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冲村
增冲村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往洞镇增冲村
古村印象
增冲村位于从江县西北部,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森林覆盖率为78%。增冲村一年四季山青水碧、禾香鱼肥。一条清澈的小溪如玉带环绕过村边,防火水渠汨汨贯穿全村,村中水塘比比皆是,因此增冲从古至今就从未有过火灾隐患。古老的人行步道由青石板辅就,闻名中外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冲鼓楼屹立在寨中央,与寨边三座年代久远的花桥交相辉映。古民居与吊脚木楼鳞次栉比,溪边村妇浣纱,波光潋滟,白鹅戏水,鲤鱼跃塘,织布声、石碓声,间杂鸡鸣犬吠,在袅袅炊烟中勾画出一幅静谧恬淡的乡间生活画卷。长满青苔的青砖巷道曲折幽深,精美的石雕不进映入眼帘,又见孩童嬉绕,老妇纺纱,楼阁里村妇织绣,不时有侗歌声飘出,让人顿觉时光倒流,使人暂且忘记城市的烦恼,尽情的感受乡村那份独有的清静。
描述村落地理环境:地理位置、行政管属、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主要灾害等)、村落面积、布局等。
增冲村位于贵州省从江县西北部,属从江县往洞乡的一个侗族村寨,距从江县城53公里,距榕江县城33公里,距厦蓉高速公路坨苗出口10公里。海拔640米,停(洞)往(洞)油路穿境而过。全村土地面积22.55平方公里,村寨占地面积9.2公顷,辖2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40户,居住着侗、汉等民族人民1342人,耕地面积987亩,其中田957亩,余为旱地,主产水稻和薯类,粮食常年产量100万公斤左右,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20元。
增冲村所属的从江县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属苗岭山脉向广西丘陵山地过渡地带,从地貌发展史看,属复活山地的地貌类型。增冲村坐落在高山之中的河谷坝子地带,增冲河绕村而过,地势平缓,历史上鲜有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上游的森林植被保护完好,无工业和生活污染。
全村海拔高度为600至800余米,气候属低中山切割温暖湿润轻秋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量多集中在每年的5-9月,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以上)、无霜期长(约300天以上)、湿度高、雾罩大,常年日照时数约为1284.1小时,平均每日为3.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29%。村寨森林覆盖率高达68%。
全村地表水主要靠天然降水补给,少雨季节河川径流则由雨季中蓄储水层补给,村内河流均为雨源型河流。
地下水种类也较多。按埋藏条件划分,有上层滞水、分散沉积物潜水和自来水。按含有水层性质划分,有结构裂缝水,成岩裂缝水,风化裂缝水。
增冲属贵州高原东部林区与华南林区毗邻植被区,及贵州黔东南植被小区,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林木、藤草、真菌、苔藓植物种类丰富。增冲寨头林中有国家珍稀树种红豆杉小群落,与枫木、荷木、松木、杉木等乔木形成苍郁遮天的古树林,是增冲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的珍贵资源。
触见历史
口述史
口述者:石昌正,现增冲村寨老,在增冲德高望重,主持这民族大小事务的决策。
石寨老讲述:增冲建寨已有600多年历史,“增冲”为汉语地名,原称“正通”,有“通扫地方的富足之地”之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增冲村民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作用,他们很好的继承、保存和发展了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其内容,成就了一个保存完整的侗族“原生态”文化地。这里的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服饰文化原汁原味,古朴深厚,相互影响而又自成一家。
环境格局
自然环境
“一水绕寨,群山环抱”是对增冲历史文化名村自然格局的真实写照。增冲河如玉带环绕过村边,形成山环水绕的自然格局。防火水渠贯穿全村,村中水塘比比皆是,因此增冲从古至今就从未发生过火灾。
风景名胜
2004年,从江县风景名胜区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名胜区规划面积12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涉及丙妹镇、往洞乡、谷坪乡、高增乡、贯洞镇、洛香镇、下江镇等4镇3乡23个村委会。从江风景名胜区划分为4个景区和3个独立景点。其中,增冲鼓楼景区:北起得桥、南至增冲,西起信地、金钩,东抵往洞,面积为31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8°39′~108°43′,北纬25°57′~26°00′之间。风景区内资源丰富,主要有:
(1)增冲鼓楼
(2)增冲侗寨
(3)信地寨门
(4)信地鼓楼
(5)平楼斗牛场
(6)古井群
(7)花桥群
①全县最古老的侗族花桥——往洞花桥
②最长的风雨桥——增冲花桥
③最年幼的风雨桥——金沟风雨桥,是1994年竣工,2013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增冲鼓楼
(9)龙王潭瀑布
(10)除暴安良碑
文物古迹
1.增冲鼓楼。1984年被列为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占地115㎡,通高24m,纯木榫卯结构。外观为密檐式十一重檐、双层八角伞形宝顶塔式建筑,是全国现存最老的侗寨鼓楼之一。1997年国家邮政部发行的《侗族建筑》邮票一套四枚,增冲鼓楼作为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登陆国家名片。
增冲鼓楼是侗族营造技艺的“活化石”,两层八檐八角的伞形宝顶,为中国木质结构建筑中罕见;檐口及封檐板略呈弧形,工艺独特建造技艺已失传;鼓楼宝顶、楼窗、楼体“拟人化”的尺寸和黄金分割数据,成为数学家的研究素材。
2.增冲风雨桥。风雨桥又名花桥,是侗寨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风雨桥一般由廊、桥、亭三部分组成,并采用加长伸臂梁解决过河跨度大的问题,是侗族先民对祖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一大贡献。风雨桥是侗寨中特有的一种交通设施,是村民遮阳避雨,休闲纳凉的地方,也是迎送宾客的场所,还是侗寨拦截财富不随水流走的吉祥物。花桥也叫风雨桥,桥身杉木横穿直套,孔眼相接,结构精密,不用铁钉连结。桥内设有长凳,供人歇息。此外还是传歌对唱、吹笙弹琴、迎客送友的场所。
增冲村河上现有5座风雨桥,其中3座建于清朝,2座建于现代。寨南和寨西2座清代风雨桥为从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座现代风雨桥均为按照传统工艺修建,为廊屋式的全木结构建筑。
村落风貌
自然风貌:村落东、西、北三面环水,南面连山。
环境风貌:村落为高山河谷坝子地形,一条小溪三面绕寨而过,形成半岛。村寨青山环抱,古树参天,四季长青,森林覆盖率高达80%。走进寨子,溪边村妇浣纱,白鹅戏水,鲤鱼跃塘,织布声、石碓声,间杂鸡鸣犬吠,孩童嬉戏,老妪纺纱、织绣,与天籁的侗歌声和袅袅炊烟共同组成一幅静谧恬淡的活态乡间画卷。
建筑风貌:增冲人文资源丰富、古朴、独具特色。有宝塔形建筑——增冲鼓楼,廊桥建筑——风雨桥,徽派建筑——窨子房,侗族传统民居——吊脚楼等等,是汉族、侗族建设文化的精致接合。此外,还有古街小巷十余条、青石步道数百米以及精致石雕和木雕花窗、青石墓雕等众多建筑精美工艺。
重要节点:鼓楼、寨头林、溪流、取水堰、村内水渠、鱼塘(消防池)萨堂、古井、风雨桥、桥头土地公、守寨石兽等。
村落选址
增冲村坐落在增冲河环绕成的U形半岛上。据说增冲村建筑群布局主要是以鼓楼为核心,遵循八卦、五行学说,按八卦形制理念向四周展开,再与三座风雨桥及四周名木古树相连接,结构合理,天人合一。
村落格局
增冲村地势狭窄,人口较多,村民利用有限建设用地建房结庐,铺筑了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石板巷道和水渠,形成房屋密密层层,鳞次栉比的高密型村落。鼓楼、风雨桥、房屋由石级踏步和巷道相连,石级踏步和巷道成为各户之间的联系纽带,构成人们户外交往活动的空间环境;房内的底层和楼层上的长廊、火塘、房间是构成室内活动的主体联系方式;鼓楼、戏楼、风雨桥、歌堂坪则构成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三者形成了村寨建筑群组合与布局的主体集合。
建村智慧
增冲人认为村子地势为木桶形,要常年处于水中,木桶才不会开裂漏水,还避免水桶底板上浮干燥引发火灾。造就增冲村内水渠、池塘交叉纵横,使之三百多年来村寨没有发生过重大火灾。
民俗文化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田侗族地区—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具有突出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艺术价值,于2008年6月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
是否仍以活态方式传承:至今仍以活态的方式传承;
与村落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村落不存在了,那该村落的侗族大歌也会随之消亡;
传承活动内容与形式:每当盛大的节庆活动(如春节、六月六、侗年、祭萨等),增冲村的侗族人民便会聚集到鼓楼、花桥、萨坛等地唱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多人、多声部、无伴奏的演唱。萨玛节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参加祭萨的人员以妇女为主,节日期间,所有侗族女性都放假,参加祭祀和游乐活动,所有的家务活都要由男人去完成,萨玛是侗族人民信奉、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她代表了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是侗族唯一共同祭祀的、本民旋自己的神。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有很深的彤响,“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是否仍以活态方式传承:至今仍以活态方式传承。
与村落的关系:萨玛节与村落是相生相灭的关系,传承萨玛节的侗寨如果不复存在,那与之相对的萨玛节也会消亡。
传承活动内容与形式:每户来一男一女,携带酒、肉、香、纸等祭品,集中在萨屋供祭。祭毕,即在广场上共进晚餐。首席上方留一空位,是给“萨”即祖母神就坐的象征性席位,由寨老和管理萨屋的人相陪,其余自由就坐。
祭萨不仅是一种祭祀活动,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祭萨时,邻近各村寨本民族和兄弟民族男女青年邀约前去祝贺联欢。一时间宾主手牵手、肩并肩,在萨坛前“多耶、对歌、吹芦笙”,热闹非常。人们用优美的舞姿、歌声,传颂“萨”的功德,祭奠“萨”的英灵,表达人们团结和睦、建设家园的美好愿望。
节庆活动
【吃相思】
活动内容:吃相思活动场面宏大,内容丰富多彩。从迎接客人到送走客人,每个环节都安排得十分慎密,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其过程主要有拦路、抬官人、鼓楼唱大歌、唱侗戏、踩歌堂、封桌对歌、行歌坐月、赠送分别礼物等环节,各自成趣,高潮不断,男女老少各得其所。可以说是一次侗族风情大汇演。
时间:时间多在正月、二月或秋后。
规模:规模可大可小,吃相思可以是一个村寨的男女老少全部到另一个村寨做客,也可以周边几个村寨的人邀约着同时到某一村寨做客。
参加人数: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也有千人以上的吃相思活动。
【行歌坐月】
是侗族特有的一种文化习俗。侗乡青年男女行歌坐月自古皆然。清代李宗昉《黔记》中说:“……未婚者于旷野为月场,男弦女歌……”。孩子长到十五六岁便开始行歌坐月。
晚饭后,姑娘们三五结伴集中一家,边学纺织边拉家常,她们衣履不分,情同姐妹。主家老人也十分热情,供以灯油炭火,日子长了,这家便成为“月堂”(侗语叫“党翁”)。罗汉们邀约同伴前来“鸟翁”,即和姑娘唱歌、谈情说爱,有的谈笑嬉闹一阵便离去,有的则谈情唱歌到深夜甚至通宵。月堂里男女互相尊重,切忌言语浅薄、举动轻浮。姑娘也不可亲此疏彼,接待一伙而拒绝另一伙,或者专注跟一人亲昵而冷落其他罗汉,即使意中人或未婚夫在场也如此。如有外寨罗汉到姑娘家来,本寨罗汉主动退出,以示谦让。如要与心上人互叙衷肠,须待夜静人稀之后,否则会招致舆论指责或引出不愉快的纷争。
走姑娘时罗汉带着牛腿琴、琵琶,姑娘有时开门以待,有时故意推辞不开,经罗汉多次央求才让进屋。相互熟悉的,一进门似尽情嬉闹,弹琴对歌,无所不谈;初到的外寨罗汉,则总是姑娘主动开口热情招呼,提起话题,否则罗汉会认为姑娘高傲而早早离去。每当夜深人静,月堂里情侣们娓娓交谈,歌声如泣如诉,琴声婉转悠扬,令人神往。情投意合者便无夜不往。有的悄悄互赠信物,私定终身,侗语称“弯骂”。过去信物多为银饰、花带、头巾等,有的罗汉无物随身,便送烟斗为记,即所谓“女递腕上银镯,男递杆上烟斗”。现在有人用手表作信物,但因过去婚姻尚由父母作主,故多有后来退还信物的。
月堂里男女互称“买客”(别人妻子)“扫客”(别人丈夫)。婚后未落夫家的女子仍可参与,丈夫也无权干涉。但罗汉们却也自觉掌握分寸,少与该女搭腔。男子即使三四十岁,当了几个孩子的父亲,也仍可涉足“堂翁”。侗乡常有父子同堂“鸟翁”的,但事前须叮嘱:月堂里要互称哥弟,不许“露馅”;而姑娘即使已经知晓,也心照不宣。
“鸟翁”时,罗汉常常买来食物(如鸡鸭)跟姑娘一起吃宵夜;收花生季节便做花生糖吃;糯禾将熟,男女便一起打火把到罗汉家田里摘禾做扁米吃。过年是行歌坐月的高潮期。男女青年不仅夜夜通宵,白天也在一起逗闹玩乐。已订婚女子也毫不吝啬,收到男方礼品后每夜都担着一篮粑粑、糖果到月堂来供同伴们宵夜
【芦笙节】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九月廿七日举行,为期一周。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戴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
婚丧嫁娶
侗族婚俗:新婚夫妇结婚时,不闹新房,不同居,三天婚礼过后,新娘即被送回娘家,直到业年春天插秧时,夫家小姑或婆婆第一次登门去请媳妇,须要三番五次,直至把媳妇请回,夫妇开始同居。两三日后,新娘再回娘家,到秋收剪禾大忙季节,夫家二次派人去请,两三日后,新娘又回娘家,春节之前再次去请,这样一年三次,连请三年。之后,新娘才长期留居夫家,过稳定的夫妻生活。新娘不管哪次来夫家,都像初婚时一样穿戴如新,故有“侗家媳妇三年新”之说。
至今是否仍以活态方式传承:至今仍以活态方式传承。
与村落的密切关系:侗族婚俗与侗族村落是相生相灭的关系,传承侗族婚俗的侗寨如果不复存在,那与之相对的侗族婚俗也会随之消亡。
传承活动内容与形式:增盈婚俗活动有传统歌会、行歌坐月、出嫁、结婚几个大的阶断。通过对歌活动来增强男女之间交流的机会,从而使更多的年轻人找到自己的恋爱对象。
特色文化
【侗戏】侗戏是我国民间戏曲中的戏种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经历人民群众集体创作,集体传播、不断得到加工、改造,古朴而不单调,抒情而不低劣,民族民间特色鲜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尚在发展之中,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泼,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是否仍以活态方式传承:仍以活态方式传承;
与村落的关系:侗戏与村落是相生相灭的关系,传承侗戏的侗寨如果不复存在,那与之相对的侗戏也会随之消亡;
传承活动内容与形式:侗戏是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侗剧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嘎锦”,演员自弹自唱,夹用说白来叙述故事,内容多半为侗族的传说故事。“嘎琵琶”,分短歌和长歌。短歌为抒情民歌,长歌为叙述故事的说唱。侗戏大致在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形成。侗戏的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大多从汉族戏曲中进行移植;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
历史文化
村落历史
相传增冲先民于明隆庆年间由黎平迁徙出来,住在寨子对面的叫“宰告”(侗语老寨)的坡上,现居的地方原来是全村的棉花地,所以增冲原名又叫“便地棉”(侗语为种棉花的坝子,有古歌为证)。“增冲”属汉语地名,侗语称“通便棉”,意味着增冲在九洞地区富甲一方,住在山冲内的坪地上,由于这里土地肥沃,增产增收,人民生活富裕,后人将该地取名为“增通”,以后又改名为“增冲”而得名。
据地方志记载,增冲所在的九洞地区是今从江境内建政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且是基层政权长期所在地,元至元二十年(1283)朝廷设曹滴长官司隶属湖广行省思州宣慰司。清顺治十七年后归黎平府管辖,隶属开泰县,民国二年属黎平县第六区,为区公所驻地。
民国三十年(1941)设置从江县,增冲等村寨划入从江县,为增冲区。民国三十一年后属下江区。解放初属增盈乡第一村;一九五三年建政后属停洞区增冲乡;一九五六年合作化时建社,名为“增建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七年属增冲片;一九五八年属停洞公社增冲工区,同年建增冲大队;一九六一年属增冲公社,仍称增冲大队;一九八四年八月属增冲乡,一改称增冲村民委员会;一九九一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属往洞乡,二0一五年往洞乡改建往洞镇,属往洞镇至今。
美食物产
纺织工艺
1.纺织工艺:生产过程为种棉花-采花-打棉子-纺纱-绕纱-牵纱-织布-染布等等。印染工艺:侗族织的布有粗、细纱之分,用粗纱织成斜纹状的布多用做棉衣里子。用细纱织成的平布分两种,织成套格方形图案的叫"双堂布",织成网纹的布叫"棉给"。"侗布"就是用织好的这两种布经蓝靛、白酒、牛皮汁、鸡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反覆浸染、蒸晒、槌打而成。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侗布"非常珍贵,侗族人民除了自己用外,还作为赠送客人的最佳礼品。
2.竹编工艺:竹编工艺主要分为材料处理、编织和收尾三个阶段,材料处理就是把竹子加工成篾子,编织就是用篾子编成各种产品,收尾是不可或缺的辅助补充工序,目的是使竹编产品更加美观、精致、顺手、耐用。在各种竹编产品中,背篼的工艺最为复杂。
(1)材料处理:就是把竹子一把把(每把200根)立在院中暴晒,晒干后进行淋雨,再暴晒,然后存放起来。用时,取一把先刮去竹节、竹毛,再一分为二剖开,然后在河里或磨渠中浸泡,泡上两天两夜,待竹子变软后捞出来,这时竹子的柔韧性得到大大提高,适宜于加工,然后用蔑刀剖成匀称的细条,再刮光,就可用于编织。其次,进行编织。先将两根粗细均匀、长短相当的木棍曲弯,棍子中部交叉叠放,通过用铁丝扎成的方圈,把四个棍头摆放到圈的四角,做成背篼棍(也称背篼角)。然后从下往上编。
(2)编织:要先用筋子(较宽的竹条)盘底子,再用篾子(细竹条)编。编到两寸处分头颈、五寸处分二颈、一尺处分三颈。然后锁边,小背篼一尺五寸高锁边,中背篼一尺六寸、大背篼二尺高锁边。边子锁住了就开始楦棍,就是把背篼口楦圆、楦正,使背篼形状美观。再进行缠边,把嫩竹一分为二剖开,把口沿缠上三圈,实质是对锁的边进行细化加固处理,使背篼口拿在手里舒适,不扎人,又牢固耐用,至此背篼就算编成。锁边、楦棍、缠边都是收口工序,也是显示编背篼技术水平的关键所在。
(3)收尾:也就是在背篼前面拴系带处做两根背签,在背篼后面做四根护签,使背篼更加结实、耐用。民间有歌谣,专说编背篼:“小时家里手头窘,操起篾刀向竹蓬。嘭嘭几下竹随破,纤手剥篾似翻书。细篾经纬随即织,篼底好起口难收。”
3.烧酒:烧酒是最常用的品种,遍及全县各村。其制作工艺主要是,将籼米或糯米煮熟,倒出使之冷却后撒上酒曲。酒曲的用量为每10斤米约需放1~2两酒曲,将酒曲与米饭拌匀后,装进缸子中,约几天后就发酵成酒糟。然后将酒糟倒进大锅中,再往锅中放上烤酒专用的木甑等。烧酒还可用包谷制作。烧酒中以糯米烧制的为上乘,酒质最佳。
4.泡酒:泡酒是一般家庭最常饮用的水酒。其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一般家庭成员都会制作。泡酒多用糯米酿造,有的人家也用籼米配制,糯米酿制的泡酒味道更好。其制作方法与制作烧酒的前期工序一样,只是待其发酵成酒糟后,加入一定比例烧开冷却后的水,再存放一两天即可饮用。泡酒人口醇和甜润,饮后甘爽味长。
5.甜酒:甜酒以糯米为原料做成。首先将糯米饭蒸熟,倒出冷却后用专制甜酒的酒曲拌匀,然后盛人坛子。如气温较高,把坛子放在屋内即可;如天气寒冷,须将坛子放在火塘旁,几天以后即发酵成甜酒。甜酒既可饮用其汁,也可连同其糟一起食用,味道十分清甜口。冬季食用可以暖胃御寒,夏季可以用之消暑解渴。甜酒也作为当地妇女产后必备的补品,通常与鸡蛋同煮食用,营养丰富。
传统建筑
鼓楼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侗族
增冲鼓楼矗立于增冲寨内,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至今已300多年历史,迄今仍在使用之中。其建造技艺高超,装饰精美,且历史悠久,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中的艺术杰作和珍品,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雨桥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侗族
风雨桥又名花桥,是侗寨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风雨桥一般由廊、桥、亭三部分组成,并采用加长伸臂梁解决过河跨度大的问题,是侗族先民对祖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一大贡献。风雨桥是侗寨中特有的一种交通设施,是村民遮阳避雨,休闲纳凉的地方,也是迎送宾客的场所,还是侗寨拦截财富不随水流走的风水物。
石贵才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侗族
增冲窨子房外为砖与石灰砌围墙,内为杉木质结构吊脚楼,楼与墙无构造联系。窨子房大小不等,大的有多进天井,小的无天井。是汉族建筑与侗族干栏式建筑的融合品。吊脚楼是村落的主要建筑,上100年的有一百多栋,由于地势狭窄,房屋多为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