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派丨郁钧剑:让民歌唱得更响亮
《说句心里话》《什么也不说》《当兵干什么》《小白杨》《家和万事兴》《少林少林》《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对于大部分中国老百姓,一见到这些歌名,熟悉的旋律就仿佛萦绕耳畔。在春晚上、在“心连心”慰问演出中、在街边小店的音响里……半个世纪以来,歌唱家郁钧剑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各大舞台上,为人民唱响了这些难忘的旋律。
1、用五本专著为民族唱法答疑解惑
2021年,是郁钧剑从艺五十周年,这也恰好赶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第二年,已于2016年从转业单位中国文联退休的郁钧剑,开始执笔在书斋耕耘。“记得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唱歌,我最喜欢的是天文地理,是历史,其次是写作。真的没想到唱歌竟成了我一生的‘渡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郁钧剑不时想起自己这条走了五十年的路,“蓦然泛起一阵阵骄傲与自豪,一阵阵苦涩与心痛……”相比于外人眼中的辉煌,他深知自己艺术人生之路的不易,他把写书作为一种纪念形式,“一种非常自我、不太麻烦别人的纪念形式”,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一年下来,这些“自豪与苦涩”,通过郁钧剑的“手写”,变成了合起来多达150万字的五本书:两本声乐专著、两本散文集和一本古诗词集。除了《郁钧剑声乐笔记》是根据上课内容的速记整理之外,其他均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来的:每天4点起床,坚持写作七八个小时。“我是几本书同时进行,写作的时候,五本书的书稿都摆在桌子上,写到卡壳的地方,再换一本书写,相当于换脑子。”
看过书的人却并不觉得这只是郁钧剑给自己的“礼物”,人民音乐出版社对《郁钧剑·民族唱法问答131例》评价:问答脉络清晰,集民族唱法专业性、指导性、实践性、现实性与前瞻性为一体。研析读之,使人对于民族唱法的发展与现实存在的疑惑豁然开朗。既梳理了历史,又直面了当下。
来自甘肃的农民歌者于银平说:“上课以后,听毋攀(郁钧剑声乐公益教室的学生)唱的《两地曲》,突然间感觉很亲切,声音一下子好像离人近了好多,离人的心近了。”于银平口中的“课”,发生在郁钧剑在北京开办的免费为数百名学生授课的声乐公益教室,因为郁钧剑把上课视频放在网上,像于银平这样的“他乡人”也得以被惠及。这些课上的宝贵的声乐经验被郁钧剑汇集成册,是五本书中的另一本——《郁钧剑声乐笔记》。
2、不要为达到“声音标准”而忽略“汉语标准”
2014年,著名音乐家周巍峙去世,郁钧剑前往吊唁,周巍峙的妻子、同是著名歌唱家的王昆对他说:“你千万要给年轻人讲讲‘民族唱法’应该怎么唱,一定要把真正的‘民族唱法’振兴起来。”
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唱法,什么样的唱法就能产生什么样的歌曲,郁钧剑坚信这是一种民族文化血脉的必然。
中国语言有“十三辙”,有归韵,有四声。“语言决定唱法,对比于美声唱法讲究‘到位’,我们的民族唱法讲究的是‘味道’。按照我们的语言结构和语音状态,必须要把这种属于自身的特色唱出来。”
“水”是可以唱出来流动感的,“香”是可以唱出味道的,“白”是可以唱出颜色的。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中有一句“一层层绿”,那一层层绿的“层”,也是可以唱出来层次的。“如果不把‘层’的‘字头’唱出来,歌曲就没味道了,那个‘层层’的意思你就唱不出来了,不要为了达到‘声音的标准’而忽略了‘汉语的标准’”。
3、艺术家要有真诚的情怀
在郁钧剑自己的公众号里,5月31日,他发帖子推荐了两首歌曲,帖子名为《非常日子中的悲喜音乐》,两首歌曲一首是深邃忧郁的大提琴独奏曲,一首是欢快的蒙古族风格歌曲。他在帖子中简要介绍了这两首曲子,并在推荐语中写道:这一悲一喜的一段乐曲,一段歌曲,交织着当下抗疫日子中的人间情怀。
在郁钧剑授课的民族声乐高级研修班每一届的开班仪式上,他都会对学员提出作为艺术家的“三要”:要追求艺术精神,要提高人文素质,要培养慈悲情怀。“艺术家要有一种诗化的状态,任何时候都要有一种诗歌的状态,这就是艺术精神。同时对待别人要有慈悲情怀,这是艺术上的知觉。艺术是人的情感载体,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方式,要充满人文情怀,没有这样的情怀是搞不好艺术的。”
他在他的新书自序中写道:希望能够讲清楚、找到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间的不同之处。如同我们需要找到芭蕾舞与民族民间古典舞、油画与水墨画、哥特式建筑及巴洛克式建筑与大屋顶及吊脚楼、燕尾服与对襟衫等在形式上与审美上的差异。
“真诚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他在书中问答中回答如何做到歌声“过耳不忘”。
“明天是美好的。祖国强大,民族的唱法就会自信。祖国昌盛,民族声乐的未来必定昌盛。”他又在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
(本文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