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赤水河一滴水,读懂贵州美酒里的生态密码?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西部新变量

2025-03-07 09:31

喀斯特高原上的贵州正隆起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西部新极。从百座高桥飞架的“基建密码”到哪吒IP的文化解码,从山地高效农业的生态方程式到现代产业体系——贵州以“三不沿”之躯,在大山褶皱间重构发展逻辑。系列报道《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西部新变量”》,探寻西部如何将地质屏障转为发展优势?答案,或许藏在赤水河的一滴水珠里。

奔腾的赤水河

在中国西部莽莽群山中,一条河流蜿蜒流过云贵川三省。

这条河流就是赤水河。

赤水河见证了红军“四渡赤水”的传奇故事,也孕育了中国60%以上酱香白酒。

今天,它也正见证着一场生态与产业的深度变革。

赤水河谷生态与酱酒产业发展的共生逻辑

在贵州遵义仁怀市茅台镇,茅台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32岁的科研员周建国将过滤后的水样注入试管,开始用现代设备检测赤水河的水质指标——这是他与赤水河的亲密对话。

每个月,周建国和同事都会带着特制的采样箱,在茅台厂区范围内12个定位点收集赤水河的水样。在他的工作中,这几年赤水河的各项生态指标都是总体向好的趋势发展。

茅台酒厂区

水质决定品质,赤水河是酱香型白酒的核心酿造水源,其水质直接影响酒体风味,优质的水源保障了茅台等名酒的不可复制性。从2013年到2023年,赤水河干流水质从II类提升至I类标准,流域24个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同期,赤水河沿岸的酱香白酒产业年产值从480亿元跃升至1500亿元。

这种看似矛盾的共生关系,在贵州人手中化为现实:十年时间,将生态保护的密码融入了每一滴酱香酒中。

赤水河沿岸景色

这种共生逻辑的构建始于2014年。

那一年贵州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了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保障制度、河长制考核制度等改革措施,划定了1362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约束倒逼产业升级,持续推动了仁怀市的白酒生产企业由2021年的1925家减至868家,产酒乡镇由18个减至8个,构建起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绿色环保的发展新格局。

茅台镇景色

新春伊始,在贵州国台数智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酿酒车间,机器手臂正有序进行第二轮次的上甑工作。与传统车间不同,这里大量使用智能化设备进行操作。

“一个标准的1000吨车间,新研发的设备超过360台套,节约了约60%的土地、近80%的酿造用水,燃气耗气降低了17%。”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长文介绍说。

茅台镇杨柳湾夜景 图源:遵义发布

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

在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24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对茅台酒酿制产生的酒糟等有机废弃物进行深加工。

工人们把蒸好的高粱进行摊凉

依托现代生物发酵技术,这些生产线将酒糟转化为复糟酒、生物天然气、有机肥和饲料,再反哺原料种植的用肥和白酒烤制的用能,形成酿酒副产物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迪介绍说,每年酒糟处理能力达到27万吨,能确保茅台酒糟100%全部资源循环利用,同时还能带动地方近千人就业。

自动化的灌装车间

贵州国台酒业公司的智能酿造车间,不同于常见的一层结构,这里分为地上五层和地下三层,可满足酿酒全过程生产。

“茅台镇土地资源非常稀缺,我们通过实现立体化的生产线的建立,向空间要产能,和传统的生产方式比较,同样的面积产能提高两倍半左右。”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金平介绍说,“同时,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智能设备的投入,生产每吨酒的耗水量从传统工艺酿制的59吨下降到近27吨,总体的能耗大概降低16%,推广集约化、绿色化、环保化的生产,实现了生态工业转型。”

茅台酒库

2月17日,在2025“中国茅台·国之栋梁”——生态守护公益行动“赤水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主题论坛上,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发言时介绍,茅台启动绿电、余热回收、二氧化碳热泵等技术推动绿色转型,技术推广后生产过程的碳排预估将至少降低50%。并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60%。

法治与科技双轮驱动的生态革命

制度建设保障生态建设。2011年,贵州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针对流域保护和治理的法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涉及遵义市、毕节市500平方公里流域,开创了“一河一法规”的立法形式。

近年来,贵州还启动了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等12项措施,出台实施《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问责办法》《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让赤水河流域环境质量逐步向好。

赤水河景 图源:省水利厅

仁怀市五马河地处赤水河上游,是赤水河在仁怀市的最大支流。

休息日,五马镇生态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郭小勇和义务巡河队的队员们正在河边巡河,2017年仁怀市实施“河长制”以来,这个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成立的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不断壮大。目前,自愿加入协会并参加巡河的人数已超过500人,巡河长度超过30公里。

仁怀晨景

在仁怀市白酒废水调度中心,大数据智能监控平台实时监控着辖区内的121口污水收集池,通过管道,酒企产生的废水将直接闭环排入污水收集池至白酒废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工作人员卢均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面对满屏错综复杂的数据,他能第一时间就能发现设备运行中的问题。“我们这个系统是监测和管控茅台镇90%以上的酒企排污和白酒废水处理厂的出水排放的数量值,保证污水不溢流。”

美酒河景区

2021年以来,仁怀市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307起,处罚款5309.86万元。

位于茅台镇的安龙场白酒废水处理厂,是目前贵州最大的白酒废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量8000立方米,配套管网48.6千米,覆盖茅台镇白酒生产企业483家。目前,仁怀市正在运营的白酒废水处理厂有30座,设计日处理量合计4.85万立方米,不仅能够满足白酒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的需求,还能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仁怀白酒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筑起了生态环保屏障。

茅台镇夜景

2023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生态示范区入选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这是仁怀市多年来实施白酒综合产业治理、持续推进赤水河沿岸退耕还林等所取得的成绩,让赤水河流域水更清、山更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赤水河景色

“十四五”以来,遵义市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在赤水河流域实施了仁怀市五马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赤水市白云山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等9个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国储林、及石漠化治理等项目,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约550平方公里,赤水河流域水土保持率由2018年的74.88%提升至2022年的76.11%,森林覆盖率从2013年58%升至2023年68%。

生态红利催生的“绿金效应”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的卵苗孕育所和种质资源基因库。”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飞说,2017年1月,赤水河率先实施全面禁渔,成为长江流域第一条试点全面禁渔的河流。

“我们对比了坡头镇、赤水镇、赤水市和合江县4个监测样区禁渔前后5年的监测数据情况,发现全面禁渔以来,赤水河的鱼类资源恢复明显。”刘飞说。

赤水河生态 图源:遵义发布

目前,赤水河流域珍稀鱼类种群数量恢复,2020在四川合江县长江流域科研监测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110多尾。鱼类种群从5年前的108种恢复至167种;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25%;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0%;年泥沙量下降60%。

在仁怀市合马镇新坪村的毛叶山桐子示范基地里,工人们正除草、修枝、施肥,漫山遍野的毛叶山桐子树长势喜人。

“总共租了7亩地给公司,每年的退耕还林补贴是1200元,务工工资每天是200元,年收入大概60000元,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正忙着管护的工人王琴说。

仁怀市乡村景色

近年来,仁怀市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产业,利用林地面积24万亩,共培育各类经营主体26家,带动5000人以上实现就业,年人均收入可增收1500余元,实现生态和经济实现“双赢”。2024年,仁怀市创造绿色就业岗位5万余个,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至3.5万元。

十年来,通过“立法刚性约束+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的一系列组合拳,贵州实现了赤水河保护与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循环。

2024年年末,“2024中国最具影响力产业名片”出炉,仁怀市被评为“中国酱香酒产业高地”,影响力洞察为“世界美酒之乡,中国酱香酒品质标杆”,是当年唯一一个以酒为主的产业名片。此外,“中国酱香 赤水河谷”也被工信部列入全国第二批产业名片。

在贵州省提出的工业倍增计划中,白酒产业是最重要支撑和支柱,并且白酒产业的定位很明确:打造世界酱酒型白酒产业的聚集区。

赤水河谷骑行驿道 图源:遵义发布

贵州省对赤水河流域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为酱香型白酒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论”提出20年周年之际,贵州在保护好赤水河上书写了生动的答卷。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王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