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证普法丨应届生警惕成为非法金融活动“新猎物”

苏州工业园区金融啄木鸟 | 2025-09-11 09:25

又到一年毕业季,当莘莘学子怀揣梦想踏入社会时,一群“猎手”早已布好陷阱。近期多地曝出毕业生因轻信“高薪工作”,最终沦为非法金融活动“帮凶”的案例。本文通过三个血淋淋的真实案例,教你识破这些披着“金领”外衣的骗局!

典型案例

案例一:金融高材生的沉沦之路(据中国裁判文书网(2023)京02刑终256号)

2023年初春,北京某高校金融专业应届生小林在求职网站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某财富管理公司高薪诚聘理财顾问,底薪1.5万元起,上不封顶”。经过简单面试后,小林顺利入职。入职培训期间,公司讲师不断强调:“我们拥有国资背景,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36%”。实际上,该公司既无金融业务资质,所谓的理财产品也纯属虚构。小林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同学群、亲友圈推广这些虚假产品。

在短短两个多月里,小林发展了30余名投资者,吸收资金280万元,个人获得提成22万元。案发后,法院认定小林的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15万元。

案例二:科技人才的歧途选择(据(2022)沪0115刑初102号判决书)

2022年夏天,上海某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小张收到一份令人心动的offer:“某区块链科技公司招聘系统开发工程师,月薪3万起步,另有股权激励”。入职后,小张的任务是开发一款虚拟数字货币交易平台。随着工作的深入,小张发现这个平台存在严重问题:交易数据可以人为修改,资金流向不受监管。更令他不安的是,公司要求他设计多级分销奖励机制,这明显带有传销特征。但面对高薪诱惑,小张选择了沉默。

半年后,该平台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作为技术负责人,小张被认定为主犯之一,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曾经的技术精英,如今只能在铁窗内追悔莫及。

案例三:职场新人的百万陷阱(源自深检刑诉〔2023〕89号)

2023年春天,某艺术院校毕业生小美应聘成为某文化传媒公司的“新媒体运营专员”。公司承诺:“工作轻松,主要维护微信群,月入十万不是梦”。但实际上,小美的工作内容是包装虚假投资项目并在社交平台推广。

公司给小美提供了详细的话术模板:“国家战略项目”“稳赚不赔”“错过再等十年”。在精心设计的话术诱导下,小美三个月就发展了200余名投资者,个人获利15万元。直到警方找上门,小美才意识到自己已触犯法律。最终,这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得不面对两年的牢狱生活。

案件警示要点

1.资质陷阱:三家公司均无合法金融业务资质,却都以“高薪”为诱饵招聘应届生。

2.话术套路:通过专业培训向员工灌输洗脑话术,包括虚构背景、夸大收益等。

3.作案手法:要求员工先从亲友圈下手,利用人际关系骗取信任。

4.法律后果:涉案毕业生不仅面临刑事处罚,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职业生涯毁于一旦。

内容来源于网络,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案件细节来自公开司法文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声明:

本栏目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以上内容来源苏州工业园区金融啄木鸟;本栏目发布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