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与“画山水”

光明日报 | 2022-11-07 18:54

作者:刘化宇(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山水画画山水,这两个词乍看相似,其实差异很大。山水画是国画中一门独立的画种;而画山水是对山水的客观临摹。这好像不难理解,但是有些学者一度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引发了对山水画起于何时的长期辩论。

有画家说,山水画滥觞于魏晋;有史家说,画山水汉已有之,还列举了《汉书》《后汉书》《历代名画记》中有关山川形象的文字描绘;有考古学家则列举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中的山峦图像,以及汉代工艺品上刻画的山水,进而认为,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的说法欠妥,时间起码应该推到汉代。

针对山水画起于何时的争鸣,早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有了,持续了几十年,至今仍时有争论。其实两种说法都没错。作为国画种类的山水画,确实是在魏晋形成的;而绘画山水,早在汉代,乃至先秦就有了。

画山水山水画确实不是一个概念。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并列为国画三大门类。虽然山水情结、山水文化早已有之,但是作为文艺形态的山水诗画,是魏晋时代的产物。魏晋时期,王朝频繁更迭,诸国兴灭无常,社会动荡不安,文人消极遁世,盛行玄学之风,谈道论空,哲思活跃,促进了文艺理论的发展,文学上出现了中国第一本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出现了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绘画上出现了中国第一篇专论,宗炳的《画山水序》,画山水由临摹自然转向超越自然,于是山水审美进入人们的视野,出现了山水画的萌芽;园林上虽无论著,但出现了以山水诗画为造境圭杲的文人山水园。可以说,中国山水画发轫魏晋。自魏晋以后,画山水由自发临摹走向自觉创造,形成了山水画。如果说画山水,求的是画得,追求形似,画出的是真山实水;那么山水画,求的就是画出,追求神似,画出的是情山意水山水画风格多样,各有千秋,或荒寒苍古,或浑莽萧疏,或清新飘逸,或空灵幽远。为表达不同意境,点、线、墨的勾皴擦染上也各不相同。出现了艺术风格各异的山水流派,如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没骨山水、浅绛山水等。

有些评论家说,秦汉之前画真山实水是中国山水画的童年阶段,自从山水画确立之后,中国山水画才真正成熟。其实这个说法也欠妥当。在艺术上而言,秦汉之前的真山实水未必就比魏晋以后的情山意水要低级。我们看一看西方绘画史就更容易明白这一点。西方的油画或水彩画中虽然没有山水画这一画种,但是西方有风景画、静物画,其中也有山有水,他们对世界风景(包括山水)的描绘讲究真实,所以写实成为西画区别于中国写意画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真实反映,准确观察,他们采用科学的固定焦点透视法,这又是一个区别于中国游动散点透视法的特点。为了表现真实,他们讲究光影和色彩的明暗显隐,这也是区别于中国线条勾勒诗意表现的又一特点。可见,用画笔描写真实世界也是一门自成一体的艺术。

我国的山水画的发展,为什么没有沿着秦汉之前画山水的道路发展下去,而是变成后来的山水画呢? 这需要从中国人的山水文化、山水情结、山水精神说起。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西方文化学者有地理环境决定论,此说未免绝对,但不无道理。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名山大川分布广泛,山水或雄伟壮阔或秀丽蜿蜒。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荦荦大端,就有泰山、华山等五岳文化,洞庭湖、太湖等湖海文化,长江、黄河等江河文化。

从《易经》中天人合一的阐述,到《诗经》中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欣赏;从孔子乐山乐水的山水观,到庄子物我合一的审美观;从古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友谊,到欧阳修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古往今来,在浩如烟海的山水诗文、山水绘画、山水音乐中,充分体现中国人深厚的山水情结。精神是文化的内核。山水文化孕育了山水精神,最突出的是中国人敬畏山水、顺应自然的精神和比德于山水的君子精神。这两种精神是我国儒道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自然哲学的创立者老子,从山川河岳中悟出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逍遥游中对山水的体悟,深刻影响了后世山水画的审美。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巍巍高山培养了君子的博大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滔滔江河孕育了君子的高深智慧,这种道德比附和精神体验,在后世山水画中也有充分表现。

魏晋南北朝之后,游山玩水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新风尚,自然山水逐渐成为人们独立的审美对象。士人、官宦、僧侣等常常在名山大川之间吟唱作画,参禅悟道,山水画派应运而生。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山水文化、山水情结和山水精神,追求形似的画山水,最终演化成追求神似的山水画。当我们思考山水画画山水之辨时,自然要回顾先贤大哲无比深厚的山水文化,不禁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灿烂的山水文化而感到自豪。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深深植根于传统山水画土壤之中,还要充分吸收外来优秀绘画文化,融会贯通,书写中国山水画崭新的一页。

《光明日报》( 20221104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