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黔沿|积极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贵州贡献 ——2025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8月7日-8日,由贵州省民宗委主办,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承办的“2025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贵阳举办。
本次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交流实践经验,凝聚思想共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贡献智慧和力量。
7日进行的研讨会大会发言,由17位全国知名专家分别做主题和主旨发言,其中5位主题发言、12位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一级研究员邢广程作“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和基本路径”主题发言。他深刻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边疆治理的关系、中华文明与边疆治理的关系、正确国家观与边疆治理的关系,提出了治理边疆需要深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要特别注意维护边疆的安全稳定;应致力于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集中力量治理好边疆,将边疆建设成为安全、稳定和繁荣的地区;应富有智慧地处理好周边国际环境,着力建立周边命运共同体。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作“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传统资源”主题发言。他提出中华民族共有家园是超越血缘、地缘关系的大共同体,是各民族的共有家园,共有家园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我国有着悠久的小共同体传统,特别是民族地区有许多的小共同体,他们以历史、文化与情感为连接,可以为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精神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启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目标是建立紧密的联结,形成亲如一家的关系,从精神上将56个民族联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时他认为,贵州在民族共同体与国家统一体的叠加融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能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的示范者。
为《贵州民族研究》特约编委代表颁发聘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延中教授作“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定位”主题发言。他认为,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清晰且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密不可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身建设是有机统一的,提出新时代新征程的民族工作必须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根本目标,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之中,紧紧围绕主线定位,着力实现三个有机统一:一是民族工作与各项工作的有机统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和“三个意义”寓于各项工作之中;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机统一;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统一。他还指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认真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二是持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着力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五是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厦门大学一级教授彭兆荣作“家园遗产:一个生态人类学的视野”主题发言,他认为贵州的文化遗产较多,家园遗产是贵州最值得挖掘的方面,包括家园遗产的文化依据、生态依据、民族依据、物种依据、关系依据等,守护好贵州千百年在村寨里遗留下来的文化物种、地方性知识,保护好地方的、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家园。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严庆教授作“抵边与触底: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协同推进探赜”主题发言,他认为一个地方的特色应该通过功能重构、优势激活,才能实现系统协同,边疆地区把地理的边缘性转化为战略前沿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现实载体,通过国家战略的引领、地方特色的实践,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与会代表认真听取会议研讨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麻国庆教授作“共同现代化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言。他通过回顾近代以来历代学者对现代化问题的讨论,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重要命题,归纳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点,从这个角度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并以共同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开启了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如何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非常有启发。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一级教授纳日碧力戈分享的题目是“探寻生活中的“铸牢”之道:从非遗传承到共同体意识”。他认为,要把中国文化特色在日常生活中去继承,生活中的非遗是文化的精华,通过创新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让非遗焕新,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日常生活基础。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周大鸣作“民族走廊与中华文明特征的形成—四种文明的融合”发言。他认为,中华文明有韧性,连绵5000年不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它是由山地文明、草原文明、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四种文明融合而成,而走廊是这四种文明融合的一种重要路径。从民族走廊这个视角来看中华文明,观点非常新颖,对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有了新的洞见。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佟德志教授分享题目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谱系及其演进”。
主要从知识体系角度来认识中华民族,通过归纳总结近2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从概念内涵、核心主题、演进方式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作为一个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发展的趋势。他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形成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数据、有支撑,有说服力。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云南大学李志农教授分享题目是:“滇籍侨领马铸材与共创中华历史叙事”。通过分析滇籍侨领马铸材的爱国事迹,揭示了马铸材身上呈现的共创中华历史叙事的意义,一种是对中华文化坚守的文化根性,一种是利用跨境资源报效国家的跨境能动性,一种是超越单一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这为我们理解中国边疆民族,共创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样本,打开了进一步研究华人华侨的新视角。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江国华教授分享的是“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概念学阐释”。他从概念学的视角为我们对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解读。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既是对多民族国家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回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语境下,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完善),也是对全球化时代治理挑战的未雨绸缪(如数字化背景下民族交往的法治边界)。通过权利义务的法治化配置,构建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价值共识;准确把握“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这一概念的本质,不仅意味着将法治精神、制度优势与民族工作特殊性相结合的治理范式转型,也体现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体系在民族地区的实践开展,通过立法、执法与司法环节的制度化运作,为化解民族事务中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双重保障。他指出面向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刻把握三组张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法律普遍适用与民族文化差异的调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文法与传统习俗的互补)、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个体权益与共同体利益的协调)。只有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持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共同体愿景,为人类多民族国家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分享的题目是“文旅融合的新浪潮与地方应对——一种基于文化转型人类学的实地观察与思考”。他紧扣文旅融合的战略,直面文化资源开发与地方转型的核心矛盾,采用文化转型人类学框架,突破传统经济学或旅游管理的研究范式,从文化自觉、地方性知识、文化转型等维度解析了文旅融合,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效回应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西南民族学会研究会执行会长、云南省政府特聘研究馆员那金华教授分享的题目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边疆治理的逻辑”。她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置于边疆治理五个认同的特殊场域中进行探讨,抓住了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核心议题。边疆地区由于其地理、意识、宗教、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地缘政治敏感性,是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区域。报告在此背景下探讨精神家园构建的四重逻辑,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与价值,她建议出台《深入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见》,从各方面启动相关工作。
参会嘉宾认真阅读会务资料
中南民族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入选者段超教授报告题目是“当代祭祀先与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其核心观点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炎帝、黄帝、炎黄文化、炎黄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祭祀炎黄是传承炎黄文化、炎黄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他紧扣时代脉搏,聚焦文化基因,敏锐捕捉了传统祭祀仪式在建构现代民族认同中的关键作用。将看似遥远的炎黄祭祀与当下紧迫的精神家园课题紧密联系,以当代祭祀炎黄为载体,透视了仪式实践在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作用,为理解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与民族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洞见。
中央党校蒲长春教授分享的题目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学理逻辑”。报告认为中华民族的结构性、历史性显著特征在于:国家(中国)、文明(中华文明)和民族(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从学理逻辑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圆心和半径相契合、内容与主线相呼应的维度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他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示精神,并将其作为理论建构的起点,确保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政策关联性。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杨须爱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以‘第二个结合’为引领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需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与哲理。这既是新时代民族研究的新任务,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本源。把握两个结合的精髓,进行扎实的学理推演,严谨的历史梳理,有效的实践探索,立足中国大地,融通中外,探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建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形态的可行路径,使我们更好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参照。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院长、《贵州民族研究》主编周真刚研究员分享的题目是“西南边疆非传统安全研究”。他认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构成应对西南边疆各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精神动能,其支撑体系建设需依托深化文化认同、基层治理革新与区域协调强化。他紧扣国家总体安全观和铸牢国家安全西南屏障等核心要求,系统梳理了西南边疆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安全威胁,并深刻剖析了其中原因,提出要加强非传统安全的前瞻性研究等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战略价值,为深化西南边疆安全研究,服务国家边疆治理现代化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与会嘉宾合影
8日的会议分为三个分会场进行研讨,其中第一分会场围绕边疆治理研究主题;第二分会场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第三分会场为青年论坛,以青年学者、博士或在读博士为主。三个会场专家学者积极发言,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与会专家学者点赞了贵州“模范省”建设,共同探讨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资源禀赋、现实条件、比较优势等,也直面难题挑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贵州实践。专家学者分享的研究成果既有宏观理论研究,也有微观个案实践,研究者有多学科背景,研究方法多元,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共同构成了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多重视角,既有对本质内涵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历史脉络的追溯梳理;既包含对现实路径的探索思考,也涉及对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为我们全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学术研讨会连续三年以高规格举办,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已成为贵州省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委决策部署的核心载体。本次会议聚焦边疆治理系统工程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两大主题,搭建学界思想碰撞的高层次平台。未来将持续发挥智库作用,凝聚智慧攻关重大课题,推动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贵州智慧”和“贵州样板”。
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60余家机构及国家民委等部委的 1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边疆治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等时代命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为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实习记者:周贵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