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代替眼睛,触摸黑夜星光
2025年6月27日,贵州传媒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阿妈的眼睛”创新创业团队赴观山湖区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与白云区自强按摩店开展“触摸光明”主题交流活动。
在交流中,两位盲人教师以生动详实的讲述,为在场师生呈现了视障群体的真实生活图景。
他们首先分享了成长过程中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相助,特别提到盲杖、导盲犬、手机智能读屏软件等辅助工具给生活带来的显著改善。“这些产品确实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独立性,”其中一位教师说道,“但现实挑战依然无处不在。”谈到出行困境时,两位教师列举了诸多具体场景:十字路口此起彼伏的车流声常常干扰方向判断;人行道上突现的施工围挡或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成为“隐形陷阱”;即便使用最新版本的智能导航APP,依然会在抵达目标区域后陷入“最后100米的迷茫”——无法精确定位高铁站、地铁等具体场所,最终只能通过不断询问路人或工作人员帮助来完成行程。“我们期待能有更智能的辅助设备,”他们表示,“比如能实时识别周围环境、精准播报障碍物方位的可穿戴设备,或是能与市政设施联动的导航系统。”
这些真实诉求为在场学子提供了宝贵的研发思路。据团队主讲人刘月月讲述,他们正在开发的智能导盲系统将重点攻克复杂环境识别、精准末端导航等技术难点,力求为视障人士打造更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随后,师生们前往白云区自强盲人按摩店开展实地调研。在与从业十余年的资深盲人技师深入交流中,团队成员获得了关于传统导盲器具使用痛点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第一手资料不仅为创新项目提供了精准的研发方向,更重要的是在年轻学子心中播下了“科技向善”的种子。团队成员梁鑫鑫表示:“我们开始思考,科技创新不仅要追求技术突破,更要传递人文温度。”交流中,一位技师现场演示着导盲杖的使用方法,他说:“这根导盲杖陪伴我走过了2年时光,它能有效探测地面障碍物,但面对悬挂的广告牌、临时搭建的雨棚等高空障碍时就无能为力了。”
与此同时,技师们也对新一代导盲设备提出了具体期待:希望产品能突破现有技术局限,实现实时的距离监测,精确识别高低错落的障碍物;同时建议增加震动预警、语音播报等交互方式,提升使用便捷性。调研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些来自实际使用场景的宝贵意见,将直接指导其智能导盲杖的研发方向。
通过实地走访特殊教育学校和盲人按摩机构的深度对话与实践互动。团队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视障群体的日常生活、教育需求和社会期待,更在无障碍设施体验等环节中切身感受到视觉障碍者面临的现实挑战。此次交流是该校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零距离接触,团队师生准确提炼出视障人士出行的三大核心需求:精准的障碍物识别能力、智能化的环境解析系统以及精细化的导航服务,也深刻认识到视障群体对信息无障碍技术的迫切需求,这为团队的智能导盲杖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团队指导孟老师表示。活动现场,特教教师还演示了导盲杖的使用、语音设备操作等技能,学生们在黑暗体验环节尝试蒙眼完成日常任务后感慨:“失去光明才知道,一个无障碍的扶手、一句准确的语音提示有多么重要。”
此次深入调研中,贵州传媒职业学院的学子们通过最直接、最真诚的互动方式,完成了对视障群体的认知升级。从最初的概念性了解到如今的具身性认知,同学们突破了健全人与视障者之间的理解鸿沟,建立起全新的认知维度。
“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视角,”团队队长张枭感慨道,“我们开始用触觉、听觉去重新理解这个世界,真正体会到视障群体如何在黑暗中构建自己的认知地图。”这种认知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层面,更深刻影响了每位参与者的价值观。信息工程系党委书记刘佳鸥指出:这次活动实现了双重教育价值,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塑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期待这些年轻人能带着这份理解和责任,在未来成为无障碍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相信在未来,随着AI、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触摸星光”将不再只是诗意的比喻,而会成为视障群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提醒我们,真正的科技进步应当以消除不平等为己任,让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的光亮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