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圣”杜甫如何“圈粉”西方观众

封面新闻 | 2020-10-04 17:06

中国有着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诗歌传统,其历史长达3000多年,比荷马的《伊利亚诗》和《奥德赛》更加古老……他们最伟大的诗人就是杜甫……在东方,他永垂青史;而在西方,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他。

说到诗歌,自然要谈到唐朝。而提起唐朝有如繁星一般不可胜数的诗人中,杜甫和李白,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那两颗。“诗圣”杜甫、“诗仙”李白,中国两位伟大的诗人生于同一朝代,这听起来神奇而又美妙。在中国,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稚童,都能背诵出不少他的诗句。但在西方,到底有多少人知道杜甫呢?

近日,BBC推出了单集58分钟的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是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将杜甫详细介绍给西方世界。在纪录片中,杜甫被称作“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更是被放在世界文学的范畴,与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给予了他极大的认可。在BBC的镜头之下,仿佛再现了杜甫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摄制组一路从杜甫的出生地河南巩义,走到与其一生命运紧紧相连的西安,再到成都的杜甫草堂,沿着杜甫一生的足迹,观众似乎回到了那个遥远而又极具传奇色彩的时代。

“沿着中国最伟大诗人的足迹”

如何将中国的“诗圣”,介绍给西方的观众?如何将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让西方观众读懂?对于BBC而言,这应该是在制作这部纪录片时,始终绕不开的问题。于是,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成为了最合适的“引路人”。在他的带领之下,镜头穿越了大半个中国,重走了一回杜甫生前的足迹。

作为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制作并主持了超过120部电视纪录片,在英美等地深受欢迎。他参与制作的纪录片《中国故事》不仅广受好评,更代表了他与中国不浅的缘分。所以,《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让他来出演,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纪录片《中国故事》

“杜甫壮丽的一生,将与这座城市(西安)的传说和唐代自身的命运永远相伴”“西安,此地在杜甫的想象中和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印记,它关乎着成功、权力、名声和梦想”……纪录片一开始,首先来到的中国城市就是西安,唐朝的都城。伍德在片中这样介绍:“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有着超过100万人口”。除此之外,镜头还展现了杜甫的出生地河南巩义、成都的杜甫草堂、长江三峡……摄制组在古老的大地山河中游走,重现了杜甫从出生到入仕,颠沛流离的一生。

伍德在杜甫草堂邂逅杜甫“小粉丝”

沿着杜甫当年所走过的路途,探寻他所遭遇的故事,并辅以杜甫在当时所著的诗歌解读赏析。不难看到,该纪录片是用一种诚恳的心态来走近杜甫,努力读懂杜甫。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时,摄制组拍下一位正在朗读诗歌《春夜喜雨》的小女孩,伍德询问周围的游客:“为何中国人到现在还如此喜欢杜甫?”。尽管每个人所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都印证着杜甫在当代人心中不俗的影响力。

听“甘道夫”用莎翁腔念杜甫诗歌

为了能更好地读懂杜甫,片中还邀请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学刘陶陶博士,带来多重视角的专业解读。正因有专家们的加持,才使得纪录片在史实和诗歌的解读上,有了更为精准的切入点。

值得一提的是,摄制组还邀请到了莎翁剧“专业户”、《指环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老戏骨伊恩·麦克莱恩爵士用英语来朗诵杜甫的诗歌。当纯正的英音碰上中国的古典诗词,两者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也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出的美妙声音。

老戏骨伊恩·麦克莱恩爵士

无论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或者是“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听着伊恩·麦克莱恩爵士用深沉、浑厚的英音朗诵杜甫的诗歌,听到典雅优美的古诗词用英语翻译出来,微博上的无数网友都发出了感叹。

“尽管中国有着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诗歌传统,但中国的文学历史却常常被忽视。”这是《卫报》对于该纪录片的推介语,从中可以看出英国观众对于杜甫的不了解。当《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播出,通过西方人的视角,将一位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诗人杜甫,再次介绍给了西方。虽然作为一部纪录片,58分钟的时长远远不能道尽杜甫曲折坎坷的一生,但从中能够看到西方对于中国传统的解读和认可,同样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