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90.0关注 | 铜仁德江:一场生态环境治理誓师大会引来绿色蝶变
作者:张著昶 罗旭 任恩多
武陵山脉腹地乌江畔,铜仁市德江县共和镇,喀斯特地貌,群山间曾林木繁茂,乡亲们世世代代在悬崖绝壁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花钱靠卖树木,煮饭烧柴火。年复一年,树木伐光,山头变秃。每逢大暴雨,山洪暴发,卷泻泥土。植被越来越稀薄,庄稼收成越来越少,乡亲生活陷入困境。怎么办?

一江清水向东流。
生态环境恶化尝苦头
深秋时节,秋风骤凉。德江县共和镇街上社区,古稀之年的文明喜老人坐在木椅上,思绪翻滚,10年,共和镇的山山树树仍历历在目。
“花钱靠卖木材,煮饭要烧木材,年复一年,树木砍完,怎么办?总不能吃生米啊!”老人说,那时每户人家每天都要安排一个壮劳力上山砍柴,近处砍没了,就去远处砍,树木砍完了,就刨树根、铲草皮…….
过度地砍伐林木,掠夺式经营土地,终究引发大自然之怒。
每逢大暴雨,山洪水刮着泥土沿山而下,以奔腾之势涌向共和集镇牛渡滩溪流。
“有一回,有户村民娃娃在上学途中,突遇大暴雨,不幸被洪水冲走,太凄惨了!”老人连连摇头叹息。

2005年共和乡群众在石旮旯种下松树苗。
受乌江切割太深,共和镇境内沟壑纵横,鲜有宽阔的土地。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农民在悬崖峭壁间零星土地里刨“食”生存,栽烤烟、种玉米、播撒大豆之类的作物。风调雨顺之年,还能有些收入,补补家用。
平整的土地,在共和镇是“稀罕物”。中坝、塘坝、当坝、曾家坝,土地平整、肥沃,总面积约1000亩,是全镇粮食主产地,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四坝”。“四坝”有共同的优点:两面或三面环山,地处群山低洼处,水源相对保障;但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优点也是缺点:每遇暴雨来袭,轻者发生洪涝灾害;重者稻田毁损,庄稼“全军覆没”,粮食颗粒无收。
“种水稻,雨水少了不得收,雨水多了也不得收,全靠碰运气。”曾任镇民政办主任的张月军对此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年,每逢赶场天,民政办总是忙得不可开交,乡亲们一批接着一批前来领取救济粮。”
洪涝与干旱,贫穷与落后,成为乡亲们年年岁岁都无法挥去的阴霾。
2005年5月4日,德江县12个乡镇遭遇百年不遇的冰雹袭击,共和镇受灾尤为严重。紧接着,又经历持续高温伏旱,全镇22个村2.3万亩农作物受灾;1.4万余人生活用水难,8500多头猪、牛等大牲畜养殖用水难。全镇干部投入抗旱救灾。
是年7月26日,时任铜仁地委书记杨玉学率队赴共和调研指导抗旱救灾工作。中坝、塘坝、当坝、曾家坝线路,尽管干部群众奋力挑水抗旱,但收效不大,仍有部分稻田干涸开裂。公路旁乱石间冒出的一株株干枯的玉米苗,点火即燃。
“生态环境这么脆弱,乡亲们还在这样的地方种庄稼,收入咋会有保障?”调研组指出,共和镇石漠化严重,属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地带,要求当地党委、政府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保护好生态环境;引导群众趋利避害,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种植,逐步修复生态。
一场生态环境治理誓师大会 开启17载攻坚治理修复生态环境路

2005年共和乡生态环境誓师大会现场。
人病了,要治。山病了,也得治。
德江县林业、水利等部门与共和镇党委、政府迅速成立生态环境治理指挥部、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等,治理修复生态环境。
2005年岁末,寒风呼啸。
1000余名干部群众齐聚共和镇政府背后满目疮痍的大山脚下,召开“生态环境治理誓师大会”。共和治山之战由此打响。
短短几天时间,乡亲们在坡度大、不适宜耕种庄稼的荒山荒坡栽下65万株松树苗。
虽然有了一笔“补贴”收入,但是却少了庄稼收入,部分村民觉得“不划算”。
彼时,增收致富和修复治理生态环境,在部分村民眼里就是一对“矛盾体”;部分干部也认为是一道难解的多元方程式。但时间,会给出最响亮的回复。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对铜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结合乌江流域实际,规划打造乌江生态经济走廊。德江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深入谋划“2+N”产业,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在荒山荒坡上种树。
2005年至今,共和镇党政一把手换了五六任,但一届接着一届坚持引导乡亲们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新路,奋力绘就“群山披绿妆,美景富百姓”的武陵乡村新图景。
抢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省、市、县政策叠加机遇,因地制宜发展肉牛、花椒两大主导产业以及果蔬等特色产业。
全面推进“治山、治水、治路、治电”为主的“四治工程”,完善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带,发展山地特色新型农业。
——低海拔区域,规划建设共和社区至曾家坝村蔬菜产业带;
——中海拔区域,规划建设共和社区至银丝村、共和社区至塘坝村花椒产业带;
——高海拔区域,规划建设共和社区至姜家渡村、共和社区至上坪村精品水果产业带;
——乌江河岸,在白果坨社区及胜利、姜家渡等村发展翠竹,培育实效与景观并举的乌江沿岸风景线。
组建100余名的护林员、护河员队伍,对全镇22个行政村实施“网格化”管理,实施“河长制”“林长制”等硬核措施办法,守护好全镇2万余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地。
从山地到河滩,“林木绿+庄稼绿”同频共振,护送一江清水向东流。

村民正在采摘花椒。
山川变绿地生金
从德江县城驱车往共和,驶出打磨丫隧道,豁然开朗,入目皆景。
沿着塘坝村产业路盘山而上,山脚到山顶沿线的石旮旯间,一株株花椒树刚采摘结束,村民们正在小心翼翼培土管护。

生态植被正在恢复的共和镇。
蓝天白云下,山顶的村庄格外美。“在家门口挣钱,总感觉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精神矍铄的六十多岁杨正香老人说,她每天最早到基地、最迟离开基地。
2016年开始,本村青年覃智洪抓住政策机遇,与人合伙贷款260万元,组建尚城花椒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142户村民的土地及荒山荒坡,发展花椒700余亩。
“花椒长势一年比一年好,再大的雨水都冲不走。”覃智洪说,2022年采摘期,青龙、长堡、潮砥等县内乡镇(街道)甚至周边的思南乡亲们,每天有100多人赶来务工,一个月发放劳务工资38万多元。
“上坡脚杆软,下坡脚杆闪。”站在上坪村大山顶上,乌江尽收眼底。高山上的土家人勤劳没话说,但常年种植烤烟作物,土地缺乏轮作,烟叶质量、产量逐渐下降,收成一年比一年少。
现在,“山脚栽种阳光葡萄,山顶发展空心李,半山养殖生态肉牛”的立体发展模式,多元创收,乡亲们获得感、幸福感一路走高。
春季,一波接着一波的游客来此观赏李花;夏季,大家又纷纷前来体验采摘空心李、阳光葡萄等。经年沉寂的大山,变得格外热闹起来。

村民正在采摘李子。
“目前全镇有空心李、黄桃、葡萄、梨子、红心柚、脐橙等18种精品水果,花期不同,先后上市,昔日石旮旯焕然‘月月有花,季季有果’新景象。”镇党委书记杨波对共和镇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每年春雨过后,集镇大街两边,销售林下菌的村民排成长队,遵义、贵阳等地老板纷纷前来收购。”镇人大主席张月其保守估计,共和镇林下菌每年产值超过两千万元。
生态畜牧业、林下生态鸡、林下中药材……如今的共和镇,享生态利,发生态财,乡亲们尝到甜头。
乌江河畔,翠竹迎风,迥景异色,清新沁心。一阵阵“叭……叭……”的游船汽笛声不时传出,一批批游客络绎前来探寻乌江秘境。
集“雄、奇、险、秀、幽、人文”于一体,“山、水、林”有机统一的共和段乌江秘境,于2018年升格为德江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德江人民的“后花园”。
如今,共和镇的乡村旅游、土特产品、餐饮住宿等消费市场日渐活跃,生态愿景的经济禀赋变现进入乡亲腰包。

村民正在山上采摘运输花椒。
17载治山不旋踵,馈于后来人。2021年,共和镇森林覆盖率上升至63.6%,较2005年翻了一倍多。如今,1.2万亩花椒进入丰产期,2000余亩经果林年产值逐年增长,生态畜牧年产值破亿元大关,上万农民家底越来越殷实,开启乡村振兴加速度。
17载护绿起春风,扬帆谋振兴。如今的共和镇,山水在变,变得更美;乡村在变,变得更富;乡亲在变,变得更有志气、更富智慧。
百姓富,生态美。当下的共和镇,正成为乌江生态经济走廊上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