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江北,扬州为什么比江南更像江南?丨声音里的中国
《扬州小调》: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东庄的妹妹出远门,西庄的哥哥来送行,杨柳叶子青,七打七,杨柳叶子青。
扬州大剧院
2014年,扬州籍歌手汤非将名扬四海的《茉莉花》与流传扬州大街小巷的《杨柳青》巧妙融合,唱响了一曲时尚版的《扬州小调》,在登上央视舞台后,迅速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
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呀就的来了,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
您现在听到的是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它的曲调清新明快, 江淮方言歌词朗朗上口,洋溢着欢乐的劳动气氛。《扬州方言词典》编纂人黄继林说,扬州的曲艺百花齐放,历史悠久,而其根基,正是曾经作为江淮官话的扬州话,这首《拔根芦柴花》很能体现扬州话音调的特点。
扬州高邮古运水道
黄继林:拔根芦柴花(唱)实际上就是把“拔根芦柴花”拖长,中间加上滑音,你就会发现扬州的民歌它的音阶的高低差距不太大,比较平缓,不像信天游,一下子五度上去,一下子掉在一度,也就是说扬州话整个的语音跨度都不太大。
扬州 入江口
春秋时期,吴国都城邗城在扬州一带,吴语从此镌刻在扬州话的基因里,也形成了扬州这座城市的思维方式、生活情调和文化涵养,使扬州比江南更江南,宋代诗人苏轼曾在《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描述“语音犹自带吴侬”。
黄继林在走访扬州老街
《拔根芦柴花》: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呀来的栽了,拔根的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呀来采。
随着宋室南迁,北方官话落户扬州,地处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的扬州,逐渐成为南北方言的交界区域。明代洪武大移民带来了大量苏州人,清代大量徽商在扬州置业安家也深刻地改变了当地的语言结构,扬州话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黄继林说,扬州方言的特点就是:不南不北,既南又北。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黄继林:扬州方言完整地保留了入声,入声就是发音的时候就相当于英语的爆破音收尾,雀子、一、八、七、六,因为他这个音不能再延长了,在喉头堵住了。
扬州评话《皮五辣子》
您刚刚听到的是杨明坤播讲的长篇扬州评话《清风闸》,又名《皮五辣子》。这部书由清代缘起,口口相传到杨明坤,已经是第九代传人。在杨明坤看来,扬州评话就是流传于江淮大地上的艺术。
扬州清曲表演
杨明坤:我们扬州评话每个字每个词你要说出它的词义字义感觉,走,晃,跑,奔,追,这些语言在我们嘴里每个词都有区别,晃,走,跑,追,字的内涵要说出来,我掌握就是扬州评话要说活人,人活书就活。
杨明坤在讲扬州评话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两千多年的历史更迭在这里留下了无尽的繁华,散落到这城市的每个角落。扬州,一座仿佛从唐诗宋词中走来的城市,她的美,南北交融,刚柔并济,犹如江水,滔滔不尽向东流。
扬州瘦西湖美景
扬剧《阿莲渡江》:你是我的一片天,你带着我渡过江北到江南……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武俊山 李谦
记者丨卢燕 景明 童森 严柳
播讲丨姚科
制作丨单丹丹
新媒体编辑丨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