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迪芬奇的记忆》:艺术深度与操作体验俱佳的游戏神作

来源:独游艺评 | 2020-10-29 11:45

前言

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课,迄今为止没有谁能直面死亡、摆脱这层阴影带来的恐惧,它就像通往生命终点的列车,不停穿梭在阴阳两界。生存抑或死亡,始终是人类面临的两难抉择,有人说生命中最确定的事是我们都会死亡,而无法确定的是不知何时降临。其实不该谈论这么严肃的问题,但《艾迪芬奇的记忆》像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书籍,翻阅时不经意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你可能永远都无法想象活在被诅咒的阴影中是什么感觉,甚至会对这番话嗤之以鼻,可芬奇家族确实存在荒诞而诡异的死亡事件。故事情节以怀孕二十二周的艾迪芬奇为视角,探索接近八十年历史的废弃古宅,目的是揭开祖辈们为何离奇死亡以及诅咒是否真实存在。本作被玩家一致评为“步行模拟器”,所以steam的简介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入手这款作品对我来说算是机缘巧合下——大概半年前,一位朋友将它当成礼物赠予我,若不是他的倾囊相助,我想这辈子大概不会进入Finch古宅去探索。

浅析步行模拟器的特点

在游戏细分化的今天,步行模拟器或许是个贬义词,之所以说它是贬义词,是因为有少许人难免对步行模拟器存在偏见,甚至持嘲讽的态度去看待,显然这种心理已经在他人内心根深蒂固。潜意识里类似这样的基本偏向画面、解谜方面,相较于爽快刺激的游戏而言,受众范围不是很广泛,可我却恰恰钟爱这类题材。记忆中曾玩过许多步行模拟器,比如以历史上著名的迪亚特洛夫事件为原型的《乌拉尔山》,漫步在森林中捕猎的《猎人:野性的呼唤》,这些游戏给我的感受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描述清楚。

何为步行模拟器?我的理解为排除观光和轻微互动之外基本不存在多余操作的游戏,其核心内容包含第一人称视角、碎片化叙事、自主驱动的剧情探索。尽管它们自身存在些许诟病,论叙事能力绝对要好过不少作品。随着游戏的演变进化,恐怖、生存、FPS等元素被广泛加入进来,定义却逐渐不那么清晰明朗。至此,一旦出现风景优美,以步行观光为主,且没有直观表现出偏向哪种类型的游戏,都被“授以”步行模拟器的称号。

例如小岛秀夫的《死亡搁浅》,即使你没玩过应该也有所耳闻,本质上来讲这款游戏的玩法是运送货物,虽然题材定义为科幻、恐怖风格,但由于配送过程多数时候靠跑,难免被玩家调侃称作步行模拟器。严谨点说,仅用五个字去概括是不太妥当的,评论游戏不应该靠直觉去衡量,其它的内在因素也同样重要。如果你曾购入过游戏,会发现其中还包含潜行、战斗、载具等,并没有像别人说的那样不堪入目。现在回到主题,《艾迪芬奇的记忆》是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请认真看完分析再结合自身体验发表言论。

沉浸在幻想世界的Finch家族

2017年末,《艾迪芬奇的记忆》毫无意外地站在TGA颁奖台上,接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荣耀——年度最佳叙事奖项。如果说它单纯只是步行模拟器,相信还不至于让其它游戏望尘莫及。两年之后,我点开已经入库的这款神作,发现steam平台12760条评论中好评率居然高达95%,匆忙转回预告片里想要一睹芳容。没错,还是熟悉的味道,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有《奇异人生》的身影。想不到这世间竟然有如此相似的作品,还真是好久都没这么兴奋了。

然而接下来几段略显阴暗的画面似乎暗示着没那么简单,正如预告片视角不断变换的设定相同,我们可以扮演家族成员和动物猎杀其它生物,加上简介里说的家族怪谈,看上去就像不那么血腥的惊悚片。通关一周目后,尽管它和预期相差甚远,我仍发自内心地给出好评。这份绵薄之力改变不了什么,只希望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有幸看到,并且相信该作的品质。倘若要让我加个短评,大概就是精雕细琢,媲美艺术品的独立佳作!

Finch家族的故事就像一本魔幻书,如果把故事单独挑出来说,你会发现正好对应了制作人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魔幻现实主义作者的笔下,社会现实与魔幻现实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后者呈现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即幻觉和真实会相互混淆。以其中一段故事为例,当我们控制主角进入这间古宅,会看到房间某处显眼的角落里放着一堆Lewis的三文鱼罐头,并说:“我们的猫Molly很喜欢吃这个罐头。”这句话间接告诉玩家Molly就是一只猫咪而已。

可随着剧情推进,Molly以一种意想不到的面容出现在你眼前——她只是一位十岁左右的小女孩。我知道有点扯淡,甚至也和你有过同样的疑惑,为什么陷入幻觉之后还能撰写日记,这位涉世未深的女孩思想怎么能如此丰富,另外,她究竟死于精神疾病还是食物中毒?种种问题Giant Sparrow都没有直接在本作里给出答案,而是在末尾那句话中仓促结束——我猜它是在等我睡着,但它等不了多久了,它需要吃东西,而我们俩都知道,我会很美味……至此,故事戛然而止。

如果你是初次接触,估计会对Molly的死因深感疑惑,并且极度渴望得到真相。但即便到最后Giant Sparrow也丝毫没透露Finch家族成员的秘密,相反只会让你倍感失望,因为这一切都是虚假的——艾迪芬奇其实在之前就已经死于难产。那十三段曲折离奇的故事虽然是以她为视角,可读者却是这位孩子,难免会让人觉得遗憾。不过欲擒故纵的叙事方法倒是值得一提,乃至数日之后我仍记得清通关时的心理感受:“为什么要让艾迪芬奇离开人世,她的小孩以后能否逃离命运的魔爪。”

上述提到过《艾迪芬奇的记忆》略显惊悚,但千万别想象成恐怖游戏,比起《寂静岭》的气氛本作还相差甚远。当你翻开漫画书时意味着接下来将会以童星Barbara的视角去探索,然而这次不同以往,我们是漫画人物,故事情节也是别人道听途说的整合,所以至今我仍怀疑Finch家族的命运并非是诅咒导致,而是她们太过相信诅咒而长期处于幻想状态。Barbara和Molly的结局不切实际,且违背了正常人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认知,假如不是沉溺于幻想,那杀死她们的怪物该怎样解释?

一场直击心灵的视觉盛宴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罗曼·罗兰这句轻描淡写的话语在任何时候都能完美诠释艺术的本质,从视觉和互动性方面来讲,《艾迪芬奇的记忆》无疑是最好的案例之一。首先是关卡设计,在Finch古宅中,您不必担心解谜途中因操作问题导致拖沓通关时长。Giant Sparrow没有刻意刁难玩家,不管我们先探索哪个房间最终都会重新绕回来,继续搜寻未完成的故事线。如果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难发现这座古宅其实堆放着大量书籍,这些书可能是本名著,可能暗藏玄机。

没错,谁能想到书中竟然藏着密道钥匙,它们看起来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书,当你发现这个秘密时,丝毫不亚于找到彩蛋的兴奋感。穿过密道,映入眼帘的是其他房间,Finch家每个人都有专属秘密,在寻找秘密之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祖辈关系和他们内心的想法。就像Calvin,他生前一直热衷于飞翔,并且对下定决心的事绝不动摇,所以付诸行动那一天,厄运也紧随其后。正如先前说的那样,如果你善于观察,其实一眼就能从房间布局看出他小时候喜欢什么,个人认为这些是细节方面的呈现,细节之外想说的则是视觉艺术以及互动性。

举个例子,由史克威尔发行的《奇异人生》系列一直注重互动性、故事情节、分岔点选择,但有些游戏只存在肢体上的互动,无论怎样选择都不会影响结局,比如《艾迪芬奇的记忆》。身为玩家的你需要有心理准备,可能前一秒自己还是只动物,下一刻就变成荡秋千的男孩,甚至是躺在浴缸里的宝宝。总而言之,不管变成什么,互动与视觉艺术都有密切联系,本作的高光时刻个人认为是Lewis切鱼那段剧情,左手控制人物移动,右手负责将鱼送进切割机,思续却要跟随他去梦中的路易斯王国,实属荒诞。

从罐头厂到大洋彼岸,Giant Sparrow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它重新塑造了Lewis。在超魔幻的制作手法下,我们遇到俊俏的女王、灿烂的彩虹、一步步登上金色的宫殿,直到梦境化为泡影才意识到原来都是虚无。Lewis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往深度探讨完全可以说是他的另一段人生旅途,虽然没能完成夙愿,也不算辜负此生,起码在梦境里自己是真正的白马王子。我们之所以沉浸其中,往往是因为有情感铺垫,且自身已经融入游戏世界,《艾迪芬奇的记忆》体积不大,流程较短,但对艺术感的把控相当完美。

除去以上几点,本作吸引我的还有一个看似不那么重要,却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设定——破碎字体。语言是传递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如何沟通才能吸引到诸多玩家至关重要,说起这个问题,你可能会联想到叙事能力,然而并不是只靠叙事手法就能撑起来。

想象一下,如果游戏本身是以文字剧情为主,却难以理解内容,或者解读过程繁琐,你还会全力投入其中吗?我想不久后疲倦感就会油然而生,渐渐失去对这款游戏的兴趣。还好,制作组没有借鉴前例,而是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在《艾迪芬奇的记忆》里,文本直接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显示,并留给玩家充足的时间去解读,只有亲自穿过字体屏障才会逐渐消散。

十三段故事承载了十三个人的命运,一本日记将精华囊括其中,看似混乱的人物关系实则脉络清晰。在游戏末尾,日记本空白部分已被填满,当回想起Finch家族的每一位成员时,脑海中就像幻灯片播放着不同的片段。是啊,如此紧密的逻辑性设计让玩家记住了三小时发生过的所有事,即便记忆渐渐褪去,只要这棵藤蔓不被清空,他们的魔幻人生就会被铭记永远。至此,我完全可以将《艾迪芬奇的记忆》定义成改写步行模拟器命运的先驱者,若非它的出现,我们不会那么早抹除内心固执的偏见。

结语

直到现在,Finch古宅的墓碑仍困惑着我,Edie为什么要在自家人没过世前建好墓地?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今后都得不到解释,正如游戏里阐述的种种诅咒现象无法给出定义。但死亡是安静祥和的,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成熟地对待生命、直面死亡,才能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故事最后,Edith的儿子手捧鲜花,读完最后一页日记本记载的内容,将花束献给自己的母亲,《艾迪芬奇的记忆》彻底完结。

此时放映的动画却令人把持不住情绪,画面里记录着每一个制作人小时候的照片,包括游戏人物生前使用过的玩具、生活用品等。个人总共通关过三次游戏,之前也执着于故事真相,但现在对死亡有了新的认知,不必再去苦苦纠结。整体来说,这款独立游戏几乎没什么瑕疵,我推荐喜欢寻找秘密的你去尝试,相信亲自体验更能感受到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