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辍学少年到工程机械后市场领航者:张彬的逆袭之路

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 | 2025-09-17 15:14

在大众认知里,“小学五年级辍学”似乎意味着人生被划定了“低起点”的边界,但有此经历的贵州张彬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彬,却用20年时间打破了这一偏见。他从汽车修理的学徒做起,到如今创建了一家以工程机械服务为核心,集二手工程机械设备交易、配件经营、维修养护、租赁运营、技术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立足贵阳,辐射全省,秉承“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大数据为核心”和致力为贵州工程机械后市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的经营理念,打造国内领先的工程机械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基地,为建筑、基建、矿业等领域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历经数年深耕,公司已形成“工程机械服务平台+工程施工+文化传媒”的多元化产业,每年销售产值近亿元。他雄心勃勃带领企业搭建千亿级后市场平台,计划冲击“中国工程机械后市场第一股”。近日,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孙嘉镭专访张彬,聚焦这位“草根创业者”的逆袭故事,看他如何用实践经验填补学历短板,用坚持与学习书写人生的翻盘剧本。

 

【第一幕:起点——辍学少年的“生存课”】

记者:很多人知道你现在的成就,却很少有人了解你只上了五年小学就辍学了。当年是什么原因让你不得不早早离开校园?辍学后第一次进入工厂,是什么样的场景?

张彬:我出生在息烽县最偏远的农村,家里穷得响叮当。小学5年级,看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实在供不起我读书,就决定放弃学业回家务农。在家干了一年,觉得这不是一条好的出路,就托了好多人,最后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帮助下进了一个汽车修理厂。

2002年,14岁的我进厂当学徒,那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刚进厂时,我的个头比较小,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在满是油污的厂房里干又脏又苦又累的活。工厂不提供住宿,身无分文的我只能睡到桥洞里。没有钱买菜,我将从家里带来的米在几块砖头垒起的神仙灶上煮熟,吃了一个月的净白饭。一年干到头也基本上拿不到什么工资,连6元钱一双的解放鞋都买不起。因为文化低,我连简单图纸上的字都认不全。怎么学?没办法,为了吃饭只能硬扛,每天师傅修机器时我就蹲在旁边看,把零件位置、拆装步骤记在心里,晚上回去用本子画下来,不认识的字就问工友。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笨办法”,其实是我最早的“实践课”。

记者:那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你走进了工程机械维修领域,公司又是怎么发展壮大的?

张彬:可能是上天注定的吧。2004年,我还在汽修厂当修理工,有一位汽车驾驶员觉得我修理技术不错,又任劳任怨不讲条件,就介绍我到他朋友开的工程机械修理厂去工作。后来,一位手上有工程机械的老板看到我比较踏实,就请我帮他开车和维护。就这样,我对工程机械就逐渐熟悉了起来。那时,建筑业蓬勃兴起,整个中国都是一个大工地,工程机械维修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我也瞄准市场的需求开始创业,抓到了时代的红利乘势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17年,我又将业务拓展到设备租赁和买卖上,公司规模日渐壮大。现在回过头来看,并不是我和我的同行有多大的本事,而是贵州大开发建设的时代浪潮把这个行业推向了繁荣的顶点。

【第二幕:扎根——20年一线的“逆袭资本”】

记者:你做了10年维修、10年二手设备买卖租赁,这20年在工程机械一线摸爬滚打的经历,有没有让你觉得“低学历”限制了你事业发展高度?

张彬:我对高学历从来不羡慕。不能因为学历高,踏入社会后就可以不需要再努力。我们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就是因为文凭限制了他的想法。为什么呢?稍微差一点的工作他会认为自己是个大学生就不愿意去干,稍微层次高一点的工作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又进不去。以前我帮老板跑业务,客户总因为我“没文化”不信任我,觉得我不懂专业评估。后来我自己单干,有个客户要卖一台用了5年的挖掘机,我围着机器琢磨了1个小时,检查发动机、查液压系统磨损,报出的评估价和客户找的“专业机构”只差500块。客户惊讶地问我“你怎么这么精准?”我说“这个知识在书本上很难学到。能够准确的报价,是因为我修过几百台同款机械,每一处磨损我都知道折价多少。”那天我特别骄傲,因为我知道,我的“经验”就是别人拿不走的“学历”。

像我在创建这个新公司的时候,我就把我前面成功的经验全部放下重新起盘,抱着空杯心态来面对高速发展的电商、互联网对我们的挑战。我觉得,如果不进行自我革命,迟早是要被时代淘汰的。你看我的办公室一壁柜子都是书,我家厕所的架子上也摆着书,我每天睡前泡脚的时候都会再认真地看上几页。所以,现在我和90后、00后谈网络、谈营销、谈短视频都没有任何障碍。很多同行朋友都惊讶我作为一个所谓的老板还要亲自出镜做短视频,其实,我每天晚上都还要做几个小时的直播,这也让公司的销售业绩翻了十倍。

记者:从“修机械”到“做交易”,你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维修技能,还需要懂市场、懂沟通,这些能力你是怎么“补齐”的?

张彬:我不懂销售,就去看销售类的书。光看销售类的书也不行,还要看心理学方面的书,要了解人性、读懂人性。我和每个客户相处下来,都像朋友一样的。我要知道客户想要什么和能为他创造什么?而不是单纯地想把什么卖给他,从他身上赚取多少。很多时候,我们越想赚钱反而越赚不到钱。这个转换的过程非常的痛苦,因为我没有销售的能力也没有文化,但我自己认定,文化是可以自学提高的,不要因为没有文凭就把自己的思维限制死,认为没有文化就什么都干不成。

【第三幕:破局——从“草根老板”到“平台领航者”】

记者:现在你的公司做“工程机械一站式赋能平台”,还要搞大数据,这些听起来都是“高学历人才干的事”。在实施的过程中,你遇到过那些困难?你又是怎么成功“跨界”的?  

张彬: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在从一个传统行业一步一步转型往上走的时候,不是内心强大的人迟早都会崩溃。最开始在建数据、建模型的时候,我们也踩了很多坑。很多所谓的技术团队来帮我们建设,其实是来忽悠、来割我们不懂大数据的韭菜的。光一个小程序,我就被坑了一百多万。刚开始确实艰难,比如做“挖掘机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技术团队给我讲“物联网”“算法”,我根本听不懂。但我有个优势——我懂行业痛点和爱学习,我告诉技术团队,“你们不用跟我说专业术语,只要告诉我,这个系统能不能让客户知道‘机器什么时候要修’‘二手设备值多少钱’”?慢慢的,我也跟着学基础的数字化知识,现在完全能通畅地和研发团队进行有效沟通。其实“跨界”不可怕,低学历也能做“高科技”,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懂什么”“缺什么”,懂的地方要守住,缺的地方找专业、可靠的人来弥补。

记者:你计划依托公司创建的“工程机械大数据服务平台”,用3年的时间把自己的业务辐射到全国、启动IPO,还要把二手工程机械“再造”后出口国外。你是怎么规划你未来的道路的?    

张彬:我在2019年的时候,就看到互联网高速发展对传统销售经营模式颠覆性的变革趋势,及时将工作重心进行了转移。2023年,我把原先的一些产业断然割舍,着力开拓传统产业+数字化的新路。在之前,货车的大数据物流平台有货车帮、货拉拉,而工程机械的大数据平台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造成了很多信息不对称,这不仅制约了二手机械的销售,在遇到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时因为数据缺失,大型工程机械的调配或是舍近求远,或是一窝蜂拥堵在路上反而影响正常的通行。我们研发的这个平台,可以实时传输数据,不仅可以精准定位每一台设备的位置,还具有监测操作手的安全规范与尾气排放、能耗等等功能,最大化为客户提高设备使用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以房地产、基础建设为重心的大规模基建悄然落幕,贵州乃至全国的大型机械也逐渐淡出它的黄金舞台,大量的设备很可能沦落为一堆堆的废铁。为减少浪费盘活资产,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了设备的再制造上,届时,贵州的工程机械再制造行业的经济效益将超过100亿,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约10万个。未来,我们不仅要把这些深度翻新的设备远销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国际出口贸易,让这些不良资产重获新生,还计划让我们公司破茧化蝶,朝着打造中国工程机械后市场第一股的目标奋勇前行。

【第四幕:寄语——给“起点不高”的年轻人】

  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学历低、没背景感到迷茫,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张彬:别把“低学历”当借口,也别觉得“逆袭”是遥不可及的事。我五年级辍学,最惨的时候住过桥洞,现在能做这么大的事,靠的不是运气,是“一辈子只盯一件事”的劲。如果现在你在做基层工作,别嫌活累,把手里的活做到最好。比如你是快递员,就比别人快一点、服务好一点;你是汽修工,就比别人多懂一种故障维修。慢慢你会发现,你的“本事”会比学历更值钱、更管用。记住,人生不是“一张文凭定输赢”,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访谈结语

从小学辍学的“草根少年”,奋力争当千亿级后市场的“领航者”,张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他用20年的实践证明,“低学历”不是人生的枷锁,“终身学习”和“实干精神”才是逆袭的关键。正如他所说,“我的路别人可以复制,只要你肯放下‘我不行’的想法,从现在开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访谈及撰稿: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孙嘉镭。图片由贵州张彬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