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都”变热土|六盘水以“赛事+旅游+产业”激活“清凉经济”

天眼新闻客户端 | 2025-07-08 09:50

翻阅六盘水的发展答卷,“凉”字是贯穿始终的命题,更是破题而立的关键答案。

自2005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已走过了20年;自2013年启动“六盘水马拉松”赛事,至今已跑到了第10年。

行走六盘水,19℃的夏天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平均海拔约2500米的乌蒙山脉托起一片片无垠的绿色海洋,“1+2+N”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内激荡着蓝色经济浪潮,时序更迭间,成长图景,徐徐铺展。

2024六盘水马拉松现场。尚宇杰 摄

“六马”领航,赛道绘就转型图景

凉都大道,一条42.195公里的马拉松赛道,丈量着运动员的极限,也丈量着六盘水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发展跨度。

时光追溯到2013年夏天。六盘水人民广场的一声枪响,划破了这座工业城市的沉寂。首届六盘水马拉松的脚步声,不仅叩响了“中国凉都”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声邀约,更点燃了一座城市转型的激情。

今年是六盘水马拉松十周年,这场以19℃夏天为底色的奔跑,与六盘水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坚持、蜕变与重生的转型篇章——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生态绿都”,从单一资源型城市到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马拉松赛道,成了这座城市最生动的转型注脚。

作为中国首个以气候资源命名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六马”以十年坚守,将六盘水的“凉爽”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

赛道化作“绿色经济走廊”,串联起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梅花山旅游景区等生态明珠,催生“避暑康养+红色研学”黄金线路;

城区构建“健康运动圈”;市中心城区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8.6个,市民跑步人口比例从2013年的2.7%激增至17.9%;

马拉松精神浸润“城市血脉”,矿工后代化身双语志愿者、“三线”子弟肩负急救跑者使命,凤凰山下的脚步、湿地公园里的汗水,无不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对活力与健康的全新追求。

拼搏进取、永不止步。六盘水以马拉松为支点,以奔跑的姿态,撬动“春采茶、夏避暑、秋康养、冬滑雪”的全季产业版图,实现体育、文旅、消费的深度融合,完成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精神涅槃。未来,六盘水将继续以奔跑定义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前行注入不竭动力。

水城区米箩镇倮么村游客畅游其中。黄庆松 摄

旅居赋能,凉都绽放生态魅力

清晨的水城区野玉海景区薄雾缭绕,广东游客徐先生正坐在民宿露台上品茶。“去年只住了一周,今年提前半个月来‘抢房’。”徐先生笑着指向远处的梯田,“这里凉快得像天然空调,还能体验彝族文化,我们打算住到夏天结束。”

在六盘水,像徐先生这样的“候鸟”游客正逐年增多,这座以19℃夏天闻名的城市,正将凉爽气候转化为旅居经济的核心动能。

在钟山区月照养生谷,成都老人李淑芬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学蜡染,下午参加民歌会,晚上跳篝火舞。”这种深度体验得益于六盘水设计的10余条主题线路,涵盖研学、美食、康养等多元需求,水城农民画、凉都有礼文创等特色产品,更让游客把凉都记忆带回家。2024年,全市旅游人均消费达1030元,“住下来、慢消费”的旅居模式逐渐成形。

从旅游到居住,从避暑转向体验,当六盘水蝉联“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榜首时,其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气候资源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通过系统运营转化为城市品牌。从民宿预订火爆到康养基地“一房难求”,从文化活动引流到产业链延伸,六盘水用实际行动证明: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从不对立。

“候鸟”栖息择凉都,旅居融合绘蓝图。六盘水市紧扣“资源、客源、服务”三大核心要素,以打造特色旅居城市为目标,全方位优化“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通过创新业态融合模式,推出“文旅+体育”“农旅+康养”“桥旅+研学”等特色产品体系,精心绘制贵州避暑旅游的靓丽名片。2024年六盘水接待避暑旅居游客达2.6万人次,恒康颐养公馆等康养机构全年客房入住率超90%,需提前1个月预订。

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尚宇杰 摄

“氢”风劲吹,产业开启绿色新程

今年5月,六盘水迎来一阵“氢”凉之风——

六盘水氢能示范应用暨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二期点火烘炉仪式现场,氢焰从燃烧器喷薄而出的刹那,标志着六盘水在构建氢能全产业链上迈出关键一步。

“挖了几十年煤,没想到黑金子里还能榨出最干净的能源。”看着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缓缓启动,尾气管只排出清透的水蒸气,当地老矿工王师傅一边感慨一边用手机定格下这幕场景。

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六盘水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清晰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正加速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锚定氢能产业赛道,积极融入成渝“氢走廊”,走出具有六盘水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以氢能源为支点撬动绿色经济的新篇章。

为何选择氢能产业?

六盘水以“生态账”和“经济账”的双赢给出答案。以氢能重卡为例,百公里燃料成本220元,低于燃油车的300元;7年综合成本327.8万元,较燃油车节省近40万元;叠加碳交易收益(每吨碳价98元),一辆氢能重卡每年可增收1.2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六盘水投运的100辆氢能重卡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超3000吨,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比翼齐飞。

面对能源革命的时代浪潮,六盘水的智慧,在于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焦炉煤气制氢成本优势,构建起“制-储-运-用”的完整链条,从氢能机车到氢能公交,从工业应用到民生领域,多元场景示范应用让“绿色动能”触手可及。

如今,“氢”风拂过凉都大地,带来的不仅是尾气管里的一泓清水,更是资源型城市破茧成蝶的发展密码——在这里,“含绿量”与“含金量”同频共振,“高颜值”与“高产值”相得益彰,一幅以氢能为笔的绿色经济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当马拉松的活力、避暑的清凉与工业的动能在此交汇,六盘水正以“三重叠加”效应打破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惯性。从地理坐标到文化IP,从煤都标签到产业高地,这座“中国凉都”以“清凉经济”为支点,撬动了体育引流、工业升级、文旅破圈的协同发展新格局(记者 刘定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