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黔”字所系的地望沿革
一处己能让,凡名誉、地位、利益,与人相涉,退避不争。二处人无忌,于他人多思优长,隐其短失,口颂笔赞。三处事不苟,凭劳动以换生活,任事负责,治学严谨。
——王燕玉
贵州省现在简称“黔”,又有“黔中”“黔南”的代称,这是有其历史源流的。但具体内容、演变过程怎么样,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种系统准确的材料,多以致流行一些不妥当的说法。如从字义上说,黔为黑的意思。贵州之所以称黔,由于奉祀黑神。而黑神指哪个?有说唐代南霁云的,有说宋代康继美的,有说明代刘綎的,都不可信。又如从风景上介绍黔灵山,引用唐代孟郊的诗“天下山半黔中青,天下泉半黔中鸣”,哪知孟郊根本不晓得黔灵山。他描写的黔中山水,是在今四川彭水县境。本文就所能搜录到的文献记载,整理说明。“黔”字在历史上所关系的地望,对贵州沿革,以至研究编写贵州历史,或可能起一点有益作用。时限始于战国楚国,终于民国初年。
战国至秦
“黔中”名称,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孝公元年(周显王八年,楚宣王九年,即公元前三六一年):“河山以东强国六,……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这是追叙战国初期形势,可见楚国早有了黔中地,黔中应上溯到春秋时期。
战国后期,秦国和楚国曾反复争夺黔中。关于此,核对各种有关记载,事实有些出入。为了避免烦琐,这里不加引驳,只综取其合理明确的为下列六条:公元前三一一年(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二十七年,楚怀王十八年),秦请以武关外地易楚黔中地,因张仪入楚不果。公元前二九九年(周赧王十六年,秦昭襄王八年,楚怀王三十年),秦质楚怀王,要楚割巫、黔中地,怀王不许。公元前二八〇年(周赧王三十五年,秦昭襄王二十七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司马错以陇、蜀军攻楚,拔黔中地,楚割上庸、汉北地与秦,黔中地旋归楚。公元前二七八年(周赧王三十八年,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武安君白起攻楚拔郢后,定巫、黔中地,秦蜀守张若亦攻取楚江南地,秦始置黔中郡。次年,楚顷襄王收淮、泗兵得十馀万,复西取秦所拔江南十五邑,黔中地复归楚。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一统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重置黔中郡。
按:楚黔中地的范围,用后来邻地比量,相当广漠,约为今湘西、黔东,北侈川、鄂这一区域。秦昭襄王时初置的黔中郡,范围大体即楚黔中地,其西南、东南尚无别郡可相校审。至秦始皇统一中国重置黔中郡后,在其西南置有象郡,在其东南置有桂林郡,其东原有长沙郡,其北原有南郡,其西原有巴郡。因而,这个黔中郡的范围便可测定今地划出:北包湖北的来凤、公安,东尽湖南的安乡、常德、溆浦,东南到湖南的黔阳、芷江,西南到贵州的铜仁、江口,西到乌江东岸的贵州印江、四川彭水,郡治在湖南沅陵西部。看来较在前的黔中郡即楚黔中地缩减,主要是从西南、东南上缩的。
汉至陈
公元前二〇二年(汉高帝五年),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新莽时改名建平。东汉复称武陵,隶荆州。
按:汉武陵郡比秦黔中郡约大四分之一,其东南扩达今广西桂林。而自两汉,经蜀汉、孙吴、曹魏、两晋、刘宋、萧齐、萧梁,至陈,凡九代七百六十年间,这一地区郡、县的变革,都关系予武陵,无黔中名称。因此,不属本文主题,只须提说一下,其内容则从略。此外,涉及黔字的地名还有三处应说明:一是汉代益州所属犍为郡符县(今四川合江)有黚(与“黔”通用)水,在今大方东北境,是一条小水道,和“黔”的行政区划不相关联。一是汉代青州所属琅琊郡置有黔陬县(今山东胶县境),至隋废除,无关今贵州地望。一是武陵郡至三国时一度归吴,属县有增减,增置有黚阳县(在今湖南龙山境),至萧梁省去,也不在今贵州疆域之内。
北周至隋
公元五六一年(周武帝保定元年,陈文帝天嘉二年),周使司会上士杜杲聘陈,言愿送回留于长安之陈安成王陈顼,陈即遣使报聘,并赂以黔中地及鲁山郡。公元五六四年(周保定四年,陈天嘉五年),涪陵蛮帅田思(一作恩)鹤附周,周以其地置奉州,不带郡领县。公元五七四年(周武帝建德三年,陈宣帝大建六年),改奉州曰黔州。公元五八五年(隋文帝开皇五年,陈后主至德三年),隋置涪川县,以属黔州。公元五八九年(隋开皇九年),隋平陈一统。公元五九三年(隋开皇十三年),置彭水县,以为黔州治。公元六〇六年(隋炀帝大业二年),改黔州曰黔安郡,治领如故。史书习惯合称黔州黔安郡。次年,黔安首领田罗驹叛乱,武侯骠骑大将军郭荣讨平之。又次年,黔安首领向思多反,行军总管周法尚率将军李景、裴仁基讨平。
按:上列第一条记载陈赂周以黔中地,出于《通鉴》,名称不对。汉初改武陵郡后,一直已不存在黔中名称。三国蜀汉时分巴郡置涪陵郡,把武陵郡西北划出少部分地合入,至陈未变。陈赂周的地方(除鲁山郡不在考虑范围),只能是涪陵郡北部一小片(今重庆彭水)。当时周只挂名遥领,后来当地土著首领田恩鹤附周,周遥置奉州改黔州,也无黔中之名。前后都非黔中,为甚么那一年独叫黔中?不能别的解释,只能是《通鉴》作者用词疏误。其他各条则无问题。隋代黔州黔安郡境,较周黔州约大两倍,用它北界巴东郡,西界明阳郡,东南界充州来衡量,可划出今地的所在,即上半在今重庆彭水,下半在今贵州沿河、德江。其治所彭水县,在今彭水北部。
唐
公元六一八年(唐高祖武德元年),改黔安郡为黔州。领彭水、都上、石城三县。次年,又分置盈隆、洪杜、相永、万资四县。改石城县曰黔江县。公元六二七年(唐太宗贞观元年),划全国为十五道,黔、夷、思等州隶江南道。公元六三〇年(贞观四年),于黔州设都督府,总领施、业、辰、智、牂、充、务、应、庄九州。拨相永、万资二县置费州。拨都上县置夷州。公元六三六年(贞观十年),以黔州督思、辰、施、牢、夷、巫、应、播、充、庄、牂、琰、池、矩十五州。拨夷州之高富县属黔州。次年,以高富县还属夷州。废义州,以其原领之信宁县(武德二年以信安县改)属黔州。公元六四六年(贞观二十年)分盈隆县置都濡县。公元六六九年(唐高宗总章二年),定黔中、岭南、闽中三道之州、县官不出吏部委,都督选择土人补授。公元六七六年(唐高宗仪凤元年),置南选使,每四年与御史同往注拟简补交、广、黔等州官吏。公元六九八年(武后圣历元年),罢黔州都督府,于庄州设都督府。公元七〇八年(唐中宗景龙二年),罢庄州都督府,于播州设都督府。公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先天元年),改盈隆县为盈川县。次年,罢播州都督府,复黔州都督府。公元七三三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改划全国十五道,以江南西道置黔中道,设黔中采访使,治黔州,统黔、思、辰、锦、朗、溪、巫、施、费、珍、播、夷、业、南、溱十五州。公元七三八年(开元二十六年),于黔州设五溪诸州经略使。公元七四二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改黔州曰黔中郡,督施、夷、播、思、费、珍、溱、商九州,州皆改曰郡。又领充、庄、牂、琰等五十羁縻州,皆寄治山谷。改盈川县曰洋水县。公元七五五年(天宝十四年),五溪经略使增领守捉使。公元七五六年(唐肃宗至德元年),一度升五溪经略使为黔中节度使,领黔中诸郡。特因五溪经略使赵国珍率兵随虢王巨备南阳一带,依边将兼领节镇故事而升设。公元七五八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停采访使,改黜陟使为观察使。复改黔中郡曰黔州,仍设都督府,所督各郡皆复改曰州。公元七六一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令岭南五管、黔中都督府即任土人为官。乃申总章二年之制。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设辰、溪、巫、锦、业五州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治辰州。公元七七三年(大历八年),罢辰、溪、锦、叙(巫所改)、奖(业所改)五州经略使(按名称相异,不知何故),复隶黔中。公元七七七年(大历十二年),设黔中经略招讨观察使,领黔、施、夷、辰、费、叙、播、南、秦(按“溱”之误)、珍、锦十一州,治黔州。公元七八五年(唐德宗贞元元年),黔中观察使迁治辰州,增领奖、溪二州。次年七月,黔中观察使理所复在黔州。公元八〇八(唐宪宗元和三年),黔州观察使增领涪州。公元八九〇年(唐昭宗大顺元年),赐黔州观察使号武泰军节度。公元八九六年(唐昭宗乾宁三年)四月,黔南观察使王肇(一作王建肇)以其地降于蜀王建。公元九〇三年(唐昭宗天复三年),武泰军留后移治涪州。此后,唐亡进入五代,此方行政官号混乱,各书写记,因亦歧出,约有黔中节度观察等使,黔中观察处置等使,黔中节度使,黔南节度,黔州留后,黔南节度使,武泰留后,武泰节度使,武泰节度,黔南观察,武泰节度观理察留后等等,皆难征信,应以武泰军节度、武泰军留后二名为准。但对考核地望无有影响,不过知有此等异名免生错觉而已。
按:唐代“黔”字所系地区置划,相当繁复,基本记载即上列二十八条。其中,除长官称号较杂可以不究外,地区置划主要有四,现加解说。
(一)黔中道,是唐代大行政区全国十五道之一,公元七三三年(开元二十一年)以前的江南道分出设置命名。其统辖范围用今地拟出,包括湖北西南部,四川东南部,湖南西部,贵州大部。治所在黔州治所。
(二)黔州都督府,是唐代行政代管机构之一,约略等于黔中道(先是江南道)的派出机关。公元六三〇年(贞观四年)设予黔州,监督黔州等正式的经制州,兼领充州等寄治的羁縻州。这种都督府,全国有的地区设,有的地区不设,并非一级行政组织。
(三)黔州或黔中郡,是唐代黔中道(先是江南道)下地方中级政区之一。州、郡不过异称,并无实质差别。公元六一八年(武德元年)沿袭隋代的黔州黔安郡定名黔州,地域继有调整。公元七四二年(天宝元年)改名黔中郡。公元七五八年(乾元元年)复名黔州。史书习惯合称黔州黔中郡,其范围较隋代黔州黔安郡约大一倍,今地相当于:北边尽重庆的彭水、黔江极北,西边上起重庆涪陵东部,下迄贵州道真东部,南边达贵州的务川最南境,东边包贵州的沿河、重庆的酉阳,上接黔江。和秦代的黔中郡相比,既太小,又不一,只占有秦黔中郡的西北一角,而又向西扩展一片,没有今湖南地。而秦黔中郡大半在今湖南,这是必须辨别的。
(四)黔江县,是唐代黔州黔中郡所领六县之一。公元六一九年(武德二年)以隋代的石城县改名,地即今重庆的黔江。其他五县为:州、郡治所彭水县,即今四川的彭水而包有贵州沿河北部;洪杜县,今重庆的酉阳;信宁县,在今重庆乌江东岸;洋水县,在今贵州的后坪西南部;都濡县,今贵州的务川及其以北地。综上内容来看,唐黔中道直辖有今贵州北部,比秦黔中郡仅占今贵州东北一角,代表性强得多。尤其是黔州都督府,监督的经制州包括今贵州北都及东部,兼领的羁縻州五十,更遍及今贵州中部、南部、西部,完全可代表今贵州一省。所以,贵州的简称黔,代称黔中,应以唐代为最有力的历史依据。上溯秦、楚,只当看作名称的起源。至于中间北周的黔州,隋的黔州黔安郡,时短而地狭,可勿庸论。
宋
宋因五代王蜀孟蜀武泰军之旧,治涪川县为行府,而习称黔州黔中郡武泰军节度。公元九七八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火烧公署。公元九八〇年(太平兴国五年),归黔州治理所,仍辖黔内思、南、费、溱、夷、播六州,只从黔州差衙前职员权知,领县六如故,管番州五十三,隶夔州路。公元九八四年(宋太宗雍熙元年),黔南(按:此非行政区名,乃“黔州以南”简称,为后置黔南路张本)言溪峒夷、僚疾病,击铜鼓沙锣以祀鬼,诏释其铜禁。公元一〇四八年(宋仁宗庆历八年),以黔州羁縻南、溱二州隶渝州。公元一〇五七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平州黔南道王(按:此乃夷帅自拟称号)石自品、西南蕃鹣州来贡。公元一〇六三年(嘉祐八年),废洪杜、洋水,都儒(“濡”异文)、信孚(“宁”伪字)四县入彭水。公元一〇七四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置沅州,于其下置黔江城。公元一〇八〇年(宋神宗元丰三年),并镇江寨入黔江城,置黔阳县(按即今湖南之洪江,不涉今贵州地)。公元一〇八七年(宋哲宗元祐二年),诏、黔、戎、泸等州保甲监司免岁阅。公元一一〇七年(宋徽宗大观元年),在元丰二十二路之外,割广南西路之融、柳、宜及平、允、从、庭、孚、观九州别置黔南路,治宜州(今广西明伦,西北接贵州荔波)。次年,进张庄兼黔南经略安抚使(按:张庄原官广西转运副使)。又次年,并黔南入广西,以广西黔南路为名。公元一一一〇年(大观四年),广西黔南路复名广南西路。公元一二二年(宋徽宗宣和四年),废思州,地仍属黔州。公元一二二八年(宋理宗绍定元年),改升黔州黔中郡武泰军为绍庆府,仍治彭水县,领黔江县,管番州即羁縻州四十九(原五十三,南渡后五十六,按名计实只四十九)。
按:宋代“黔”字所系地域区划有二。一为黔州黔中郡武泰军节度后改升为绍庆府,其直辖及兼领兼管范围,虽然多少有些改变盈缩,而大体仍沿唐代的黔州黔中郡武泰军节度(先是黔州都督府)。一为存在仅一年多点时间的黔南路,其辖境大部分在今广西,即今忻城、宜山、柳州、环江、融水、三江诸地,在今贵州只有从江、榕江连接处一片。但为今贵州省另一代称“黔南”所本,应当留意。又,今乌江下游自沿河县东进入重庆经彭水县西折而经涪陵县东进入长江一段,汉代称涪陵水,六朝称别江,唐代称涪陵江,也称内江,至宋代省称涪江,也称巴江,因出于黔州黔中郡,又叫做黔江,今沿用黔江名。元、明两代,今贵州省没有以“黔”命名之地。
清
公元一六六四年(清圣祖康熙三年),平水西安坤叛,以水西地置黔西府,隶贵州布政司。公元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降黔西府为黔西州,属大定府。公元一六八七年(康熙二十六年),调整府治,以黔西州属威宁府。公元一七三〇年(清世宗雍正八年),府治又调,黔西州复属大定府。
按:清代黔西府、黔西州的直辖地,都是今贵州省黔西县。又,今广西红水河至武宣县西北与柳江(上游为融江)合后称黔江,也称右江,两名都见于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其所以称黔江,大概由于会合的两条水上游都来自黔(贵州)境的缘故。这条黔江,应和今贵州东北流入重庆的黔江区别,避免混淆。
民国
公元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定贵州省行政首脑曰民政长,下设黔中、黔西(通称贵西)、黔东(通称镇远,亦称贵东)三道观察使。黔中道治贵阳,辖贵阳、定番(今惠水),长寨、广顺(以上二县今长顺),罗斛(今罗甸),平舟、大塘(以上二县今平塘),独山,荔波,三合、都江(以上二县今三都),八寨、丹江(以上二县今丹寨),都匀,麻哈(今麻江),炉山(今凯里),龙里,贵定,平越(今福泉),修文,息烽,紫江(今开阳),瓮安,余庆,遵义,湄潭,绥阳,桐梓,仁怀,习水,正安三十一县。黔西道治毕节,辖毕节,大定(今大方),黔西,赤水,威宁,水城,织金,清镇,平坝,安顺,普定,郎岱(今六枝),镇宁,紫云,关岭,安南《今晴隆),普安,盘县,兴仁,兴义,南笼(今安龙),贞丰,册亨二十三县。黔东道治镇远,辖镇远,施秉,黄平,邛水(今三穗),台拱(今台江),剑河,天柱,锦屏,黎平,榕江,下江、永从(以上二县今从江),青溪、思县(以上二县今岑巩),玉屏,省溪(今万山),石阡,江口,铜仁,思南,凤泉(今凤冈),印江,德江,务川,后坪(后分划入务川、沿河二县),沿河,松桃二十七县。次年,改观察使曰道尹。改黔西州置黔西县。公元一九二〇年(民国九年),废道。
按:清代的府、厅、州,同知、州同所在,民国一律改县,绝大多数都在三年行,而二年设道所辖,各书都只记县名,是由于追叙便于写、便于看,避免烦琐的缘故,不是时间上有错误,上列黔西县即其一例,因特说明。
【结语】
以上综录解说了历史上“黔”字所关系的地望。其中有些不在今贵州省境内,分属别省;有些是因行政区划而生出的官号,本身不能说明地域;这两种名称可以除外不计。计直接系于今贵州省地域的名称总共有十六个:战国楚国的黔中地,战国秦国及秦代的黔中郡,汉代的黚水,北周的黔州,隋代的黔州黔安郡,唐代的黔州黔中郡、黔州都督府、黔中道,宋代的黔南路、黔江,清代的黔西府,黔西州,民国的黔中道、黔西道、黔东道、黔西县。这些,就是今贵州省简称黔、代称黔中或黔南的来源根据。
王燕玉(1923-2000年),贵州遵义县人。1949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先后在遵义豫章中学、遵义第四中学、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任教。1973年调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历史文选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81年评为副教授,1988评为教授。王燕玉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贵州古、近代史,贵州方志及中国文学史,中国古籍文献等领域,出版了《贵州史专题考》《中国文献综说》等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专题文章。参与编撰《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