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嫁接法国喜剧“吝啬鬼”唱起皮黄

北京青年报 | 2023-03-29 11:09

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的阿巴贡,穿上京剧的褶子唱起皮黄,将普适的金钱观用东西融合的形式做了一次解读。近日,北京京剧院小剧场京剧《吝啬鬼》登台吉祥大戏院,清新飘逸的舞台延续了剧院一直以来小剧场京剧的气质——这出400年前的法国古典主义喜剧说着中国话,有了中国心。

难得一见的小花脸挑梁

为了让这出不朽名作的人文信息更有效地传递,全剧做了大量本土化的改编,更模糊了时代。嗜钱如命的阿巴贡这一次成了贡老爷,一上来的两句定场诗便为自己画了像,贡小姐、贡少爷、马小姐、福妈,就连奴仆的名字也变成了贡财。这样的处理,便于中国观众理解剧情,也让京剧的表达显得不那么违和。

戏曲,无论讲忠义还是孝道,文学层面大都是化繁为简的方式,看的便是表演上的唱念做舞。这出《吝啬鬼》虽为移植剧目,却也不例外,即便是小剧场京剧,但剧中行当齐全,文丑、武丑、花旦、花衫、小生等等,特别是难得一见的小花脸挑梁更是舞台的一大看点。丑角名家梅庆羊饰演的贡老爷除了丑行擅长的念白之外,更有大量唱腔甚至核心唱段,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出戏唱得自己心里美滋滋的。

比韵脚更难的是本土化

从好几万字的原著到八千字的剧本,剧本改编郜庆龙做的绝不仅仅是删改,而是以原著的人物关系和事件为素材,进行符合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改造——这其中也包括角色名字的本土化,同时又要与原著的文学精神保持一致。“《吝啬鬼》原著人物众多,而京剧又是一人一事贯穿到底的。为了凸显主角贡老爷的性格特点,很多都是通过一双儿女对他的描述展现出来的,全剧也是围绕一对儿女的婚姻双线进行的。有些一带而过的情节被放大了,而原著中女儿与管家的那条线则被删去了。”

从翻译本到京剧演出本,几乎就是一次全新创作,看起来唱词的辙口、韵脚等是创作的难点,但在郜庆龙看来,“这些都是戏曲编剧的基本功,是技术问题。最难的其实是如何让剧中人本土化之后传递东方的价值观。”于是,原著结尾处一家团团圆圆,唯有阿巴贡选择了与金子为伴,而京剧《吝啬鬼》则让贡老爷最终在忏悔中为自己的错误埋单。“这样的改编更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也更正能量,但戏核还是原著的。中国戏曲演外国戏,不是穿着外国人的服装唱京剧,而要从内到外地本土化,经过转译就是为了不违和。”

(内容源自北京青年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