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2声音地图】三洞相连,各洞自有天窗,甚为奇特

文体旅事业部 | 2022-05-16 19:08

FM97.2--声音地图听文旅

【三洞相连,各洞自有天窗,甚为奇特】

在贵州省普定县,有一个隐于山间的莲花古洞。洞口狭小,仅够一人出入。如果不是早有耳闻,可能根本注意不到入口。沿着洞口进入后,立刻被眼前宽敞高大的主洞所惊艳:“ 几根石柱拔地向上,支撑洞顶,四壁石帘石幔悬挂,阳光从厅顶天窗射入,厅前一张石床,相传东海龙王曾在此过夜”。

顺着主洞继续往下探索,还会看到两个耳洞每洞各有"天窗"一个。左侧的阴河洞里流水潺潺,天气好的时候可见水中游鱼;阴河岸上有一块巨石,巨石貌似莲花。右边的芭蕉洞内茅竹丛生,几株高大芭蕉伸向天窗。

【康养福地瀑乡安顺】

 安顺素有“屯堡文化之乡的美誉”,云峰屯堡核心景区包括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云山屯、本寨。

其中,博物馆以文物、油画、雕塑、图片、沙盘、实景再造等形式,浓缩600余年的屯堡历史,展示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历程,是游览云峰景区的向导和说明书。

云山屯和本寨则以600年的历史沉淀出屯堡的大明遗风,成就了独具特色的汉族文化——屯堡文化。本寨以粗粝原始的石砌建筑风格,掩映在近乎原始的自然山野间,特别有水墨画的写意灵动之美。岁月在本寨建筑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远远看去,仿佛浓淡交融的笔墨气韵。

【#黔南荔波:荔波喀斯特入选“国家名片”# 】

近日,中国邮政公布《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特种邮票图稿,荔波喀斯特入选。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特种邮票将于4月28日发行,一套7枚,将依次展现石林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武隆喀斯特、桂林喀斯特、施秉喀斯特、金佛山喀斯特、环江喀斯特7处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荔波的锥状和塔状喀斯特同样被认为是世界上同类喀斯特的参照地,形成了特殊而又美丽的地貌景观,有着世界级的品质。”“荔波所展示的喀斯特地貌与景观使它们成为全球典型代表。”

荔波喀斯特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荔波县,是贵州高原和广西盆地过渡地带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最突出的景观主体是锥状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形态是峰丛喀斯特。荔波的峰林和峰丛都被森林覆盖,其中生存着许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是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块宝地。因此,荔波也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来马岭河峡谷开启一场穿越时空之旅】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能将地球海洋三叠纪这段历史讲清楚,唯有贵州。”

贵州兴义,隐藏着一条巨大的地缝,从地面到谷底最深处有280米。谷底是两亿四千万年前三叠纪时期的岩石。石中封印着比恐龙还早一亿年以上的海洋爬行类动物,成为地球时间的刻度。这里曾经连同整个中国南部,都是一片汪洋大海,向西一直延伸到欧洲,叫作古地中海。

这就是马岭河峡谷,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境内,集雄、奇、险、秀为一体,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是喀斯特多层次地貌景观的集中表现,谷内群瀑飞流、溶洞相连。

很久以前,马岭河是条地下暗河,后来由于地壳变动,上层的砂页岩崩塌后被抽走,才形成现今的峡谷。这个70公里长的峡谷,河流落差竟达1000米,平均每公里落差有13米多,峡谷中激流奔腾,造就了“中华第一漂”的美誉。在炎热的夏季,来这里体验一次峡谷漂流,在清凉绿意间开启一场时空穿越之旅。

【现实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贵州这个童话蘑菇屋藏不住了】

你有没有憧憬过爱丽丝的梦游仙境?茂密的森林里有个神奇的蘑菇屋群,色彩缤纷长成一簇簇,善良的小精灵就住在里面,很多小愿望都可以在里面实现。梦想,能够照进现实吗?在兴义的贵州醇景区,蘑菇野奢酒店做到了。

童趣花园,蘑菇山居。蘑菇酒店位于兴义市贵州醇景区内,占地约180余亩,外观以野生蘑菇形态为设计主题,以兴义市特有的野生菌鸡纵、青头菌、红菌、牛肝菌、荞巴菌等为原素设计。

如果你也有一个童话梦,那就来充满童心童趣的蘑菇野奢酒店吧。在蘑菇屋里好好睡一觉,做个甜甜的梦,似乎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

【桐梓的“茶卡盐湖”,美翻了!】

这里是贵州桐梓的坛子口水库
湖光点点闪耀,美不可言
山岸水阔,风光旖旎
步道与水库、山色相映成趣
有几颗水杉屹立在湖中
安静的画面
令人想越过步道一直走到湖中心去
静静体味那种浩淼与无垠……
作为县城第二个饮用水“大水缸”
它位于桐梓县燎原镇大关社区和
官仓镇公平村交界处
距桐梓县城9公里
属湖库型水源水库
坛子口水库属于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保护区内设置有明显界标、警示牌、公告牌等标志
以及隔离防护等
大家在观赏美丽风光时
请自觉做到
不破坏供水设施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隔离设施
不乱丢垃圾、垂钓、游泳等
可能对饮用水造成污染的行为!

(图片来源:贵州文化和旅游厅)

这里是【972声音地图】,明天再见!

本栏目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贵州广播电视台文体旅事业部旅游广播联合推出。

(内容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桐梓县融媒体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