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保助力全省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近年来,贵州医保持续加大生育政策支持力度,不断精简优化医保经办服务流程,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通过“扩面、提级、优化、增效”四举措,助力贵州绘制一幅生育高质量发展的和谐社会幸福蓝图。
扩面: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障
今年2月,家住贵阳市的“90后”自由职业者李女士产下了她的第一个宝宝。
“不仅享受了全程生育医疗费用报销,产前检查医保报销了1200元,住院分娩的7810元医疗费也报销了5982元,还一次性领取了6174元的生育补助金。”李女士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生产账,“以前总担心没有单位参保,生孩子的费用压力大,现在政策覆盖了我们这类人群,真是雪中送炭!”
李女士所享受的待遇,得益于贵州医保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的惠民举措,这一政策确保了她们在生育医疗和生育津贴(生育补助金)方面的权益。在贵州省参加职工医保连续缴费满12个月的灵活就业女职工分娩后,可享受超过人均6000元的生育补助金。2024年,全省灵活就业女职工领取生育补助金1184人次、720万元。
提级:产检待遇提档升级
近日,在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王湘(化名)做完产检后,举着报告单快步走出,丈夫李先生紧握她的手轻抚孕肚,夫妻俩相视一笑。
产检一路绿灯固然开心,产检报销费用也让王湘惊喜万分,“产检总费用1192.75元,医保报销1073.48元,个人账户支付119.27元。”她仔细核对账单时发现,作为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她的产检费用大部分都被医保报销覆盖了。
王湘坦言,报销金额的提高,让她在选产检项目时不用顾虑“花钱多”了。
2023年10月起,贵州医保调增产前检查待遇标准,将全省参保女职工产前检查待遇从原来500—800元不等,提高至1200元,与普通门诊额度叠加最高可报销3200元,新增城乡居民产前检查待遇,居民参保人员怀孕可享受产前检查待遇600元,与普通门诊额度叠加最高可报销1100元—1200元。政策实施后,全省居民累计已有213万人次享受产前检查待遇,基金支付1.38亿元,切实减轻参保群众产检负担。
优化:生育支持政策更加给力
4月27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辅助生殖中心挤满人群,攥着检查报告的夫妇贴肩倚靠在座椅上,电子屏滚动显示当日号源半小时前已约满,此起彼伏的咨询声漫过消毒水味。
该中心护士长尹玲透露,新的辅助生殖政策实施以来,到院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人数明显增加,2025年1月至4月,接受取卵术的579人、接受移植术的661人,均享受到了新的报销政策。
为了降低群众生育成本,贵州医保2021年将无痛分娩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2024年将“取卵术”“人工授精”等12项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省域内参保人员只有在经贵州省卫生健康部门批准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15家定点医疗机构,实施辅助生殖才能按规定纳入医保报销。其中包括的四个项目——取卵术、人工授精、精子优选处理、切开取精术,按照普通诊疗项目管理,不设个人先行自付比例。这意味患者在接受这些技术治疗时,将能够更加轻松地承担费用,而不必再为额外自付心烦意乱。目前全省参保人累计已有1.15万人次享受辅助生殖报销,医保基金支付1248万元。
增效:经办服务方便快捷
近日,新手爸爸陈先生通过“贵州医保”APP,仅用5分钟就为刚出生的孩子完成了参保登记。
“以前听说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手机上就能搞定,住院费用还能直接结算,简直是太方便了!”陈先生激动地说。
快源自贵州打造的智慧医保经办服务模式。了解到生育人群在处理医保事务的多场景痛点后,贵州医保主动作为,持续优化经办服务,实现了从层层手续、来回跑腿,到指尖轻点、直接结算的蜕变——
将经办服务下沉到医疗机构、开通线上办理,实现与卫生健康部门的新生儿数据线上共享,并推动落地参保,参保群众在手机端即可便捷办理参保登记、变更登记、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等手续,享受直接结算,实现多事项“掌上办”,一站式解决新手爸妈的后顾之忧。2024年,全省当年出生并参保新生儿达36万人。
此外,贵州医保彻底推进生育待遇给付与婚姻状况、生育条件脱钩,参保女职工只要按规定缴纳保费,不需要生育服务证、结婚证等材料就能正常申领生育津贴,客观上适应了育龄人群多样化的婚育需求。通过明确省内参保关系转移接续,当参保群众因生育需求而变换参保地或转换身份时,其待遇将无缝衔接至转入地,确保待遇不间断、不遗漏,医保护航生育一路畅通,让孕妈妈们省心又省力。
每一个细微处的改革都能体现,贵州医保时刻将群众对生育的忧虑放在心上,以“真金白银”和暖心服务,托举群众稳稳的幸福。从经济补助到技术服务,从制度优化到人性关怀,贵州医保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让医保政策从“纸上”落到“账上”,精准回应生育家庭的实际需求,帮助越来越多的家庭在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中拥抱新生命的到来。
接下来,贵州医保将持续优化生育政策,探索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模式,强化医保保障生育力度,确保惠民措施“应享尽享”,助力全省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