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漫记∣《矩州风物--口传、手叙的贵州苗族文化(一)》

综合广播 | 2021-05-07 09:22

作者:涤之

 没有文字的贵州远古苗族,用高亢优美的古歌作口传文章,记录了千百年来的历史;没有文字的贵州远古苗族,将五彩斑斓的彩线写传统文章,手叙着如烟往事的尘迹。古歌、刺绣作为贵州苗族文化口传、手叙的特殊另类文章学,亦是今天贵州原始的、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地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从而具有了相当旅游开发的价值。

历史需史学家来记录储存,以期留住前朝往事的长河史迹。一如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汉书》。

文化要文学家来写作流传,期许前尘旧事的情愫得以流芳。一如屈原的《离骚》、曹植的《洛神》。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苗族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全世界现有苗族人口1000多万,其中,中国有800万。贵州有苗族人口500万之多,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故有此一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遍布在贵州的各专州县市。其中,又以黔东南最多,也最为集中。

苗族历史文化光辉灿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文化深远而厚重。但是,远古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史只能靠古歌来记录,一代一代,口口相传;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她们自己的文学只有用刺绣来写作,一辈一辈,手手相授。于是乎,苗族口传手叙的文章学说即成立。

严复说:“学主知,术主行”。而苗族则无意识地将其演化为:“歌主知,绣主行”。

我歌故我在

《苗族古歌》是我国流传下来的惟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苗族古歌是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苗族古歌》成为了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贵州省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三江和湖南靖县等地。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苗族的古歌、古词、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这些古歌、古词、神话如今一直还在民间流传唱诵。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创世神话叙事诗(也被称作原始性史诗,即古歌),是由 4组共13首神话叙事诗组成,总计8000多行。其中的第 1组关于开天辟地内容的古歌,包括《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造日月》等 4首,讲述了30多位带有神性的巨人和巨兽共同创造世间万物的故事;第 2组关于人类起源内容的古歌,包括《枫香树种》《犁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等 4首,讲述了苗族的始祖本是古老枫树的故事;第 3组关于洪水遗民内容的古歌,包括《洪水滔天》《兄妹结婚》 2首,讲述了洪水过后人类再造的故事;第 4组关于苗族历史性迁徙内容的古歌只有1首,即《跋山涉水歌》,讲述的是苗族先民在巨人神的帮助下度过迁徙途中道道难关的故事。

古歌保存着完整的苗族活态文化体系,表现了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与广大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歌传唱实际具有传承民族历史的功能。数千年来他们对自己历史的追述和记载都靠世代相传的苗族古歌,因此在苗族民间不乏苗族歌师。他们通过演唱苗族古歌传承着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一般他们手中都有一根木棒,俗称“歌棒”,上面刻着奇异的符号,这些符号记载了自己的民族从盘古开天地到辗转大迁徙苦难深重的历史。如此种种,只有他们自己才读得懂。

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因此,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口相传。古歌大多在民俗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节日中演唱。演唱者多为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可以几天几夜地连续表演。直到20世纪50年代,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才出版了苗文文本;有节选本,也有全本。值得敬佩的是,古歌中表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哲学思想。古歌中所表现的苗族的特质就是个性或个性化的人性,他们从自己的处境和环境中造就自己,突出自己;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个性,它实际上是一种民族精神。因为苗族是从他人中区别自己,而社会承认和崇尚个性荣誉。这是一种隐藏在个人和事件的偶然性背后的社会的严肃性,它是苗族文化精神本质的真正源头,它一旦产生,便不会湮灭。它因形式关系而永真,一方面它体现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形成了社会意识和价值;另一方面,个性化与自我中心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主流,不断地追求自我,创造自我,但又不断地失去自我。这就是产生苗族古歌的动力之源。

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苗歌在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阅世千古而日益发展。苗歌分格律体和自由体两种,每组歌都有个引子称为“起莎”。苗歌讲究韵律和声调协调,语言含蓄精炼,旋律优美动人。 

笔者少年时曾在黔东南苗族聚居的大山里生活过,故经常听(看)到他们唱歌的场面。例如叙述人类和万物起源过程的《开天辟地歌》:“我们看古时/ 哪个生最早/ 哪个算最老/ 他来把天开/ 他来把地造。……这是远古事/ 这是远古史/ 苗人辈辈传/ 传到了现在……”歌声高亢嘹亮、地动山摇,听得人激昂澎湃,思绪杳渺。

关于苗族迁徙,《迁徙歌》这样唱道:“为着何事来/ 为啥要搬家/ 居住山坡上/ 吃的是杂粮/ 吃的是野蒿。年成旱象重/ 敌兵来干扰/ 天干三年整/ 旱象三春秋/ 农子若虫死/ 僵尸满地铺。妇女做无收/男人白干活/ 编对竹箩筐/ 担着孩子走/ 挑着女儿逃。”歌曲曲调的抑扬顿挫,根据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让人不觉身临其境,顿生天惶惶,地惶惶,满目皆凄凉之感。历史上,苗族是一个迁徙频繁的民族。《迁徙歌》叙述了苗族先民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携老带幼,举族西迁的过程,亦是反映苗族迁徙生活的形象化历史。

“妈妈(泛指老人)的命短/ 妈妈寿期满/ 妈妈长眠啦/ 长眠不起来。……妈妈去东方/ 沿着老古道/ 沿着迁徙路/ 赶路去东方…… ”这首古歌名为《焚巾曲》,是黔东南流传的丧葬歌,叙述民族的来源、战争和迁徙的过程,死者从生到死以及死后怎样回“老家”的各种礼仪。唱的人哀伤切切、似泣似诉,听的人倍感地老天荒、思绪苍远。

情歌则情意绵绵,让人跟着心荡神摇。例如:花连树来树连根/ 钥匙连锁锁门/ 钥匙只连锁一把/ 阿哥只连妹一人。小伙子的心声大胆地唱了出来,姑娘爽快的表白更加动人:妹家门前一树桃/ 十人过路九人摇/ 别人过路摇不动/ 阿哥一到自会摇。又如:月亮弯弯两头尖/ 两颗星星挂两边/ 金钩挂在银钩上,郎心挂在妹心间。苗族情歌每首有几句至几十句,有叙述体、问答体(盘歌)等。这些抒情歌词狂放不羁,叙述巧妙自然,比喻贴切逗趣;比兴独到,句法倒装,“顶真”修辞、思维绝妙的“口头文章”,真真是让人望尘莫及,只能叹为观止。女唱:妹家门前一树槐/ 小郎死了大路埋/ 抬走妹家门前过/ 闻见花香又转来。 男唱:死去死去又转来/ 哥们回来变菜薹/ 变棵菜薹妹来采/ 采来抱在妹胸怀。苗族历来有恋爱自由和游方对歌的传统,男女青年即席对歌,所以情歌数量极多,内容非常丰富。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有了灵魂,该民族就有了根。1982年,国际上有关文化政策的《墨西哥声明》中指出:“一切文化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因为由于他的传统和表达形式,使每个民族能用最完美的方式表现它在世界上的存在,各国人民都应当保护和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财富。”对于历史文化尤为独特的民族地区的民俗民风,绝对是这个民族历史遗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黔东南地区所谓古歌古诗“四宝”(即:最富贵的歌《运金运银》,最美丽的歌《仰阿莎》,最长寿的歌《榜香由》,最伟大的歌《妹榜妹留》)之一的苗族爱情叙事诗《仰阿莎》,是苗族的爱情叙事诗。作品流传于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地区,有大约7000多行。仰阿莎是一位从水井中出生的清水姑娘,长得如同清水一般地甜美,心肠像清水一般地纯真美丽。但她误信了乌云编造的谎言,嫁给了太阳做妻子。太阳懒惰而且无情,婚后才三天就抛开仰阿莎去东海边做生意了。太阳一去就是六年,只有家里的长工月亮每天陪伴着仰阿莎。渐渐地,仰阿莎和月亮产生了爱情,他们逃到天边安下家。太阳到得知后,非常恼火,要调解纠纷的理老评判。结果,月亮把本来由他掌管的白天交给太阳做补偿,自己只管黑夜,双方才罢休。无情的太阳得意地说:"我宁愿要江山,不要仰阿莎;而月亮却得到了仰阿莎,得到了珍贵的爱情。

《仰阿莎》的爱情也是用歌唱叙述流传的,黔东南的苗族女孩都知道这个故事,据说会唱的人不多。笔者多年前在贵州省施秉县苗族集居地的一个晚上,有两个苗族姑娘来串门,笔者请她们唱歌,她们毫不矜持地唱开了。咿咿呀呀、长声短叹地一会儿齐唱,一会儿独唱,一会儿对唱;高昂、舒缓、低吟、轻哼……在场人无不神魂颠倒似醉若酣,不觉天已放旦。后来才知道,让我们心摇神荡一夜的就是这个《仰阿莎》。

《仰阿莎》之所以能经千年而长诵不绝,只因她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关于婚姻自由和幸福的理想,歌唱争取婚姻自由和幸福的斗争。仰阿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观、为获得美满婚姻而抛弃一切的价值观和为其勇敢奋斗的精神是古今苗族人民所认同、崇尚的理想境界。“八层人坐,十层人站”的苗族飞歌、酒歌、夜歌、情歌……唱得你跟着亢奋、幽思、遐想。你听不懂歌的词句,可你听得懂歌的情感、意境,甚至看得见它的状态,似乎你就在现场……几天几夜、十天半月,你方唱罢我登台,歌声绕梁千日绵延不绝……我必唱着,历史才有所附丽!这是他们的信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