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丨文物里的世界:东汉庖厨俑
鸣谢:黔西南州博物馆
这是一件来自约两千年前的东汉庖厨俑,是藏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前段时间,我们通过了一件东汉抚琴俑,领略了贵州这片土地上,东汉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那么今天,这件庖厨俑又将带领我们感受古代贵州什么样的美食文化呢?
1999年,贵州黔西南兴仁交乐19号墓出土一件东汉庖厨俑,这也是贵州首次出土庖厨俑。“庖厨”是我国古代厨房、厨师的统称。这件庖厨俑有着一双大眼睛,宽鼻子,头戴马蹄形帽,古时称为平上帻,是一种巾帕。帻后开叉系结,帻下饰长垂耳,耳朵上还戴着圆钉耳环。他身着汉代服饰交领右衽布衫,半截荷叶袖,圆领内衣,内袖上卷,方便劳作。他的右手腕还佩戴了串饰,从耳环、串饰等穿戴来看,其身份并不卑微,级别也不低。
庖厨俑再现了汉代“钟鸣鼎食,饮宴庖厨”的生活场景。汉墓中出土庖厨俑并不鲜见,多出土于巴蜀地区,庖厨食材也多以鱼为主。交乐出土的这件庖厨俑膝前放着俎,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砧板,俎上有一条鱼,他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他居然是“左撇子”。只见,他右手按鱼头,左手持刀刮鳞,场景刻画十分生动、细腻。就目前国内出土的庖厨俑来说,为“左撇子”的庖厨俑大抵是寥寥无几。汉代讲究“事死如事生”,如此细节的刻画,大概在那个时候,此俑也有原型。
贵州是一片热爱美食的土地。庖厨俑出土的黔西南州,位于南北盘江夹绕之腹地,这里自古便产鱼,也擅长捕鱼,更擅长做鱼。盘江地区盛产盘江鱼,鱼无鳞、长须,也称“胡子鱼”。但这件庖厨俑宰杀的鱼明显有鳞且粗大,推测是鲤鱼。在这里,鲤鱼不及盘江鱼的名头响亮,但无论是哪种鱼,今天的做法都是冷水下锅,再配以本地特产“酸辣椒”。一方水土,一方美食,酸中带辣,给人们的味蕾留下了鲜美的记忆。穿越历史的烟云,这件庖厨俑带来的烟火气,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东汉人追求美味的幸福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