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 | 文化活动家、画家、剧作家张道藩
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辛亥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文化活动家、画家、剧作家张道藩
这是一位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其毕生追随逐渐没落的蒋家王朝,在国民政府中任高官。鼎盛时与蒋政府侍从室主任陈布雷一起,被称为“陈笔张口”,为蒋介石最为依赖的人物。与此同时,他又是位文化人,一位热爱文化且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中国文化界组织领导、宣传救助大批遭难文化人,以及个人在绘画、戏剧、电影诸方面,都有很大成绩,并为时人所称道。他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不重书一笔的文化巨擘。这个人就是贵州人张道藩。
张道藩(1897一1968年)字卫之,曾用名张道隆,贵州普安直隶厅(盘州市城关镇)人,1897年7月12日出生于县城北门张家坡一书香人家。其父张家凤为私塾先生,母伍氏织土布贴补家用。张道藩五岁随父认字记数,六岁能背诵古人诗词一百余首。九岁随姑母张侍訚习画,从描红入手,“尝以土纸描绘二十四孝图”,打下一定的绘画基础。张道藩在私塾七年后,于1911年考入盘县高等学堂,接受新式教育。1914年,张道藩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盘县高等学堂,但他不愿仿秀才到孔庙行谢师礼。因家贫,他于1915年到普安罐子窑任小学教员,同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张道藩随五叔张光炜赴天津,9月考入南开学校,未毕业即辍学就业。1919年秋赴欧洲,行前在上海拜谒了孙中山。到欧洲后,他先入英国克乃芬姆天主教学院学习拉丁文、西班牙文,后入伦敦大学思乃德学院系统学习绘画。1923年,张道藩加入国民党,并当选为伦敦支部评议长。1924年,与谢承德、徐悲鸿、邵洵美在法国加入艺术团体“天狗会”,期间他游历了德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诸国。1926年,张道藩回国。
张道藩回国后先在广州国民政府任职,国民政府迁南京后,先后出任国民党中执委委员、常务委员、中组部副部长、社会部副部长、宣传部长、海外部长、南京市秘书长、浙江省教育厅长等职。后又任青岛大学教务长、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中央文化运动会委员主任、中央电源企业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华时报社董事长等职。1944年柳桂战争爆发,日寇打到贵州黔南边境,张奉命到贵阳主持战时服务督导。1945年,张道藩任侍从室二处副主任。1949年,张道藩随蒋介石退走台湾。同年12月,继续担任中国广播公司、中华日报社董事长。1951年,张道藩任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委员,5月创办《文艺创作》杂志,主讲《作家必备的条件》。1953年,张道藩完成《三民主义文艺论》一书并发行。在担任“立法院长”的8年中,张道藩始终关注文艺,经常参与文艺评奖及文化交流活动。1961年,张道藩辞职,重拾画笔,期间写下《酸甜苦辣的回味》第一卷。1968年6月12日,张道藩因病辞世,享年72岁。
张道藩在文化方面的成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作为文化活动家,张道藩利用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党务文化系统,组织中国文艺社,组建中国电影协会、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国文化建设协会,中国美术会,中华全国美术会。在这些影响全局的文化组织中,张道藩任主要职务。张道藩参与筹建国立中央博物院。抗日战争前夕,张道藩负责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工作,为避免古物遭日寇浩劫,组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物南迁、西进,将北平、南京等珍贵文物安全转移。为鼓舞士气,团结抗日,张道藩分别在1935年、1937年、1943年,在南京、重庆组织开展了三次全国性的美术展览。
抗战时期,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这一时期,张道藩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救济文化人,其中不少是进步人士或是共产党人。太平洋战争初期,张道藩从香港、南洋、上海组织撤离大批文化人士,并慷慨援助。“柳桂战争”期间,张道藩从广西、湖南等地组织大批文化人士撤往黔、川,并予以援助,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大批文化界、知识界精英。此阶段,张道藩与国、共、第三方面的文化界人士广泛交往,诸如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汉、蔡元培、齐白石、徐悲鸿、冯雪峰、胡风、吴祖光、胡适、林风眠等,其中不少人是进步人士或共产党员。张道藩在抗战中后期实际控制了国民党文化宣传系统。他还筹组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大会推举周恩来、蔡元培、罗曼·罗兰等13人为名誉主席,邵力子、冯玉祥、张道藩、郭沫若等10人为主席团,体现了大敌当前中国文化艺术界的空前团结)、国际笔会中国分会、文艺奖助金管委会、文化运动委员会;主持《文化先锋》《文艺先锋》的出版发行。客观上看,这些工作为团结抗日发挥了较大作用,但与此同时,张道藩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在这些活动中也表现无遗。特别是他的《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出笼,更为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政治目的——维护国民政府的政令统一。张道藩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化活动家,有功也有过,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作为著名的画家,张道藩是应当得到肯定的。他童年时代的描红作品《月季》《野艇》足见其绘画天赋。在南开学校时,老师亦鼓励他学习绘画。留学国外,欧洲绘画令他大开眼界,在伦敦大学美术部、巴黎国立美专这些欧洲绘画艺术殿堂的系统学习熏陶,使他的绘画天赋得以充分释放发展,作品得以进入巴黎沙龙春季美展,这在留学生中恐属不易。回国后,张道藩在上海接受刘海粟之邀,在上海美专作人体美的演讲,以实际行动支持刘海粟宣扬人体艺术。他还与徐悲鸿一起举办美展。进入国内政界后,他在繁忙的政务活动之余,仍关注并积极从事美术活动,与绘画界名人如齐白石、王祺、傅抱石、陈之佛、宗白华都有交往。他的译著《近代欧洲绘画》一书,也于这时出版,此书曾经徐悲鸿审读并提修改意见。1933年,张道藩发起并组成中国美术会,自任理事长,提议修建南京国立中央美术陈列馆,稍后又联络三百六十八名著名美术界人士,组成中华全国美术会。抗战军兴,张道藩又促成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的建立。抗战中,又在重庆发起建立中国美术馆,并主持和举办了“抗战”画展。张道藩以实际行动,团结艺术界人士,为全国抗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道藩还积极支持提携绘画艺术人才,亲自撰文在报刊上推介了潘玉良、梁又铭、余仲志、傅抱石的艺术成就。张道藩拜齐白石为师,表现了他对艺术绘画的热爱。他还亲自操办西班牙画家戈耶的画展,积极促进中外美术界的交流。
张道藩始终坚持艺术创作。他的代表作品有水彩画《贵阳南郊》《凤尾花》《阳明山后山》《兰》《柿》等;油画《美人鱼》《台湾风景》《睡莲》《张夫人画像》等;国画《葫芦》《圣诞记》《兰》《黔北乌江峡》《月季》《荷》等;素描《兰》《人体》《人像》《自画像》《张夫人画像》等;水墨画《谁知鱼苦乐》等。
作为戏剧家的张道藩多才多艺,对社会影响很大。其作品分为创作与翻译两部分,翻译的作品有:1934年完成的《第一次的云雾》(又名《蜜月旅行》),1936年完成的四幕剧《秋四娘》、三幕剧《忘记了因素》,均为西方戏剧大师萧伯纳和易卜生的作品。创作方面,有1934年完成的《自救》,同年10月完成的《自误》,1937年完成的《最后关头》,同年完成《杀敌救国》,1938年完成《留学生之恋》。电影剧本《密电码》于1936年完成,《再相逢》于1947年完成。1938年10月10日,为加大抗日宣传力度,中国第一届戏剧节在重庆举行,公演剧目四十部,观众达十万人次。话剧界联合演出的四幕国防剧《全面总动员》是戏剧的高潮。该剧由张道藩、曹禺、宋之的、陈白尘编剧,赵丹、白杨、舒绣文、张瑞芳、曹禺、宋之的、余上沅、张道藩等二百余人参加演出。盛况空前,也是戏剧界抗日的一次总动员。
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极具天赋的绘画艺术和戏剧实践,构成了张道藩人生的重要部分。似乎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张道藩若专事艺术,无论在绘画上或是戏剧电影方面,恐怕都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可他又未专门从事艺术,却走上了政治舞台,似乎令人有些惋惜。然而,恰恰又是“仕途”成全了他,使他处于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领导位置,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相当影响的人物。
参考文献:
1、罗马:《文化名人张道藩》,载《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46辑,1995年。
2、吴鲁芹:《记道藩先生战后文化交流的构想》,载台湾《传记文学》第20卷第6期,1964年。
3、冯祖贻:《话说国民党宣传部长张道藩》,载《贵阳文史》2009年第1期。
4、陈嘉祥、陈兰荪:《抗战时期的张道藩》,载《四川统一战线》2001年第2期。
5、周利成:《齐白石与张道藩的“师生缘”》,载《中国档案报》2017年3月17日。
6、王由青:《文宦生涯》,团结出版社,2008年。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