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资源型企业的碳中和之路: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齐头并进

经济广播 | 2021-07-27 19:21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贵州生态资源丰富,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正盛,传统的资源型企业如何转型做科技型企业呢?记者近日走进贵州长通集团旗下子公司贵州长泰源纳米钙业科技有限公司,一起去看看他们怎么做。

提起资源型企业,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大型工厂内密集的生产线和流水线作业的员工,又或者是开山凿洞、机器轰鸣的工地现场,但在贵州长泰源纳米钙业的矿山上,记者看到半机械化的操作流程取代了全人工,矿石矿砂的用途也不再局限于建筑材料。

贵州长泰源纳米钙业科技有限公司矿山

“我们不仅仅是一个资源型企业,接下来我们从资源型企业还要从科技型企业转变。比如说前期我们已经拿我们的矿石去外面跟我们的合作伙伴做一些纳米材料、纳米碳酸钙的小试,已经成功了,接下来我们还要上一条纳米碳酸钙小试到中试的生产线。”贵州长通集团董事长助理兼贵州长泰源纳米钙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武彬告诉记者,这是企业正在转型的外在表现。

贵州长通集团董事长助理兼贵州长泰源纳米钙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杨武彬

路漫漫其修远兮,将一家资源型企业改造为科技型企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此外还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撑。杨武彬就是被引进推动企业转型的人才之一,他提到,秉承着“多用人、多创新、多交税”的企业宗旨,贵州长通集团引进人才分为硬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硬性引进是指通过社会招聘或校园招聘的方式引入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聘用后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柔性引进则是指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将其科研力量导入到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我们已经聘请贵大化工学院的博导教授作为我们的专家顾问,同时,他手下的所有的这些副教授和博士还有研究生虽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

人才引进后必不可少的是人才培养,为此,贵州长通集团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这套制度也用于贵州长泰源纳米钙业。杨武彬说道,新员工入职后根据其专业会有不同的前辈进行指导,用“传帮带”的模式使员工快速适应工作并做出成绩。此外,还有一项薪酬制度鼓励大家创新。“薪酬体系采取岗位工资加奖金包这种方式,那么奖金包跟个人的业绩挂钩,那么岗位工资实际上就跟个人的学历证书这些就挂起钩了,我们会把管理机制导入到人才培养当中去。”

集众人之合力,战略聚焦企业科技生产。在庞大的人才支撑下,贵州长泰源纳米钙业持续在科技创新上发力,紧跟当下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模式。一是在机械设备上完善产品自动化进程,实现减员以促进安全环保的目的,二是发展微纳米级的碳酸钙的生产工艺,不仅仅是实现窑炉尾气的脱硫脱硝,还能通过技术手段将排出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全力达到碳中和。

贵州长泰源纳米钙业钙产品参与净化乌江水系

杨武彬提到:“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的方式以后,整个产能提升15%,那么产品稳定性也会增加,同时产品的活性也会大幅度的提高,这个更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目前,贵州长泰源纳米钙业正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氧化钙、氢氧化钙、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纳米钙及碎石产品广泛用于冶金、建材、环保等行业,真正达到了扩大生产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标。“一方面就是通过成熟的工艺技术快速实现产业化,另外一方面也要跟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一些更前沿的研究。比如说我们可能会启动跟浙大的硫酸钙成乳材料,还有一些癌症靶向药物的一些载体材料等。”杨武彬介绍,在全国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贵州长泰源纳米钙业后期研发的微纳米级新产品将往医药级和食品级发展。

矿山

记者走出贵州长泰源纳米钙业,厂房旁的玉米正嫩,青峰林立、群众安居。贵州企业正借助贵州天然的资源优势,广纳人才、广扩技术,以绿色发展为基础底线,走出一条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习生:姜稚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