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 让群众看病就医更省心

大健康事业部转载自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2024-01-17 13:31

早上10点过,何廷刚干完农活吃过早饭,骑上摩托车到离家不到两公里的沙土镇卫生院做透析。

何廷刚2017年被诊断为终末期肾病。过去,天还不见亮他便从家中出发,几经周转到县医院做完透析,返回到家已经深夜,每周三次的治疗让他疲惫不堪。

2022年,金沙县沙土镇卫生院列入第一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项目,获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医院新增设了肾内科、重症医学科(ICU),购置了血液透析机和重症监护设备,解决了急危重症和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难题。当年底,两个科室正式投入使用。

“从来没想过,在我们乡镇卫生院就能做透析。”何廷刚终于结束了多年的长途奔波,在自己家门口就能享受县级医院诊疗服务。

(图为:金沙县沙土镇卫生院重症监护室)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县域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建成建好县域医疗次中心是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抓手。金沙县通过整合资源配置,以“3+2+2+5+N”的模式组建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三个医共体,梯次带动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中心卫生院、18个一般乡镇卫生院、242个行政村卫生室一体化发展,构建上下贯通、医疗和预防有效融合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服务体系。

同时,医共体内实行人员、行政、业务、药械、财务、绩效六统一管理,内部成员单位统一调配医技资源、整合共享,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诊疗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院投入资金对医共体内乡镇医院进行改造升级,搭建信息化平台,下派骨干专家固定坐诊,让老百姓看病少跑路,少花钱。”金沙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阳宗烺表示。

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金沙县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023年,县域内住院率86.67%,县域就诊率93.51%。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格局逐步形成,让金沙县人民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2017年,我省正式启动了医共体建设试点,2019年医共体建设在全省全面铺开。2022年和2023年,我省先后启动并建成两批共10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

日前,家住福泉市的刘凤楼老人在黔南州人民医院检查出结石复发需手术治疗。随后,他选择回到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做了排石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现在市医院的设备先进了,手术效果好,而且离家近,花费比在州医院少很多,所以我选择回来做手术。”刘凤楼老人说。

(图为: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医生医生为刘凤楼老人进行术后检查)

福泉市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加快调整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布局,2019年,入选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全市加快“一体化”办医新格局步伐,由2个县级公立医院牵头,整合市妇幼保健院、12个乡镇卫生院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7个村级卫生室组建2个医共体。持续推进人事、薪酬、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专科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带动全县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更好的满足县域内群众的医疗需求。

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龙头单位,在提升专科建设上下功夫,培育引进人才,改善设施设备。建成省市重点专科18个、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14个,建成120急救中心、危重新生儿及孕产妇救治中心等重点科室。县域内就诊率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我们不断完善分级诊疗的同时,建立起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的常态化业务指导机制,下沉资源、人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打通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胡琨告诉记者。

目前,全省已有80个县(市、区)实施医共体建设,其中35个县纳入国家级试点。全省共建设医共体143个,覆盖乡镇卫生院114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08个,县域内就诊率达92.6%。

为深入推进全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3年11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健全医共体管理制度、推行紧密型运行模式、完善一体化服务机制,提出了“三个六”的任务措施,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让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到2025年,力争全省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达80%以上,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达国家平均水平。到2030年,全省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明显提高,医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有序就医格局全面形成,医共体改革取得突出成效。