兔场天)前一两天,家家都包好粽粑。当天,寨上要杀一两头猪或者宰一头黄牛,每家分十来斤。节日晚餐,鸡鸭鱼肉齐全。进餐前还要用鸡鸭鱼肉祭祀“花树”(Jenlhlod)、“岩妈”(Wukvib)、“桥”(Jux)以及祖宗神灵。祭奠完毕,一家人团圆用餐。当晚主食为糯米饭,饭煮熟后还从稻田中扯来七个或九个秧禾包,剥包心撒于饭上,包壳挂于祖宗神位上。粽粑除以一小铊用于祭祀外,可各取所需,余下的作节日礼品送给亲戚朋友。

“放牛打架”的活动在吃新节的第三天进行。是日,寨上的群众把自已喂养的水牿牛牵到既定的斗牛场上。未斗前,中间人奔走于养主之间,竭力说合。在养牛主的两厢情愿,而两头水牿牛均力敌的前提下,便放牛角牛。约斗七、八分钟,看来不分胜负,人们便把准备好的两根特制大棕绳,由善缚牛脚的两人分别去把两牛的一只脚套住,然后一边十多个青壮年把酣斗的两牛拖开。

少许再放其角斗,若仍不分胜负,再行拖开。一对牛斗过两次之后,虽不分胜负,不再让其角斗了。主持者或中间人又去撮合另外的牛养主让另外的牿牛交锋,如此到天黑为止。

婚丧嫁娶

王家寨村苗族婚姻习俗,其历史远不可考。整个活动程序有说亲、订亲、结婚、回门等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详细的内容。2009年以“苗族婚俗”项目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特色文化

织锦文化:王家寨所在的丹寨县域,苗族织就的锦布远近闻名,织锦上的图案,无不是苗族人民文化的精彩呈现,每一个图案都有着它的解释和文化象征。织锦有以下艺术特色。

1、做工精密细致,色彩搭配典雅、明快,整体和谐统一。

2、图案大都源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有蝴蝶纹、锯齿纹、虎爪纹、虎眼睛、青蛙、小鸟、花草、蝌蚪纹、龙胡须、古老斑等,丰富夸张,生动形象。

3、图案多以自由灵活的装饰纹样为主,主体是几何图形,大菱形框为干,相互连接、连续,内外织满不同图案花纹,图案规整、紧凑、饱满对称,无大空隙。

历史文化

村落历史

王家寨以王姓著称,自称“噶闹样略”,意为苗族大寨,据苗族宗谱和苗族古籍《贾》的传述,一千多年前,“噶闹”就迁入黔东南地区,与远古时代居住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的“九黎”“三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王家寨的“噶闹”早在清代光绪初年以前就从雷山县境迁入此地。

王家寨历史悠久,据现在的寨老推算,到他的孙辈,已经三十三辈人,由此类推,王家寨也有七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王姓“噶闹”定居王家寨现已发展成为一个苗族大寨,定居的准确年代有待考证。现在的王家寨人都知道他们的祖先从遥远的地方迁徙而来,先人们为寻找定居之所,跋山涉水,沿河查看,发现这个地方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河道弯弯,认为来到鱼米之乡,于是便定居下来。

美食物产

刺绣

王家寨人仍保留着传统的刺绣手艺,她们会在衣服上绣上自己喜欢的花样。

传统建筑

王正云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苗族

建筑临河而建,为3层以木结构,分为4个开间。一层墙体大部分为砖砌体,二层建筑正立大部分由玻璃幕墙取代传统的木板墙。两层正立面均设有走廊,走廊上设有“美人靠”。屋顶采用瓦面坡屋顶。

王正华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苗族

一层砖混,为圈舍和农具存放等用房为主。二层砖木,三层木结构,为厨房,起居生活用房。三层设有外挑走廊,走廊上设有美人靠。屋顶采用瓦面坡屋顶。

王天保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苗族

建筑为1层全木结构,共分为4个开间,但有两个开间均未做墙体围合,另外两个开间外墙为木质材料,局部加以镂空图案装饰,窗花采用镂空木质材料,屋顶采用瓦面坡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