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中国》|陈跃红:中国白酒出海首在文化出海,酒旅融合打造“匠心之旅”
赖卓:酱酒工艺,现在还停留在工册里面的12987,它并没有转换成这种世界能懂的语言,像酣客君丰,包括贵州的这些白酒企业,想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需要突破哪些壁垒?
陈跃红: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大家认为中国的酱酒生产的工艺没有标准化,没有国际化的语言。威士忌、朗姆酒、金酒、白兰地、伏特加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它的酒能否走向世界,需要三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跟国家的情况有关。威士忌能够走向世界,是和英国殖民文化有关系的,水手、军队、外交官把他们的酒带到世界上去了。国家和你的酒影响是同步的。法国red wine红酒能走向世界,是因为法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国的酒要想走向世界,只能随着国家走向世界,所以酣客君丰提出要顺势。我们国家走向世界,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我们要抓住时机,随着国家的发展而走向世界。
另外一个方面,西方的酒能够走向世界,它们有一整套的饮用仪式,这种仪式感构成了他的文化,教大家怎么样饮用红酒,在吃西餐里面怎么样有Table Wine、餐前酒、正餐酒、餐后酒。这一套文化仪式以后,人们就会对它产生文化上的依赖感和崇拜感。有各种各样的菜来配,牛排一定是红酒,鳕鱼一定用白葡萄酒,吃法国的猪肘一定要喝啤酒,这些东西紧紧关联的。在中国,也还没有形成酱香酒适合什么菜,浓香酒适合什么菜,清香酒适合什么菜,有研究吗?很少。其实中国酒业协会宋书玉理事长包括茅台董事长张德芹也讲过一句话,如果说中国的白酒想要出海,一定是中国文化出海,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中国文化出海一定要有一种物质文化来作为载体。如果都像一带一路那么快,像改革开放那么快的话,中国的酒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十年二十年也就解决了。
赖卓:现在各地的政府都在强调酒旅融合,您觉得像酣客君丰的这种粉丝群体加文旅酒旅的这种组合能不能成为产区表达一种核心的文化表达?
陈跃红:这是一个好主意。比如说法国的香槟地区、意大利的南部、智利,酒庄很漂亮很有文化,酒庄的建筑、道路、葡萄园、小麦地、储存、它的酒窖都构成了一个别样的风景。如何把我们中国的酱酒,像酣客君丰的二厂一样,把它做成一个现代化的、美丽的、漂亮的工厂,人们在参观体验感到愉悦享受,在里边行走、住宿、享受饮酒买酒,整个过程就变成一个快乐酱香之旅,就变成了匠心之旅,让游客和我们的爱酒爱好者游目、游心、也游神。在这种状态下,那么文旅结合就会带来大批的粉丝和死忠粉,最后变成这个地方的爱好者,甚至变成一种文化的信仰。
实习记者:陈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