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汽车如何走向全球?吕俊成:用坚持战胜挑战,办法总比困难多

央视财经 | 2025-03-23 09:54

近些年,中国的汽车产业经历了飞速发展阶段,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实现了从本土崛起到走向全球,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也投放了一批“拳头”产品。

年初,有一家汽车企业就下线了其第3000万辆新车。今天的《企业家·奋进正当时》系列报道,来看看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俊成如何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开拓市场。

在上汽通用五菱总部的展厅里,展示着这家企业从拖拉机、缝纫机到新能源汽车的各类产品。在吕俊成看来,这些都是企业用坚持战胜挑战的重要里程碑。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上汽通用五菱的前身——柳州微型汽车厂陷入了经营困境。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吕俊成:当时整个五菱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我们还生产过缝纫机等各个方面的产品,以杂养专,把这个企业坚持下去。

不久后,柳州微型汽车厂被上海市接管,改名为上汽五菱。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国内车企与全球汽车巨头们建立合作关系,上汽五菱也与美国通用公司展开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就当新公司准备开发第一款新车时,遇到了当头一盆冷水。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吕俊成:当时通用很瞧不起这款车,认为技术太低端,基本上没有什么用途。

不仅在技术上不被外资合作伙伴看好,就连生产的方案也备受质疑。外方专家认为,微型汽车应该更多严格参考日本市场早已成熟的规格和技术路径。双方的意见产生了明显的冲突。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吕俊成坦言,老百姓旺盛和明确的需求,是大家能够顶住压力、坚持原设计的关键。

21世纪初,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一款装载能力出色、能适应城乡复杂路况的“多用途车”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让否定的声音逐渐消失。吕俊成和团队更加确信,只要能满足更多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就能在市场上获得最丰厚的回报。

随着中国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路网不断完善,更多人收入也在提高,汽车大量进入普通中国人的家庭。在吕俊成一次次蹲点一线的过程中发现,这款恰逢其时的“致富车”正是赶上了国家发展的机遇。就在企业凭着数万辆的月销量高歌猛进时,一个长期隐藏的危机浮出了水面。

2021年,全球汽车行业出现“芯片荒”,众多汽车厂家因为芯片短缺而被迫停产。国内的汽车用芯片价格一度暴涨了10倍之多。

这次突然的供需失衡,让吕俊成开始意识到产业链必须自主可控。不把关键零部件抓在手里,生产就有被“卡脖子”的风险。经过短暂的讨论,吕俊成做出了决定,带领团队,要自研汽车用芯片。

无论是车身控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还是自动驾驶相关芯片,国内汽车产业链均早已布局。关键在于,不少产品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不仅价格相对较高,只适合高端轿车,而且没有经过商业化的测试,能不能量产都是问题。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吕俊成:没日没夜的,吃喝拉撒全在办公室。条件不够,到处都是我们的试车场。没进入之前,你永远觉得它是一个黑洞,进去之后就感觉没那么难了,越做越顺手,连续13天,把芯片攻关下来。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发展,特别是新能源相关技术的快速突破,吕俊成开始更多地谋划中国车企走出去。早在10年前,受到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上汽通用五菱开始全球化布局。在东南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汽车制造基地,这也是中国汽车品牌首次在海外独立建厂。但是,让中国汽车走进当地市场,却并非易事。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吕俊成:我们2015年在印尼建立子公司,2017年投产,我们一直到2024年才扭亏为盈。市场的开拓也非常困难,当时整个印尼市场是被日本车企控制的,日本车企占有95%以上的市场。我们的汽车产业要弯道超车,首先要和印尼国家建立新能源体系标准,引进中国的新能源体系标准。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吕俊成:沟通很难,整个充电桩布局沟通整整经历了两年。要卖产品抢占市场,付出的代价就比较多,我们全部免费建设充电桩。落地就能成功,不落地永远不能成功。

让中国的新能源车和新能源体系标准走出去,即使难,也要做。吕俊成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借助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过去汽车出口到东盟国家运输时间长、物流成本高等难题已经解决,企业的海外发展也越来越顺。今年1月5日,上汽通用五菱的第3000万辆新车下线,吕俊成也带领团队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吕俊成:要跟着国家的战略,跟着行业的发展趋势。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实事求是,不说虚话、干实事、讲实效,我们一切不要停留在想法,而是要快速地落地。如果一群人全部脚踏实地,全部谦逊地做事,整个团队就非常有实干精神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