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说夜郎丨“黔中诗帅”周起渭,为什么要扛把锄头?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贵州清早期的诗人中,有一个超级明星周起渭,今花溪黔陶乡骑龙村人,生于康熙四年(1665),17岁应贵州乡试,中副榜第三。23岁再应,以第一名中举。30岁入京城,会试中贡士,继殿试,以三甲一名中进士。周起渭少年便以一首《灯花诗》传诵乡里。初入翰林院,作《分咏京师古迹得明成祖华严经大钟》,更是才气横溢,冠绝一时,因此有“黔中诗帅”之称。《清史稿》记载,康熙皇帝问吏部尚书陈廷敬,当今诗人数谁耀眼。陈便推举翰林院任职的史申义和周起渭,故二人并称“翰苑两诗人”。同时评价,“贵州自明始隶版图,清诗人以起渭为冠”。换句话说,在康熙的组织部长眼中,贵州写诗最厉害的就是这位周先生。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一枚印章,九字篆文:“贵阳周起渭字渔璜印”,印章长宽均5.5厘米,高3厘米。通体黄色,石质晶莹脂润,猜测产于“田坑”,即周起渭的一枚田黄石私印。
贵阳周起渭字渔璜印 贵州省博物馆藏
周起渭,字渔璜,另以“桐埜(音yě,同野)”为号。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官升詹事府三品詹事,专事服务康熙和太子,后奉帝命,致祭东岳泰山,入冬回京后,劳累成疾,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去世。其生前整理平生所作数百首诗歌,编著《桐埜诗集》,并于去世之次年,由其弟周起濂在京城刻印。诗集主要记载周起渭在翰林院任职期内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其诗词造诣升华阶段之精品。周之胞弟刻印的《桐埜诗集》,称“北本”。数年后,周之好友、同榜进士汪千波再刊刻于苏州,称“南本”。乾隆年间,举人谢廷薰三刻于贵阳,称为“谢本”。咸丰二年(1852),“西南巨儒”之独山莫友芝鉴于“刻本无存,旧印罕见”,便以北本为据,四刻印之。第四版《桐埜诗集》的扉页,即是一张诗人画像,画像中周起渭脸庞丰润慈祥,额头饱满,扭头张望,怡然自得。再细看其装扮,头戴一片毡巾,衣衫拖沓开敞,脚蹬草履,腰系麻绳,右肩高耸,肩上还扛着一把锄头。现在问题来了,一个才高八斗的诗人,一个满清三品大员,为什么要扛一把锄头,装扮成一个农夫呢?
第四版《桐埜诗集》中周起渭肩扛锄头像
日本福冈市美术馆收藏有一张古画,为南宋画僧牧溪禅师绘制的《禅宗五祖图》,五祖即东山法门开创者-唐代高僧弘忍大师。据宋代佛学著作《五灯会元》记载,弘忍大师前世为破头山栽松道人,后转世投胎,继承四祖道信大师衣钵。因此画中五祖是一位衣衫褴褛,蹒跚而行的老者形象。与周起渭怡然自得的神态不同,五祖头发蓬乱,表情忧虑,嘴唇紧闭,双目呆滞,似乎为即将的投胎转世烦恼不安。元代高僧悟逸为此画题赞:“白发垂垂,弊衣褴褛。投胎不择人,错入江头路。钝钁(jué)无锋,青松有子,破头山下多风雨”。两画相同之处,是画中浓墨绘出的草鞋、腰绳以及肩上扛的锄头。五祖的锄头上,挂着一捆准备栽种在破头山的松苗,那周起渭肩扛锄头,难道也是要去栽种什么吗?《桐埜诗集》收录一首周起渭写给自己的《题种菜图》,诗中有“辛勤半世营万羊,投老送身归瘴乡”,“失意定不关园叟,可口何必皆膏粱”等语,意思是辛苦半辈子,今后告老还乡回贵州后,在家中当个农户种菜也不错。但如果一定要说画中诗人肩扛锄头是去种菜的话,则似乎有些牵强。
南宋画僧牧溪禅师绘制的《禅宗五祖图》 现藏日本福冈市美术馆
五祖肩扛锄头,是栽种松苗的写实,周起渭肩扛锄头,如果不是种菜的写实,那会不会是一种意境呢?周起渭这张画像上有七字篆文:“桐埜先生荷锄像”。“荷”就是负,“荷锄”就是肩扛锄头。这个词为魏晋诗人陶渊明首创,其诗《归园田居》有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派创始人,因此“荷锄”可以理解为一种意象,表达其对男耕女织、田园之乐的向往。无独有偶,清初画家石涛就为陶渊明量身定做,画了一幅《带月荷锄归》,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陶渊明头戴巾帻,肩扛锄头,置身桃园茅屋间,若隐若现,仿佛仙境。清代诗人王文治题款云:“犬吠柴门人语寂,一林明月龙溪烟。荷锄者伊谁……”
石涛《带月荷锄归》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桐埜先生荷锄像”后,“西南巨儒”之遵义郑珍题赞,云:“诗当康熙,如日正中。起问汉大,唯渔璜公。桐埜一编,眉山放翁。经纬宫商,继盛长通。举颈相望,迠农其容。九原若作,负耒以从。”同为“翰苑两诗人”的江苏史申义曾经赠句周起渭,“孰以夜郎争汉大,手携玉尺上金台”,因此郑珍据此云:“起问汉大,唯渔璜公”。更是盛赞这部诗集,堪如“眉山放翁”,即苏东坡和陆游。同时感叹“九原若作,负耒以从”,即假如诗人死而复生,自己定当背负农具,紧紧相随。这首像赞有款,云:“咸丰壬子秋,遵义后学郑珍,从禹鸿胪之鼎,绘《西崦春耕图》,瞻拜遗像摹并赞。”咸丰壬子,即1852年,也就是说,尽管第四版《桐埜诗集》是莫友芝刻印,但画像却是由工书善画的郑珍临摹,来源则是禹之鼎绘制的《西崦春耕图》。
郑珍题“桐埜先生荷锄像赞”
禹之鼎,扬州人,康熙十九年(1680)进京,在鸿胪寺当一个从九品的序班,即在掌朝会礼仪的部门专为官员们排座次,因此又称禹鸿胪。禹之鼎虽然官小,却以擅画人物著称,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周起渭也不例外,曾请禹之鼎为其绘制《西崦春耕图》。据见过此画的郑珍记录,此画以苏东坡《新城道中》的诗句:“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为意而作。周起渭作诗,尤肆力苏东坡,追求隽逸,因此清代书法家陈奕禧又借东坡先生诗句,“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为此画题款:“先生岂是荷锄者,写作识字耕田夫”。此外,道光时期湘军代表人物罗绕典也见过此图,其观图后留有诗句,“谁欤画者鸿胪禹,桐埜先生乃田父。”
禹之鼎为王士祯所作《带经荷锄图》(局部)
周起渭所藏《西崦春耕图》,至今已下落不明。不过,两年前保利公司曾经拍卖了一幅禹之鼎为周起渭诗友王士祯所作的《带经荷锄图》,此画绘于康熙庚辰年(1700),以杜甫诗句“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为写意。画中王士祯戴笠荷锄,身披蓑衣,足蹬草鞋,踽步阡陌。背景云山烟树,远帆数蓬,刻画生动传神。观隅反三,我们再与郑珍对《西崦春耕图》中“周起渭扛锄形象”的临摹相较,两位“荷锄者”如出一辙,均扭头张望,神态怡然,一派闲适淡远的意味。周起渭官至三品詹事,王士祯官至从一品刑部尚书,虽然都是清代大官,但作为诗人来讲,也许他们的终极梦想,便是希望能效仿“五斗懒折腰”的陶渊明,肩扛一把锄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