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匠人征战国赛:完成一场来自古建圈的“神仙打架”
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选派的4名泥瓦、木作匠人完成了一场来自全国古建圈的“神仙打架”。
记者 应腾
这是一场关于文物“人”的比赛,不是文物展览和考古新发现,而是大多都在基层默默无闻,学了十年八年都未必能上手的文物行业技能人才。
7月3日至6日,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开赛。贵州12名文物修复师、工匠、考古探掘工参赛,其中,由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选派的4名泥瓦、木作匠人完成了一场来自全国古建圈的“神仙打架”。
泥瓦作比赛共39人参赛
木作、泥瓦作被比喻为传统工艺的“任督二脉”,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脊梁,它们既是营造技艺的根基,更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在泥瓦作、木作赛区你看不到炫目科技,只有体力与手艺的博弈,匠人们平均从业时间达20年,年龄最大的59岁。
在16小时的实操比赛中,82名选手要按照发放的施工图纸和原料,利用传统泥瓦作、木作工具完成考核内容,展现选手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和技艺的把握。
木作比赛共43人参赛
木作比赛区,空气里弥漫着松脂与汗水的气息。在规定的16小时里,选手们要制作完成“一斗两升交麻叶,里外两侧加三福云斗拱”。同时,为体现局部修复工艺,选手还需要用新老木料各开“L”形台阶榫(巴掌榫)完成木柱子的接续。
“90后”张炳华参加的是木作比赛,虽然年龄在选手中偏小,但从业也已16年。第一次参加“国赛”,情绪价值拉满的同时,也伴有时间紧迫下的焦虑感。
正在比赛的“90后”木匠张炳华
距离张炳华工作台不到五米的吴胜成,当木构件精准地咬合在一起,他抬手看了看表,随即加紧进度。曾参与修缮过安顺文庙、青岩万寿宫、贵阳甲秀楼等贵州知名古建的他,从业已28年,作为老手艺人怎么会显得也那么紧张呢?
“参加国赛,谁不想把看家本领亮出来?为的就是把压箱底的绝活展示出来,拿个好名次。”吴胜成说。
正在制作斗拱的吴胜成
而泥瓦作比赛区则有些戏剧性。
39位泥瓦匠人,在这里上演了一场南北派工艺的较量——空斗墙和实心墙筑砌对比。同样的砖,展现不同的生存智慧和技术工艺演进。
南北派建筑风格大不相同
今年43岁的范吉元,修缮过贵州三门塘、文昌阁、安顺文庙等大大小小百余座古建。虽是个不爱说话的“沉默匠人”,但技艺却会说话——在完成灰塑时,瓦刀、铲子在他手上就像画笔,冷硬的金属与温软的石灰经过他手,立体灵动感让人眼前一亮。
比赛中的范吉元
一旁,从业22年,今年53岁的卫衍华将糯米灰浆甩上砖面,手腕轻抖间灰缝精准卡进几毫米缝隙,宛如给文物镶上银边。抹完最后一道浆,对他而言“完成就是胜利”,这不仅仅是关于手艺,更是关于一种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比比赛胜负更重要的东西。
从业22年的卫衍华,第一次参加国赛
“文物保护工程不是搞建设,而是已经存在的东西,通过技术解决病害,而技术需要前期认知、调查、多学科协作支撑。”大赛总裁判长张立方告诉记者,古建文物保护的前提是不改变它,不是一片墙坏了就修补,砖坏了就换砖,“我们是给它治病的,把病害的问题搞清楚,再进行最小干预,保证它本体的安全。”
贵州在选派参加国赛的选手中,既有“90后新生代”也有从业27年的“老匠人”,这在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斌看来,比赛是在促进贵州在古建修缮人才队伍传承、修缮做法地域局限等行业痛点上寻找突破。
工匠制作完成成品,需要花费两天的时间
“比输赢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比赛,了解全国同行工匠的技艺水平,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短板,为贵州文物保护修缮培养高技能匠师。”石斌说,观摩比赛,贵州古建人是带着一颗“跟跑”的心,从比赛去看贵州古建发展,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一个有针对性的、全体系全链条的文物保护修复体系,“既直面现实困境,又通过其他省的具体案例和数据找到破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